摘要:5月底的海口,上午烈日炎炎,下午暴雨大作,晚上风轻云淡。我拿起《何以崖州——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一口气读完,长舒一口气。好看!爽!这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印象。
5月底的海口,上午烈日炎炎,下午暴雨大作,晚上风轻云淡。我拿起《何以崖州——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一口气读完,长舒一口气。好看!爽!这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印象。
《何以崖州——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何以崖州》)的作者是何以端,1951年生,广东人,曾做过海南知青,是海南人文历史地理的独立研究者、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兼学术研究与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员、三亚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多年来何以端在天涯社区、海南日报、“琼崖耕古”微信公众号无偿发了大量关于海南历史文化的原创文章,被众多网友所借鉴和学习。我有一位有朋友评价何以端的格局之大,令他佩服。
在海南岛曾在多个地方出现过崖州,现在三亚古崖城,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曾是中国最南端的千年州治。1958年崖县人民政府机关从崖城搬至三亚镇后,崖城目前作为一个相对比较普通的三亚小镇,已经不再被太多人所了解。
崖城和我所生活的城市分列海南岛的南部和北部,即使去三亚访友或游玩,崖城一般都不在我的计划范围。2016年开始在天涯论坛陆陆续续看了学者何以端关于崖州的一些文章后,有一次我去三亚曾专门去崖城简单转了一下,看了水南村、崖州中心渔港、崖州古城等处,又因和琼南的民俗爱好者交流时得知乐东沿海一带的人们至今仍有较强的崖州文化认同,我深感崖州文化底蕴之深厚。
《何以崖州》中大量引用的《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崖州志》等书籍。这些书籍我也买过,偶尔也翻翻,仅此而已。但是何以端大概已经把这些海南地方志给看熟了,甚至是看烂了,以至于能从这些古籍中找到破解历史谜题的钥匙。大量崖州的历史细节他在书里信手拈来,给读者慢慢讲,让读者看得明白。在这里我想到他之前写的一篇让我拍手称赞的文章《“花梨之战”与“皇帝洞”石砌工事:秘藏三百年》,他在海南地方志中找到相关的线索,破译了昌江皇帝洞得名之谜和一段花梨战争的陈年往事。在此之前,海南还没有人接近这个谜底。在此也建议读者朋友如有时间的话,可翻阅一下《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崖州志》等海南地方志,海南出版社的版本更容易阅读,也更便于阅读《何以崖州》。
去年大概这个时候,何以端在海口开讲分享《海南的千年“首善之区”——南渡江下游》,我虽然没能在现场聆听,却也能通过网络直播听了讲座,也让我印象深刻的讲座。他通过大量翔实的材料,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讲述了南渡江下游,从当代澄迈县遂溪镇、永发镇域到到海口市灵山镇域之间、延绵60余公里的大弧形河谷盆地的千年往事。此外海口海甸岛的历史地理、琼州府城的历史地理,何以端也都用类似的方法一一解读。在《何以崖州》一书中,何以端同样使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记载、地理学、水文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融合钻研,给读者展示了崖州、宁远河区域的千年变迁。崖州何以崖州,答案便在书中。
《何以崖州》看似讲崖州,实际上它有大量的海南历史和中国历史的介绍,这也能让我能从书中了解崖州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比如关于明代从各地充军到崖州的人群,我看到的是千年来鲜活的不同行业、籍贯的人们因为各种变故,在崖州共同生活的种种片段。在海南史籍中鲜有提及的“嫡发”充军群体的来源及不公正对待,此书有对这个群体的大量描述。虽然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来之前曾经担任过何官职,甚至他们没有留下名字,而他们已经在崖城留下了闪光的印记,这些内容可能是其他类似书籍所没有关注到的。书中对人的关注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但没有像其他类似书籍一样只关注达官贵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历史过客或许才是崖城历史的创造者。
在内容方面,关于冼夫人如何威震海南岛、鉴真如何在三亚传教建大云寺、黄道婆怎样学习并对外输出纺织技术,书中并没有太多提及,虽然这些内容很博眼球。相反,书中对鉴真和尚在哪里登岸的的登岸地点做了一些探讨,得出了和现今广为流传的登陆点不同的结论,甚至相关的“晒经坡”等传说也可能面临站不住脚的可能。我想这种严谨的学术之风是很难得的,在当今社会,各种对古代名人的吹捧、跟风,甚至不惜制造历史、歪曲历史的风气愈演愈烈,而能否坚守自己的本心,这很重要。
对历代崖州城的布局和地理位置的追溯和定位,占据了本书较大的篇幅。作为一名历史地理学者,何以端通过史料记载、实地走访,在海南和广东查阅了大量珍贵的地图档案,也运用了卫星地图,基本定位了历代崖州城的城垣,这种研究方法在研究海南的书籍或文章中,我觉得何以端是做的比较突出的。有很多桥梁和历史遗迹在十几年前拍摄后没多久便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给破坏了,一方面庆幸何以端及时记录了下来,另一方面也对崖州这些历史文化被无情摧毁而感到心酸。此书最后一章还给出崖州古城相关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建议,我想三亚市政府在开展文物保护时可以借鉴此书的一些建议,或者直接抄作业即可。
崖城和琼州府城一南一北如果能做到相互辉映,想必是海南之幸。而崖城故城相对较小,如保护好了,如书中所说:“至今遗址清晰的崖州水师守备官署,当年防区就覆盖大半个南海,‘南面直接遥罗、占城夷洋’。这些独特遗址只能出现在崖城,一旦确认,对重振“海上丝路”文化,对阐明我国南海、三沙主权史,将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虽是一部历史地理书籍,在某些章节我读出了悬疑小说的味道。比如在“四迁保平”章节,我跟随书中文字,伴随着砰砰的心跳声,看着保平港在历史的进程中的变迁,好不刺激。在本章节的“考据笔记”有《何时“水冲毕兰”》短文,一是对李德裕被贬的崖州在琼北崖州做了确认,二是对保平村的建村时间做了判断,并非民间传说的始建于明代,而是建于雍乾之交。
全书500多页,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如果你喜欢海南、琼南、崖城历史文化,不妨泡杯香茶,跟随《何以崖州》走进时空交织里的古崖州。
来源:金江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