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56岁阿姨确诊艾滋,此前生活习惯很规律,医生:犯了1个错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23:01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20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私生活干净,就不会得艾滋病”?这是一种危险的误解。

广州一位56岁的阿姨,生活安稳,丈夫早逝多年,平日几乎不外出应酬,平时生活规律、身体健康。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医院的检查结果竟然是:她感染了艾滋病毒(HIV)

当医生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几乎是崩溃的:“我没乱来,怎么可能会得这个病?”

医生沉默片刻,问了她一句话:“你是不是经常去美容院做针灸、拔罐,或者纹眉之类的项目?”

她愣住了,点点头。

医生叹了口气:“你犯了一个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

很多人提到艾滋病,第一反应就是“私生活混乱”。但这其实是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的误解甚至是偏见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医学上早就明确了: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在所有的传播方式中,“血液传播”是一个很多人会忽视、但非常关键的环节。

重点在于,血液传播不仅仅发生在输血、静脉注射这些场景中。如果你去的是一个消毒不到位的美容院,纹眉、纹身、针灸、拔罐、穿耳洞这些操作,其实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通道。

根据医生的追问和后续调查,她经常去一家小型美容养生馆,做针灸、拔罐、刮痧等传统项目,还纹过眉。

她说,那家店她去得最多,有“熟人推荐”,价格便宜,服务也周到。她从没想过要问一句:“你们的针具是一次性的吗?”

真相是,这家美容院为节约成本,针具并非一次性使用,也没有做到严格消毒。这样反复使用的针头,如果被感染者使用过,再用在她身上,就可能把病毒直接带进体内。

这就是她“明明没有乱来”,却感染HIV的真正原因。

艾滋病毒(HIV)并不是生活中随便就能感染的病毒,它不会通过空气、水、食物传播,也不会因为握手、拥抱、共用马桶、共用餐具而传播。

但它有一个特点:一旦通过血液进入体内,就很难清除。

它会直接攻击人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感染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很多人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他人继续接触,甚至传播病毒,直到身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才会出现各种感染和症状。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正规的医疗机构和美容机构,按照国家标准,必须使用一次性针具,或者对器具进行高温高压消毒。

但现实是,很多小作坊式的美容院,为了节省成本,根本不会严格执行

如果你去的地方没有明确标识“使用一次性器具”,也没看到工作人员拆新的包装,那你就要小心了。

特别是像纹眉、纹身、针灸、穿耳洞这些项目,只要破皮见血,就存在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风险,不仅是艾滋,还有乙肝、丙肝等。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报告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约120万人,且每年新增感染者中,中老年人占比持续上升

很多人感染多年都毫无症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隐匿感染者”。

他们可能是你在理发店遇到的师傅,是你在美容院碰到的顾客,甚至是你在广场上跳舞的邻居。

这不是恐吓,而是现实。

那位阿姨的问题就在于:她以为“自己不乱来”,就等于不会得艾滋病。

但她忽略了一个事实:别人是否“干净”,你根本无法判断。

针具有没有消毒、是不是一次性、之前用过谁身上,你完全不知道。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正规机构,主动问清楚,看到操作过程,必要时拒绝模糊处理。

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做检查。感染HIV病毒后,早期通过HIV抗体检测可以查出,越早发现越早干预,越有机会延缓病情。

很多中老年人觉得自己生活规律、配偶忠诚、社交简单,就“肯定不会得艾滋病”。

但医生指出,病毒从不分你我,不会因为你“自律”就自动绕开你。

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往往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对传播渠道认知严重滞后,对检查也存在抗拒心理,这才是真正的风险所在。

只要涉及破皮、针刺、血液的项目,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是否使用一次性器具;看见工作人员当场拆封;拒绝价格过低、环境简陋的场所;有疑问就不做。

如果你已经做过类似操作,而且不确定对方是否正规,建议你主动去医院做一次HIV抗体检测,现在很多地方可以匿名检测,结果也很快。

广州这位阿姨的故事不是个案,这样的病例在全国各地都在增加。

她本可以不感染,只要她在做项目前多问一句“这个干净吗?”;只要她对艾滋病传播方式多了解一点;只要她不盲目信任“熟人推荐”。

她犯的不是生活作风上的错误,而是对健康安全的无知。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艾滋病不长在脸上,也不只存在于某些人群。

它可能藏在一根针头里,一个美容院里,一次“看起来很普通”的养生体验中。

不要忽视那些看似无害的场景,不要把健康建立在侥幸之上。

真正安全的人,不是“干净”,是有防范意识、有医学常识的人。

资料来源:
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通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12月.
②. 李兰娟.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M].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9.
③. 张永祥. 医疗与美容场所艾滋病传播风险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21, 37(5): 721-724. DOI:10.11847/zgggws1130412.

④.网友关心的十条“防艾”知识,我们整理好了!来看→——2024-12-01 15:14·光明网.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阿金聊心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