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2025年5月23日——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本届展会聚焦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市场资源高效配置,吸引全国31个省、
图源:官方供图
深圳,2025年5月23日——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本届展会聚焦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市场资源高效配置,吸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的2000余家展商参展,集中展示超万件文化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创意、新成果,为全球观众呈现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科技温度的文化盛宴。
科技赋能文化:解锁产业发展新场景
作为文博会的核心亮点,“文化+科技”展区成为全场焦点。占地超2万平方米的展馆内,全息投影、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碰撞出绚丽火花:故宫博物院携“数字文物库”亮相,观众通过8K超高清屏可细观《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肌理;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藏经洞”项目,借助VR技术让千年壁画“活”起来,观众伸手即可“触摸”飞天飘带的细腻纹路;腾讯集团推出的“数字孪生古城”系统,通过实时数据交互,让丽江古城的街巷烟火在虚拟空间中动态复现。
“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表达的新语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届文博会集中展示的500余项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已从“内容为王”迈向“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数据显示,展区内超30%的参展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应用,20%的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化版权保护,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渗透率再创新高。
创意激活市场:万种风情共绘产业蓝图
除了科技硬核,文博会亦成为各地文化特色的“秀场”。在“地域文化精品馆”,西藏唐卡大师现场演示矿物颜料研磨技艺,海南展团的黎锦纺织互动体验区排起长队,贵州展馆的“大数据+非遗”平台则让苗绣纹样通过算法生成个性化丝巾图案。值得关注的是,首次设立的“港澳台文化专区”汇聚了台湾琉璃艺术、香港电影IP衍生产品、澳门文创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成为两岸四地文化产业交流的新窗口。
市场对接功能持续强化是本届展会的另一特色。主会场设立的“文化产业投融资路演中心”首日便举办12场项目推介会,涵盖数字出版、沉浸式文旅、IP授权等领域,现场签约金额超50亿元。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设立的“文化电商直播间”,则通过实时带货,让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等传统工艺品直达全球消费者,开幕首日线上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
全民共享盛宴:从“观赏”到“参与”的体验升级
本届文博会首次实现“全年龄段友好”布局,既有适合专业观众的产业论坛、交易洽谈区,也为普通市民打造了丰富的互动场景。在“创意生活街区”,观众可亲手制作3D打印非遗面具,参与“AI写诗机”的古诗创作挑战;“青少年数字文化体验营”推出的“敦煌壁画数字填色”“活字印刷VR游戏”等项目,吸引 thousands of 中小学生排队体验。
“我家孩子在这里玩了一上午,既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又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带着女儿观展的深圳市民陈女士说,展会不仅是产业平台,更成为家庭周末的“文化打卡地”。据主办方统计,开展首日入场观众超1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达35%,亲子家庭成为观展主力之一。
展望:以创新链撬动产业链 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为期5天的展会期间,还将举办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峰会等20余场高端论坛,邀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苏埃·阿克索伊等嘉宾共商产业趋势。正如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所言,文博会历经二十年发展,已成为观察中国文化产业的“全景窗口”——这里既有老字号的创新突围,也有新势力的破土而出;既有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也有科技文明的人文温度。
当夜幕降临时,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外的“文化科技灯光秀”璀璨上演,《山海经》神兽通过裸眼3D技术“飞跃”场馆上空,古今文明在光影中对话。这场始于深圳的文化产业盛会,正以创新为笔、以科技为墨,在粤港澳大湾区勾勒出一幅“文化强国”的生动图景,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时代新声。
【背景链接】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展示、交易与交流平台。本届展会首次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创新”“文化数字化战略”等专题展区,紧扣“十四五”规划对文化产业的新要求,突出“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升级路径。
责编:李影
审核:刘坤
监制:王占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