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信任和宽容也是文化传承的本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6 02:50 3

摘要:近日,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看展时,对戏曲介绍区一处说明牌上的文字提出疑问,认为“武旦风摆柳,窑旦手又腰”中的“又”字应是“叉”字。查证后,他将这“一字之辨”写信寄给相关主管领导。不料,数日后他收到了领导的回信,领导不仅在信中向他致谢,还承诺

【文化评析】

作者:王丹

据报道,近日,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看展时,对戏曲介绍区一处说明牌上的文字提出疑问,认为“武旦风摆柳,窑旦手又腰”中的“又”字应是“叉”字。查证后,他将这“一字之辨”写信寄给相关主管领导。不料,数日后他收到了领导的回信,领导不仅在信中向他致谢,还承诺及时纠错,并热情邀请他重游观展。

恰逢国际博物馆日的时间节点,这则暖心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小学生博学且“较真”,政府部门和机构谦逊且坦诚,可以说,这次真诚而平等的互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每一份期待都被重视。这不仅是一次文字正误的细节探讨,更是“人人都是文化守护者”理念的具象化。

我们乐见此事的满屏点赞,但也不宜因此而过度聚焦甚至否定此次展览。可想而知,一场能吸引小学生的非遗展示,应该是有创新的,也是精彩的。因为一个错字否定一次展览,显然是公共关注焦点的偏移。

文物展陈作为文物与公众“见面”的关键一步,策展工作必须严谨。但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长链条的协作与多环节的把关,偶发的疏漏不能否定全盘。这并非对谁的开脱之辞,只是意在指出,文化传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正视,所有的努力都应该被肯定。

我们要有“锱铢必较”的专业坚守,但关注点不应偏移。就好比我们平时说话,总是会不自觉留有一些“气口”,对于文物展陈甚至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活动来说,留有这样的“气口”同样必要。这些“气口”,是适度的容错空间、开放的修正机制,也是创新试验的土壤以及温暖包容的社会氛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推陈出新,百姓也才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身处事件中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本身,从建设伊始,就被赋予充分的包容与信任,没有标准模板可参考,反而能够催生出不少鲜活的创意。如文博工作者把精致的传统戏台搭在馆内,把非遗传承人视作“家”的工作坊安在这里,“大手笔”地把馆内超过四成的空间留给展陈和教育……

在社交媒体上,该馆因精彩的展陈、浓厚的烟火气和“放松”的独特气质,成为人们公认的“遛娃圣地”。开馆第一年,该馆接待观众就达90余万人次。也许正是有了这些铺垫和努力,才让开头新闻中的小学生“一字之辨”有了发生的场景与可能。

如此看来,信任和宽容,或许正是文化传承的本真。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6日 02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