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各地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无人拖拉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巡检……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图景随处可见。这场以“智能”为引擎的变革,正重塑农业这一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
【光明时评】
作者:李想(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如今,在各地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无人拖拉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巡检……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图景随处可见。这场以“智能”为引擎的变革,正重塑农业这一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经验种植,存在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农业正逐步迈入以数据驱动、模型决策为核心特征的新阶段。通过多源感知终端(如土壤传感器、气象站、高清摄像头、无人机等)实时采集环境与作物数据,借助农业大模型和智能算法,可以精准分析作物长势、水肥需求、病虫害风险及极端气象灾害,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智能无人机、自动驾驶农机、农用机器人、可穿戴智能眼镜等前沿设备,正逐步成为新型农业经营者的“新农具”,加速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先进技术如何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普通农户的日常生活?如何让AI农业不仅“看得见”,更能“用得上”“用得好”?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创新“种得好”的AI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当前AI农业应用多集中于单点技术突破,然而农作物种植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学、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要真正实现“种得好”,须构建“数据感知—AI分析—智能决策”的闭环系统,推动AI与农业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形成“大模型+小模型”协同机制:面向不同作物构建作物生长大模型,并配套开发涵盖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控、表型分析等领域的专用小模型,共同构建适应性强、实用性高的智能种植整体解决方案。
打造“用得起”的普惠型AI农业工具。目前市面上的AI农技系统多服务于大农场、大型企业,对小农户和家庭农场而言价格门槛较高,难以普及。要推动AI农业走向广泛应用,须加快模块化、标准化、低成本AI工具的研发,推出“开箱即用、拎包上岗”的轻量级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在一台数字农技服务车上集成土壤检测仪、作物表型无人机、田间气象传感器、荧光作物检测仪等设备,实现一车服务50至100个农场,大幅摊薄单一农场的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边际投入,提升普惠性。
建设“服务得好”的数字农业服务队伍。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人。农资经销商、农机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最具成为AI技术“第一接触点”的潜力。通过培训提升其素养能力,支持其向AI农业服务商转型,构建陪伴式、护航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结合“AI模型+人类专家”的双轮驱动机制,为农户提供包括远程诊断、种植建议、操作指引、风险预警在内的全流程服务,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双提升。
建设“找得到”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完善智慧农服体系,可考虑建立统一、高效的农业数字服务平台,打通种子、农资、农机、农技、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链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基于空天地一体感知数据和AI模型计算结果,主动识别农户需求,向其推送个性化、精准化的农业服务,做到“找得到人、拿得到方案、看得懂操作”,真正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农户心里。
人工智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扎根田野,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与产业价值。未来,“人工智能+农业”从实验室走向田野,将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6日 02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