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野生菌旺季,云南省卫健委发布预防野生菌中毒通告,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食用野生菌后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就诊。日前,都市时报记者前往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
进入野生菌旺季,云南省卫健委发布预防野生菌中毒通告,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的野生菌;食用野生菌后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就诊。日前,都市时报记者前往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对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问题进行专题采访。
谢媛医生介绍科普展柜里的野生菌复制品。
正确认知
食用冰冻野生菌也会中毒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谢媛提醒,无论新鲜野生菌,还是放在冰箱里冷冻几个月后再加工食用的野生菌,都有可能发生中毒事件。“只要加工方式不当或是没炒熟,食用后都有可能中毒。结合临床数据,食用冰冻野生菌中毒的患者算是偶发性事件,平均每个月会收治1—2例。”
谢媛医生介绍,就云南全省范围来说,常见的野生菌中毒,除了胃肠型中毒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致幻型中毒,见手青就是云南最常见的导致中毒的野生菌。这一类中毒患者,相当部分是群体性发生,比如一家人或者一起吃饭的人。这种群体性胃肠型中毒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上处理相对简单一些。“如发生致幻型中毒(如食用见手青),本身不会致命,但因患者出现幻觉,有可能发生伤害自己的行为。有这种情况的病人,家属一定要做好看护,以免发生意外。”
抢救关键
动态复查血液确定食用哪种菌中毒
谢媛医生介绍,如出现可能致命的野生菌中毒症状,需了解进食野生菌的品类及时间。云南的中毒患者中,吃杂菌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无法提供食用野生菌的品种或外形特征,此时,就需要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食用时间,并通过动态复查血液等资料,来确定是食用哪种类型的野生菌中毒。如果是胃肠型中毒患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虽然不致命,但身体流失的水分过多,也会出现严重的身体内环境紊乱,如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等症状,会有一定生命危险。
“有剧毒的野生菌,误服后会致命。急诊科和其他专科不太一样,病人出现异常才做相应处理,而我们需要在毒素对脏器造成损伤前就进行干预,防止脏器被严重损害。”谢媛医生表示,野生菌中毒的重症患者,一种是肝肾受损,另一种就是横纹肌溶解。“致死率高低与确定食用野生菌的品种和数量的关系非常紧密。”
谢媛医生介绍,大部分中毒者,开始会表现为胃肠型中毒。这是第一个阶段,食用不同野生菌中毒表现也不同。普通胃肠型中毒,进食6小时内就会恶心、呕吐,导致严重肝肾损伤,特别是肝损伤的患者,进食6小时后才会出现胃肠道反应。
避免误食
野生菌最好不要自己采
谢媛医生介绍,云南常见的见手青,是民众比较爱吃的一种野生菌,属于一种条件性可食性菌,就是必须炒熟才能食用,如加工方式不当就会导致中毒,出现致幻型症状。这类症状对内脏的损伤不是很常见,但是对神经会有一定影响。
有的人食用野生菌中毒后会出现一些幻觉,醒来后也不知道中毒后发生了什么、自己做过什么,甚至出现记忆空白,可能会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谢媛医生建议,市民要正确食用炒熟或者煮熟的野生菌,不熟的菌子一定不能食用。建议到正规农贸市场购买,或者到知名度高的餐馆就餐,因为这些餐馆制作菌子的经验丰富,相对安全。“最好不要自己采野生菌,避免采到致命鹅膏等有致命风险的野生菌。”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郑粉双介绍,致命鹅膏也叫白毒伞或白罗伞,主要危害地区有保山、楚雄、大理、德宏、红河、临沧、普洱、玉溪、昭通及周边地区,进食6小时后会出现消化道症状,首先表现为胃肠型反应,2—4天内会出现肝损伤。
据介绍,致命鹅膏这类会造成肝损伤的野生菌,除了潜伏期,还会有一个假预期。就是在治疗过程中,通常在1—2天内消化道症状有明显改善,让人觉得已经快要痊愈了,可脏器的损伤正在加剧,并发展为进行性肝损伤,严重时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病死率达30%—60%。
中毒致幻
场景与个体差异有关
对于“食用不同种类野生菌中毒会看到不同场景”的说法,谢媛医生认为,这种情况和野生菌的种类关系不大,而是和食用者的情绪、心情关联更密切,甚至与人的性格、环境、体质、食用量等也有关系,所以吃得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中毒因素。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谢媛医生认为,野生菌中毒致幻的患者,有的看到的是一些比较让人高兴的事情,有的则看到恐怖的事情,这和患者性格有关系,而不是人的体质。临床上有过吃同一种见手青,而每个中毒者表现都不同的情况,有人会非常狂躁,有人则看到花花草草,还有人在唱歌、跳舞,有的则很惊恐。“我曾遇到过一个中毒的小朋友,她看到了反复播放的动画。所以每个人表现的症状不一样。”
针对“没有中过毒抵抗力强,但中毒一次抵抗力会下降,还会接二连三中毒”的说法,谢媛医生表示,临床上没有这种说法,中毒主要跟野生菌的烹饪方式有关,还有肝脏的解毒能力,各时段肠道排毒能力(不同时间段都不太一样),个人肌体排毒、排泄功能,体质都有关系。
文/图:茹伟
编辑:陈燕
校对:王仪
审核:姚丹苹
终审:黄英华
来源:昆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