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5日,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自主汽车行业分会与自主汽车网联合发布的4月厂商价值传播指数(AVSI),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复杂生态。当比亚迪以“技术狂魔”姿态持续领跑,奇瑞以“黑马之姿”跃升榜首,大众系合资品牌则凭借电动化转型紧追不舍,一
5月25日,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自主汽车行业分会与自主汽车网联合发布的4月厂商价值传播指数(AVSI),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复杂生态。当比亚迪以“技术狂魔”姿态持续领跑,奇瑞以“黑马之姿”跃升榜首,大众系合资品牌则凭借电动化转型紧追不舍,一场关于“技术、品牌、用户心智”的三国杀正在上演。透过销量数据与传播热度的双重维度,我们能否窥见车市变革的底层逻辑?
比亚迪:技术护城河下的“全维度优势”
在4月的销量战场上,比亚迪以268778辆的单月销量、964940辆的累计销量稳居榜首,其价值传播指数虽以715.52位列第二,但社交媒体与汽车媒体平台上关于比亚迪技术的讨论量,展现出量级的用户关注度。这种“销量与声量错位”的背后,是其深耕新能源领域二十余年构建的技术护城河。
从传播内容看,“技术平权”成为关键词:当20万级车型搭载百万级智驾硬件,当30万级车型实现“油电同价”,比亚迪正在用“技术下放”重构市场价值坐标系。这种“全民智驾”策略,既让其在10-20万元主流市场牢牢把控份额,更在3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如仰望U8)撕开合资品牌防线。
奇瑞逆袭:从“技术理工男”到“流量担当”的蜕变
以739.72的传播指数稳居榜首的奇瑞汽车,堪称4月车市最大黑马。单月95133辆、累计434078辆的销量背后,是其“多品牌、多技术路线、多市场覆盖”策略的集中爆发。
在燃油车领域,奇瑞凭借鲲鹏超性能电混C-DM技术,实现“全场景混动”布局:既有适配城市通勤的短途续航车型,也有满足长途穿越的增程产品,这种“油电并行”策略,使其在三四线市场及燃油车存量用户中占据优势。而在新能源赛道,iCAR 03等硬派电动车型的推出,则精准卡位“越野+新能源”细分市场,吸引年轻户外群体关注。
传播层面,奇瑞展现出“传统车企的年轻化觉醒”:在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奇瑞技术实验室”系列内容以可视化方式拆解发动机热效率、底盘调校等专业话题,将“技术理工男”形象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与头部汽车博主合作的“环球试驾”活动,更通过“奇瑞车型挑战川藏线”等真实场景,强化“可靠耐用”的品牌认知。这种“技术硬核+传播柔软”的组合拳,让奇瑞在年轻用户中实现“破圈”。
合资反击:大众的“电动化豪赌”与五菱的“精准卡位”
面对自主品牌的不断崛起,合资品牌正以“电动化转型”与“本土化创新”展开反击。上汽大众以662.09的传播指数位列第四,其ID.系列车型凭借MEB平台的规模化效应,将纯电车型价格下探至15-25万元区间,配合“油电同店”销售模式,试图打通燃油车用户的“触电”通道。而一汽大众则以探岳GTE等插混车型为先锋,在合资混动市场构建“技术稳妥牌”——既规避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又以“德系操控”差异化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通用五菱,以587.46的指数值位列第八,其成功密码在于“极致细分市场统治力”:宏光MINI EV持续垄断微型电动车市场,而缤果等车型则以“精致代步车”定位,吸引一二线城市女性用户。这种“聚焦刚需、极致性价比”的策略,使其在低价市场形成护城河。
自主品牌群像:吉利/长安的“技术突围战”
在头部阵营之外,自主品牌的“技术军备竞赛”同样激烈。吉利汽车以697.42的传播指数位列第三,其雷神混动系统凭借“全速域电驱”技术,实现“低速用电、高速直驱”的智能切换,解决传统混动车型高速油耗偏高的痛点;而银河L7等车型搭载的“神盾电池”,以“针刺不起火+浸水不短路”的双重测试,重塑用户对三元锂电池的安全认知。
长安汽车以631.68的指数值位居第五,蓝鲸动力家族的持续迭代是其核心竞争力:蓝鲸NE1.5T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0%,蓝鲸iDD混动系统实现“1L油发3.36度电”的高效转化。在智能化领域,其与华为合作的ADS智驾系统已进入落地倒计时,试图通过“技术外脑”弥补自研短板。这种“燃油技术守基本盘、智电技术拓新市场”的双线策略,让长安在10-15万元主流市场保持竞争力。
数据背后的市场密码:智能化如何重塑竞争逻辑?
从4月厂商AVSI指数的传播关键词看,“智能化”已超越“性价比”成为核心战场。25-35岁年轻用户对车机流畅度、智能驾驶辅助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20%,反映出“Z世代”购车逻辑的转变——他们愿意为“能提升驾驶安全的技术”“可定义生活方式的配置”支付溢价。
这种趋势在比亚迪、吉利等品牌的传播策略中尤为明显:比亚迪将“天神之眼”激光雷达作为高端车型标配,试图用硬件预埋构建未来竞争力;吉利则通过“智能座舱场景化”(如冥想模式、儿童呵护模式),将车机从“功能集合”转化为“生活空间”。反观合资品牌,大众ID.系列的车机系统仍被诟病“反应迟缓”,五菱则因定位限制暂未涉足高阶智能领域,这或许是其传播指数与自主品牌拉开差距的关键原因。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车企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需将前沿技术(如高阶智驾、固态电池)转化为“可落地、可感知、可负担”的产品价值,避免陷入“技术炫技”陷阱;另一方面,需从“卖车思维”转向“用户运营思维”,通过社群运营、生态构建提升用户粘性。
比亚迪的“技术平权”、奇瑞的“场景化传播”、大众的“本土化创新”,本质上都是对这两大挑战的回应。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竞争的终极受益者将是我们——当技术普惠加速到来,当品牌竞争回归用户价值,买车不再是“妥协的艺术”,而是“需求的精准匹配”。
4月的车市数据,既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张“答题卡”。比亚迪用技术厚度定义“新能源标杆”,奇瑞以灵活策略诠释“传统品牌年轻化”,大众则以电动化转型坚守“合资价值底线”。当市场从“增量狂欢”转入“存量厮杀”,胜负手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如果给你20万预算,你会选择比亚迪的“技术全能王”,奇瑞的“性价比黑马”,还是大众的“合资稳妥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自主汽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