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国企改革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央企有望主导新一轮并购重组浪潮,而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两家汽车央企的重组事宜,备受业界瞩目。此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对重组情况进行了公开回应,明确表示重组方案基本已经完成,现以重要的角色在参与推进相关工
央企重组前夜,两家都在搞大事情!一总部、多基地猜想?
| 环球通信| @好5G |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目前,在国企改革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央企有望主导新一轮并购重组浪潮,而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两家汽车央企的重组事宜,备受业界瞩目。此前,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对重组情况进行了公开回应,明确表示重组方案基本已经完成,现以重要的角色在参与推进相关工作。
如今,长安汽车的大动作来了,东风汽车与华为也有大动作!
一、央企重组前夜,杨青与任正非搞了件大事
5月23日,东风汽车与华为在武汉正式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汽车智能化、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生态共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从签约现场照片不难看出,各方对此次合作极其重视,这不仅仅是两家企业新一轮的强强联合,也是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新起点。
自2018年双方首次达成战略合作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当年的125.6万辆,跨越至2024年的1286.6万辆。产销规模十倍跨越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府补贴转向全面市场化的飞快进程。
如今,国内汽车产业正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竞争下半场,竞争加剧和资本过热的出现,让推动市场有序竞争、兜底产业链安全成为汽车央企与优秀民企的共同使命,东风与华为的此次合作再升级注定意义非凡。
值得期待的是,在汽车央企整合的大背景下,此次东风与华为的签约,不仅仅是两家企业的优势互补,也是头部央企与优秀民企战略协同的全面升级,未来合作成果,必将巩固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汽车赛道的领先优势,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高安全发展。
二、长安汽车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了其未来三年的产品规划
5月22日,长安汽车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透露了其未来三年的产品规划,计划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并在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未来三年内,长安启源将推出包括经济代步小型SUV、中型SUV、中大型MPV等在内的10款产品;深蓝汽车则计划推出紧凑型轿车、大六座SUV、全新硬派等10款车型;阿维塔品牌也将推出中大型五座、大六座SUV、中大型轿车等7款产品。这一系列新车的推出,无疑将进一步丰富长安汽车的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长安汽车将全面迭代三电核心技术,与合作伙伴一道,深耕全新电解质关键工艺开发。2025年至2026年,完成时代长安50GWh电芯产能投资建设,总计产能达到75GWh;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
在朱华荣看来,长安汽车的整体目标是——到2030年,集团年度销量达500万辆,并在五年时间投入2500亿元,招聘1万名以上科技研发人员。其中,自主品牌占400万辆、新能源车型占60%、海外销售占比30%。
三、央企重组前夜,一切都是保密阶段,一总部、多基地猜想
业内人士认为,央企重整的方式主要是合并,是为了多个目的。有些合并是为了向产业链横向和供应链纵向做业务生态延伸,能够提高企业规模效应和竞争力水平,实现全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有些合并是为了企业脱困,一些夕阳产业、过剩产业,通过合并来实现供给侧改革。还有些合并的目的是帮助传统央企摆脱传统业务模式,实现技术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等。
今年2月,兵装集团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母公司正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两大央企背后,涉及东风、长安两家年销量百万级的车企,母公司的重组也在业内引发两家车企合并重组的猜想。
其中,东风公司在国内有“二汽”之称,主要以整车制造、销售等为主业,其汽车累计销量已接近6000万辆,年营收约在5000亿元左右。反观长安汽车业务涵盖汽车零部件、汽车销售与服务、汽车物流等多个领域。若二者重组成功,将形成一个年销量超过560万辆、营收接近8000亿元的庞大实体,或成为国内第一大车企。
不过。两家公司都强调,本次重组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不会对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同时提醒道,有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式,还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月初,有一批自媒体账号透露“长安汽车作为二级企业并入东风集团”。对此,长安汽车发文,相关内容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秩序,针对传播以上不实信息的主体/个人,长安汽车已采取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一经核实,将获得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3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公开表示,将对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在内的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推动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以提升产业集中度。笔者注意到,今年3月,三大汽车央企中的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合作不仅聚焦技术研发、共享整车开发和零部件合作层面,还涉及资本合作,此举也是践行国资委此前的指示。
央企重组前夜,一切都是保密阶段,什么公布应该是择机吧:选择好推进重组的时机,要提前调配好双方企业的领导层,以便于更好的关系融合。令人高兴的是,近几年一些央企集团的整合时机选择,就可圈可点。也有的企业集团整合重组会设立一个一年到三年的过渡期,并且保证被整合企业的管理层利益、位置尽可能不受影响,这种做法对于调解内部关系,是比较有效果的。
不过,笔者有个推断,汽车央企的合并不用关注谁合并谁,以往那么多央企合并也基本都不会体现谁合并谁。有的起个更大气的名字,都提升一个身段有什么不好;有的起个带两个企业特征都带的,满足各自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也是中国独特智慧。反正大都不会体现谁合并谁!
其实最关键的是,总部在哪!这就不是谁归属谁这样员工归属感的感情问题了,是复杂的经济、政治、管理的艺术的体现。
笔者也有个判断:看最近的央企合并的优秀案例:宝武集团的战略性重组,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标杆模式,就是因为宝武建立了可以复制的集团重组管控体系:
“一总部、多基地”的基本管控模式,使得无论有多少家钢铁同行并入宝武的版图,都要严格执行宝武总部的管理体系指令,不能自行其是,同时按照自己“一企一业,一业一企”的基地定位,做好自己的集团新角色,并且把不属于自己角色的其他资产和业务,全部由总部统一安排调整优化。
汽车央企接下来的合并,大概率也是:“一总部、多基地”的基本管控模式!你说呢?
来源:环球通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