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利用AI技术制作了一个绘画机器人--AI Gemini,能够创作传统中国山水画——黄仁勋的3812画廊的相关艺术人士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水墨艺术家”(与谷歌同名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类似,但两者并无关联)。
2018年,纽约佳士得举办了首次人工智能(AI)创作的艺术品拍卖会,整场作品成交价为432,500美元。
AI正在创作一幅作品
香港的跨媒体艺术家黄树盛认为这幅画作——看起来像一幅人像的模糊油画——并没有什么革命性。“它完全模仿了人类的作品,并不是不同的东西。”
拥有电气工程学位,作品涵盖电影特效、艺术科技装置和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家黄树才决定利用AI制作一些不同寻常的作品。
他利用AI技术制作了一个绘画机器人--AI Gemini,能够创作传统中国山水画——黄仁勋的3812画廊的相关艺术人士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水墨艺术家”(与谷歌同名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类似,但两者并无关联)。
它使用了一个网络平台购买的重新编程的机器人手臂,上面附有一个画笔。利用算法形成绘画的指令集,指挥机器人手臂进行绘制,在宣纸上制作了一幅山水画。
黄先生解释说,色彩的运用是基于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深度学习和训练,而用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湿度的变化。他补充说,制作一幅高宽各一米(约三英尺)的画作大约需要8到10个小时。
自从黄树盛只做了这个AI机器人-双子座以来,他已经在香港、上海、台北和伦敦举办了数次展览。他的画作以大约2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个人收藏家,他还为香港国泰航空等企业做过项目。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通过将人类的想法与技术的功能相结合,他希望创造出“前所未见的艺术品”。
使用人工智能创作艺术作品一直存在争议。2025年一季度,在美国有超过6500人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纽约佳士得拍卖会取消一场完全利用AI技术创作的艺术拍卖会——这是全球知名拍卖行第一举办这类拍卖会。尽管如此,这场拍卖会还是如期举行,最终拍出了72.9万美元。
批评者认为人工智能艺术缺乏原创性,原创艺术家抱怨它用于训练的数据来自他们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黄树盛解释称:他并没有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绘画。而是基于他制定的算法指挥机器人来模仿大师的作品风格进行二次创作,因此AI机器人的作品是有原创性的。”但是来参加他展览的人还是会提出质疑:“这只是模仿的艺术!”。
AI机器人画作:逃避主义
跟这个类似的还有一个名为名为艾达(Ai-Da)的人形机器人,在艺术家苏恩文·钟(Sougwen Chung)的指挥下创作了一幅油画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黄树盛说,“艺术和科技从来不是割裂的,AI创新也是一种创新”,在15世纪达芬奇创作作品也利用了线性透视等在当时并不被人知晓的创新技术,这是一种利用一系列汇聚线在绘画中创造透视效果的数学系统,难道也说达芬奇的作品是技术成果,而非他本人的创意?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人们仍然无法真正接受它,尤其是在艺术领域,”黄说。但他补充说:“你无法逃避人工智能。
不仅在美国,随着deepseek在全球的爆火,人形机器人如火如荼,在中国很多工作被AI替代,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公务员用AI写成的公文引起热议,在目前就业环境不断复杂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岗位被替代、失业潮还是AI引起的伦理问题都引起了更多的人的惶恐。
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表示,其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连续工作近七个小时,这进一步表明人工智能可能很快就能处理现在由人类完成的全职工作。
新的推理模型可能会让AI更接近取代人工的工作,全球的AI科技巨头们正在竞相打造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巨变,人们在工作时如何使用AI工具,从简单的数据处理这样的单任务处理到复杂的多任务处理,其效率和低成本越来越清晰的威胁到目前的人工方案。
新模型可以处理更大、更复杂的工作项目,大约可以独立工作一整天,无需人工提供额外帮助。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但仍旧以相当快的速度在迭代。
虽然Anthropic公司表示,AI助手可以帮助人类完成一些程序化、琐碎的日常工作,提供工作效率,而非完全代替人类角色,但仍旧引起了人们的警觉,不知道哪一天,办公室完全不需要人去坐班了!
Anthropic公司举了一个AI工具帮助市场营销人员的例子,AI通过分析以往的市场数据分析当前的市场策略,提出下一步市场投放策略,这些基于严谨数据进行的推理往往没有人工的主观因素和判断,反而更能给出完全基于数据的理性决策依据。
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一项调查发现,相较于2023年,企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和Claude等服务的驱动型人工智能)的支出在2024年增长了六倍。该报告还指出,Anthropic的市场影响力翻了一番,削弱了OpenAI在人工智能商业服务市场的主导地位。麦肯锡公司报告称,92%的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增加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资,嘴上说不代替人工,行动却一点不慢,这也是经济体基于成本和效率产生的行为导向。
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在加速其产品的AI化,谷歌宣布其自主编程工具 Jules 将向公众开放,而微软周一则为其 GitHub 开发平台推出了一款更先进的代码助手。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在与 Anthropic 合作开发一款能够编写和测试代码的新工具。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世界经济论坛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发现41%的雇主计划缩减人工规模,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相关工作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领英首席经济机会官安尼尔·拉曼最近在《纽约时报》的一篇观点文章中担忧人工智能会取代一些入门级工作。
虽然,AI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技能边界,比如一个从来没学过编程的文科生也可以通过AI工具生成代码,一个从来没写过小说的人通过AI生成几十万字的爽文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
但在AI工具越来越强大的今天,首先要解决好AI工具对工作岗位的威胁,这不是某个科技公司能解决的,需要政策制定者、AI工具使用者、AI开发公司共同努力在AI使用和人工替代上寻找平衡点。
毕竟,科技进步首先应该是为人类服务,而非进行冰冷的替代,当所有工作,包括创意都由AI完成的时候,人类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来源:国际庄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