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如何走得更远更好?(二)丨国医湘声·议堂⑤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6 15:04 3

摘要:民族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健康理念与实践智慧,在基层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政策支持、文化保护与产业创新的推动下,其发展呈现多元融合态势,但仍面临人才短缺、传承断层、理论未系统化、执业资格受限等瓶颈。

民族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健康理念与实践智慧,在基层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政策支持、文化保护与产业创新的推动下,其发展呈现多元融合态势,但仍面临人才短缺、传承断层、理论未系统化、执业资格受限等瓶颈。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栏目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立法保障、人才培养、资源保护、产业融合、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可以看到,民族医药应与现代医学结合,一方面需尊重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方式,另一方面需通过政策松绑(如灵活执业认证)、科研投入(如成分分析与临床试验)与市场拓展(如创新传播和品牌出海)实现现代化转型。未来,只有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机制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分两期推出,敬请关注】

推动湖南民族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王炜认为,以土家族医药、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与中医药一起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湖湘医药文化,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其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

“长期‘经验驱动-实践反馈’的认知途径,与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使湖南民族医药多处于‘知其效而未知其理’的初级阶段。”王炜认为,应从加快立法步伐、加大传承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科学研究、聚力产品创新、注重国际推广6个方面,切实推动湖南民族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王炜建议,通过法律明确湖南民族医药的合法地位、管理体制、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资质等;注重湖南民族医药的发掘与整理,建立涵盖古籍文献、民间验方、特色疗法、药用资源等内容的湖南民族医药综合性数据库;开设民族医药学科与专业、鼓励师承教育,培养民族医药传承人、提高民族医药传承人待遇,通过多途径引导、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湖南民族医药事业。

同时,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开展湖南民族医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聚焦湖南特色民族医药理论、特色民族疗法、特色民族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标准、人工繁育、炮制加工等问题,填补民族医药传统认知与现代科学阐释之间的鸿沟,为湖南民族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湖南民族医药产品研发与创新,鼓励民族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新药、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湖南民族医药产业链。

王炜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民族医药迎来了走向世界的良好机遇,应加强湖南民族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制定,举办国际民族医药学术会议、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湖南民族医药企业开展海外注册和市场拓展,将优质的湖南民族医药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推动湖南民族医药国际化发展。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

侗医药传承人、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际中医治未病中心主任肖尊雄认为,应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以应对当前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困境。

肖尊雄认为,民族医药人才传承危机日益严峻,老一辈民族医数量逐年递减,其积累的独门诊疗技艺、精妙的药物配伍经验濒临失传,年轻群体因传统口传心授效率低下、职业认证体系不完善、待遇保障不足、社会认同感匮乏等现实困境,对投身该领域缺乏热情——传承链条岌岌可危。

在科研创新层面,由于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其独特的医学体系难以通过现代科学标准验证;新药研发受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因素制约,成果转化困难,导致在现代医疗市场中竞争力薄弱。同时,医保政策对民族医药支持力度有限,众多特色诊疗项目和药物未纳入报销范围;民族医医疗机构数量稀少、建设标准滞后,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人才流失等问题。

肖尊雄建议,构建“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双轨并行的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开设民族医药专业,建立标准化课程体系;完善师承教育激励机制,通过专项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政策,激发师徒传承活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理论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码民族医药作用机制;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速新药研发与成果转化进程。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民族医药相应地位,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并提高报销比例;加大对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入梳理民族医药文化内涵,借助新媒体传播矩阵、非遗申报、专长绝技挖掘保护、民族医药文化节等多元形式,提升社会认知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民族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推行“师承教育+学历教育”双轨制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微创外科民族医学分会会长、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部主任张曼认为,民族医药的活态传承需要政府、高校和社区形成合力,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文化再生,推动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构建多元共生的健康服务格局。

“必须抢救式挖掘与整理民族医药文献与技法。”张曼建议,从国家层面成立国家民族医学文献典籍、特色技法保护小组,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收集一手资料,发掘民族医学文献典籍、技法档案,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翻译、编纂和出版;运用录音、录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原有口传心授的传承内容进行记录,将民族医学知识转变为文献资料汇集成册,鼓励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民族医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为师传和祖传,张曼建议,推行“师承教育+学历教育”双轨制,在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设置蒙医、维医、瑶医等专业,承认传承人的执业资格;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针对民族医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可参照广西金秀瑶医模式,提高民族医学的临床应用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对民族药用资源进行一次大规模普查,详细掌握当前药用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等,建立民族医药动态数据库,并对其实时监控;对民族药用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可以打造“民族医药+文旅”新业态,如在黔东南建立苗医药生态博物馆,开发瑶族药浴养生旅游线路;开发民族医药动漫、手游等文创产品,用新媒体语言讲述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典籍故事。

制定湘西州民族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

“湘西州境内,土家族、苗族的医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土家族苗族医药承载了本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之舟。”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副院长刘文霞说,近年来,湘西州的民族医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短板,包括民族医药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发掘和整理,民族医药人员急剧减少,民族医药地位不高,民族医、药、企、研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民族医药专科专病建设没有形成特色等。

刘文霞说,在民族医方面,尤其是土家医,历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是口口相承,没有成体系的资料遗留下来,随着人员更迭,很多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失传;在民族药方面,由于没有完整记载,很多药材完全中药化,很多民族药材品种绝种,以致于本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不多,成药就更不用说。同时,所收集到的民族医专家资料不齐全、不完善。

刘文霞介绍,目前真正从事民族医药临床和科研的人员极少,全州没有一所国有的民族医医院。民族医药人员由于没有得到执业认证,不能进入专业医疗机构从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从事民族医药的传承与教学,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规范的专科专病。

为此,刘文霞建议,用足用活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湘西州民族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在10年内做到有一批优秀的民族医药传承人、有一些具有品牌效应的道地民族药材、有1~2个成规模的规范的民族药材种植基地、有1~2个有特色优势的民族医院或专科、有1~2个享有知名度的民族药生产企业。

做好民族医药人才培训,加强对民族医药人员执业准入和职称评聘问题的研究,申请或制定相应倾斜政策;现已有维、蒙、藏、哈萨克医实现了单独执业医师考试,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现土家医单独开考;针对传统医技医法、民族医生、民族药材和偏方验方做好保护、发掘和整理,力争在10年内形成湘西州民族医药完整的理论体系,与高校和上级科研院所进行紧密合作、加强成果转化,力争在5年内有1~2个品种申报民族药成药,进行大规模生产。

尽快制定侗药材标准

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侗药资源与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湖南医药学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曹亮介绍,侗民族医药文化以怀化通道、靖州等地为传承中心,至今仍保留着本地特色的侗草药集市及众多侗医传承人和传统技艺,部分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没有专门的侗药材标准,因此侗药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受限,目前正在组织相关标准制定,有望为一批疗效确切、使用广泛的侗药材提供使用依据。与此同时,侗医大多自己配制药物,如制作一些膏丹丸散之类,但目前在湖南省无法通过产品审批,建议参照贵州省的做法,通过申请“消”“械”字号或按发布的标准,委托企业进行生产,从而让侗药更广泛地推向市场。

目前,湖南医药学院获批建设了侗医药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组建了19名专职科研人员的研究团队,多次组织侗医药领域的学术研讨和侗医药经验交流会议,成为全国侗医药科研工作者和侗医从业者的交流平台。该实验室在前期侗医药理论研究、侗药资源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组织编纂了《中国侗药学》《中国侗药图谱大全》《中国侗医学》等书籍,正积极推进侗医药资源的转化利用,特别是对在侗区发现的马瞪艾、教美菇农把、毛秀才等药材,进行植物资源、药效物质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并开发产品。

此外,侗医药重点实验室通过湖南医药学院承建的中国—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构建起侗民族医药与巴基斯坦传统尤那尼医学(Unani)的交流与互动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 璐

来源:力量湖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