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出版社给的插图费、设计费在设计行业内处于“盆地”,除了为爱发电,很多其他领域的设计师听完报价就会被劝退;不过,我们还是在1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25份试稿。
“长城砖”第一辑编辑手记前文:
编辑手记① 编辑手记②
银子、追色与审美辩难
在图书外在的呈现方面,编辑组先后接洽了12位设计者,还尝试在小红书联系AI插画师。
众所周知,出版社给的插图费、设计费在设计行业内处于“盆地”,除了为爱发电,很多其他领域的设计师听完报价就会被劝退;不过,我们还是在1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25份试稿。
其中一张设计师用AI绘制红色宫墙设计成的封面冲击力十足,让深海和我都很动心;而在得到业内经验丰富、颇有美誉的图文游击工作室的试稿之后,我也切身感受到了那种一分价一分货的喜悦和痛苦。
可想而知,一部书的设计最难的地方常常在于,编辑有时候也不完全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在封面数量增加到 5 时体现得更为明显——
编辑组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
深海希望一套书的封面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用字等的图书封面规矩要求近乎严苛;
Miss. K 设想用到各种不同的古图,体现历史的厚重感;
而我希望做一套新“瓶”,大胆、有冲击力一些,不要“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封面。
这时候确实需要一位更成熟的设计师整合这些抽象的想法,形成“给人看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封面设计的完成度、是否能经久耐看各个方面后,深海和Miss. K 以2:1的票数决定签下这份对一向“囊中羞涩”的编辑组来说分量极重的设计委托书。
没办法,这稿虽然昂贵,却“实在美丽”。
但是即便如此,五本书的设计也很难说是一拍即合的,每本书少说也有两三回合的拉扯,有几周的时间,《血拼的海路》和《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连续出了几稿,每次微信弹出来自设计师信息时,我都需要鼓足勇气才敢点开我们俩的对话框……
这种困境一直持续到《宋代的身份与审判》的设计初稿——一眼惊艳。
实际上,直到打开设计图前,我都无法想象“身份对司法的影响”这样一个抽象的题材究竟应该怎样通过视觉去传达。这可能就是高明设计师的高明之处,封面上的印章元素原本与法律并无关系,但就是通过整体的配合,营造出一种压力沉重的视觉感受。
新版《宋代的身分与审判》的封面
不过,惊喜过后的第二个反应就是——这个颜色可能在印刷机上是个灾难,究竟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犹未可知。
果然,这个封面的追色成了我们驻扎印厂两天一夜里最惊心动魄的一页。当我们在机台上看到第一版印样的时候,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深海的眉头皱得能挤死几只小编——这个封面怎么粉嫩嫩的???实际上,即便是这样的颜色,也已经经过机长的多次调试了。降红之后,更加惨不忍睹,底图中原本深棕色的亭台人物,竟变成了墨绿色!而调色不能“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不得已,紧急请印厂直接在电子文件上进行调整。好在,这次调整是成功的,最终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编辑团队在印厂“追色”
护封的背面和与硬封同质地的前环衬则充分体现了社内美编老师的巧思,内外双印的设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的可探索性。
比如《血拼的海路》,在审稿时,我曾就着百度地图去找那些私人贸易商港的位置,有了空间感,再溯着时间去想象当时海上私人贸易车水马龙的历史场景。
在编辑组新伙伴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大约绘制于明中叶的《万里海防图说》,这幅保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长图虽然古旧,但还完整,而且正好可以反映明中后期人们眼中的海岸线!
明 《万里海防图》 局部
那么,把图放在哪里呢?
这是一本将近六百页的大部头,要保证阅读体验,还要控制定价,成本已经不容许奢侈地做一册经折装去复原这幅图的原貌。而护封厚实细腻的特种纸质本来就适合印彩图,为何不把图放在长长的护封后面,“物尽其用”呢?
经过和美编老师头脑风暴,我们最终选择了长图中港口比较集中的一段海岸,再通过跟现代地图的详细对比,确定了四处重要港口的大致位置。(只能是大致位置了,因为明朝人眼中的海岸线跟现在出入有些大!)
新版《血拼的海路》的封面与护封设计
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关于雷先生的学术观点和史家大关怀,江沛教授已然在近两万字的导读中介绍得很生动详细了,但是否能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先生的主要学术观点呢?经过Miss. K 历时两昼夜的苦思冥想和与堪称折磨美编老师的数天碰撞,我们最终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周期性昂扬发展的观点落在了一张图上。
随后,Miss. K 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该图呈给江沛教授和相关学者批评,竟然得到了令人颇为振奋的鼓励和肯定。尤其是江沛教授,在认真审核过图文内容并给予更为细节的指导后,甚至给出了“此图甚佳”的评价,还不吝附上了点赞大拇指。
最后,这张令Miss. K 颇为小得意的“雷海宗中国文化周期论(示意图)”以黑底银字的方式附在了书的前环衬上。
新版《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中国文化周期论(示意图)
实际上,要使成书呈现出设计图那样美轮美奂的效果,不仅要每一张封面自身层次丰富、不偏不倚,还需要五个封面放在一起浑然一体。
这样就导致,每一个封面在印刷机上调色的次数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如果再加上背面的彩图,就是双倍。最后一起下印厂盯样的老师直呼担心预留的纸快不够了,编辑组还是咬牙没有妥协,在忐忑中疯狂追到了满意。
“长城砖”编辑团队在对比色样
关于“长城砖”logo的设计,一开始,深海还尝试了用AI自己做一些logo寻找灵感,可是“长城”这个意象实在是太具象了,当它呈现在纸面上的时候,总是会有些过于( 土 ——划掉)“朴实”。
“长城砖”的“前任”logo(们)
最终,设计师对这个命题给出了抽象化表达的答案,也就确定了现在的logo。
它呈现的是一本一本的书,像砖一样交错着垒起来的动态化的过程,想表达的意思是,历史是由人一砖一瓦地砌起来的,虽然当我们凝视它的时候,它已经是一座不可更改的,只会随着时间逝去一点一点被风化的东西,但我们还是可以凝视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处接缝,去追溯历史的真实。
由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想看密密麻麻的小字,排版舒朗之后,三本近30万字的大部头直接越过500页奔着600页去了。
为了控制成本,Miss. K 和我不约而同地想在内文用纸上省一点,选择接近纯木浆纸质的胶版纸,印刷单都写完了,却遭到深海的强烈反对——已经选了最好的作品,最好的设计师,怎么就差用纸这一哆嗦?要做就要给读者最好的阅读体验。
没办法,哪个编辑不想做一本最美最好的书呢?最终,我们还是使用了所见最好(也最贵,单是内文纸的成本就比原先涨了将近20%!)的纯木浆纸,护眼、细腻。拿到装前样的时候,抚摸着细腻的内文纸,Miss. K 不禁发出一声感慨:“摸着这个纸,就像摸着钱。”
“长城砖”品牌创始人深海
感谢深海的坚持,每一位拿到样书的作者、专家、读者,都会在第一时间赞一句:“这个纸真不错!”
一些剩下的话
故史惟新,不仅仅是让过去的书重新焕发光彩,更是希望用现代的目光和笔触审视过去,更清晰地勾勒当代、未来与过去的联结。
在“长城砖”从一个dream成为一个构思,最后成为货真价实的印刷品的三年多里,我们收获了无数加班的夜晚、心惊肉跳的改错、策划失败的沮丧,但更多的是令人感佩的学术坚持、真诚的建议、让人感动的帮助,所有的一切支持我们走来。
虽然肯定还有不足,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作者老师和读者朋友们能够看到,我们很好很好的作品、很好很好的设计、很好很好的印刷用纸,以及,竭尽全力的我们最真诚的心意。
大概没有哪个爱读书的人不想在家里砌一面书墙,如果可以,希望你能挤出一个位置,留给“长城砖”。
第一辑的五部书是“长城砖”的基石,但我们的野心不止于此,三年、五年、十年,第二辑、第三辑……“长城砖”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新书,希望能与更多读者一起见证一颗种子成长为一片森林,垒书为城,故史惟新。
(完)
“长城砖”编辑小组
2024.6.21
“长城砖”第一辑作品“全家福”
推荐阅读:
“长城砖”的故事
在南开听陶慕宁先生讲文学、品美食,便成了工作福利
从郑和到郑成功,大航海时代的中国人到底在干啥?
清朝那些由父母“包办婚姻”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爱情是怎样的?
唐代士人:我上青楼其实是为了写诗!
来源: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