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500亿元价格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的消息震动市场。这已是万达自2017年转型以来第9次大规模抛售资产,累计出售广场超80座。
2025年5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500亿元价格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的消息震动市场。这已是万达自2017年转型以来第9次大规模抛售资产,累计出售广场超80座。
看到这则新闻,不禁想到公司几位高管卖房的经历。
一位直播出镜,主动找了卖房中介,力求多渠道,广撒网,觉得看到的人越多,卖出去的可能性越大,结果还真卖出去,虽然亏了不少。
还有一位挂了大半年后,终于忍不住了,主动降价60万,自己亏损30多万,才喜提周六去过户,算是壮士断臂,忍痛割腕。
我自己也有一套房,在中介挂了有一年多,来看房的凤毛麟角,一年下来,只有个位数。
女儿上高中了,想着改善一下住房环境,也约了一些中介去看了看房,结果一到周末中介电话不断,不堪其扰拉黑了不少。
两者反差,让我反思,不是中介不努力,中介已经很努力的推房,不停地约客户,奈何行情真的不乐观。
只见卖房的,看不到买房的,好像一夜之间,到处都是卖房人。
从商业巨头到市井百姓,“卖卖卖”似乎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这场资产抛售潮背后,到底反映出怎样的房市变局?
房企“断臂求生”,是债务压顶与轻资产转型的必然选择。
王健林的48座万达广场交易,本质上是房企债务危机下的自救行动。
截至2025年5月,万达商管有息负债高达1412亿元,年内到期债务超400亿元,而账上现金仅116亿元。
叠加苏宁、融创等企业追讨的180亿元仲裁债务,万达被迫以“骨折价”抛售核心资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万达广场的估值较峰值缩水40%。
这场抛售更是轻资产转型的必然选择。自2015年提出“去重资产”战略,万达通过出售物业保留运营权,转型为“商业管家”,靠品牌输出和管理费盈利。
目前其轻资产项目占比已超60%,但隐患犹存:管理费收入仅覆盖资本支出的50%,且华润、龙湖等对手正加速分食市场。
全民卖房潮,是资产缩水,从“纸面富贵”到流动性焦虑的无奈之举。
房企抛售之外,普通人的卖房焦虑更为普遍。上海杨阿姨以530万卖掉房产后转战县城购房的案例,恰是当下缩影。
数据显示,2024年二手房成交量占比升至62.1%,创历史新高,而三四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下跌超32%,空置率高达40%。
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持有多套房产可能只是“纸面富贵”——若无法变现,资产反而成为负债。
这种现象与王健林2016年的预言不谋而合:“不动产占总资产90%以上的人本质是穷人。”
当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需要靠卖房支撑时,流动性危机暴露无遗。更严峻的是,低利率环境下,租金回报率(约2%-3%)已难覆盖房贷成本,持有房产的收益逻辑被颠覆。
记得2006年的时候,一个朋友撺倒自己“炒房”,当时他手上有三套房,那个时候对于首付要求没有现在严格,限购根本不存在。
虽然朋友说的信誓旦旦,说未来房子肯定还要大幅上涨,但自己胆小,不敢借债炒房,手上的一点余钱,在老家步行街买了一个门面房,想着商铺肯定比住房保值。
那会儿借债买房,加杠杆买房的人不少,但也仅限于胆子大,有经济头脑的人。
像我们普通人没有闲钱,也没有胆量到处借债去炒房。
20年过去了,属于房产“高杠杆时代”已经过去,而且将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房产市场必将经历大转向,轻资产化,不仅是商业运作的首选,也是个人资产优化的再选择。
对普通人而言,盲目持有多套房产已非明智之选。核心城市小户型、租赁住房或成新选择,而三四线房产或许会像某人说的“白菜价”。
正如网友所言:“房子是给人住的,不是让人供着的。”
从王健林的“断臂”到普通人的“套现”,这场卖房潮不仅是市场调整的结果,更是一场资产价值观的重构。
当房地产从“财富象征”回归“居住本质”,当轻资产运营取代重资产囤积,行业的黄金时代虽已落幕,但理性与效率的新周期正在开启。
或许,真正的“全民时代”并非人人卖房,而是学会在分化中清醒抉择:哪些该舍,哪些该守。
或许我要向同事学习,拉下脸面或是忍痛割爱,不然这房子可能就真的就只是一个“纸面数字”。
来源:地心力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