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震天鼓声,龙舟劈波斩浪,激起巨大水花,船桨划动的声音和呐喊助威的呐喊声混成一片。
广东地区的端午比春节更热闹。
几周前,大家就已经自动转换进入一年一度的“龙舟时间”。
伴随震天鼓声,龙舟劈波斩浪,激起巨大水花,船桨划动的声音和呐喊助威的呐喊声混成一片。
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开始为龙舟比赛做赛前动员。
村民们提前几天就拿着小板凳来河边占座,卖咖啡、啤酒、矿泉水的小贩们早早在岸边支起摊位。
和前几年爆火“村超”和“村BA”不同,龙舟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流行了数百年。
如今的广东龙舟,不仅有专业赛事和热情观众,震天的龙舟鼓点也让人格外上头。
广州水脉遍布,河网发达,是岭南龙舟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常年参加龙舟训练的队员超过万人。
广东龙舟活动形式多样,其中最基础的是“龙舟竞速赛”。
传统龙舟竞速比直线加速,通常在较为宽阔的水域进行比赛,注重速度和爆发力。
九江的传统龙舟赛道较为平缓,在竞速过程中,龙舟不分龙头、龙尾,可以随时改变方向,弹射起步、直线加速,让人感受速度与激情。
近几年更为出圈的是“叠滘弯道赛”。
考验在狭窄的河道中穿梭,叠滘水道平均宽度仅6米,最窄处仅为3-4米。
这里有天然的S型、C型、L型三种特色赛道。
比赛中你能看到漂移、手刹、倒挡的龙船,漂移漫步,因场面太过刺激,被戏称为是水上F1。
有网友评价:“香港和广州地区的龙舟大都拼速度为主,南海更像水乡,河道小巧弯折,以拼技术为主,更具观赏性,类似跑马和盛装舞步的区别。”
叠滘龙船漂移从不走直线,神奇的过弯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宁可煲烂,不可扒慢”,几十个壮汉为了漂移过弯,差点把船撞翻,即使翻船也足够精彩。
此外,还衍生出了龙舟拔河等心玩法。
两艘龙舟的龙尾相对,队员分成两队反向而坐、反向划桨,通过连接两条龙舟的绳子互相角力,将对方拉到标记线上的一方获胜。
在广东,男女老幼都能参与到龙舟活动中。
去年广东前有幼儿园龙舟比赛走红网络,后有女子龙舟队,巾帼不让须眉。
这几年,赛龙舟习俗也陆续传到了其他省市。
不过,其他地方的民间赛龙舟和广东相比都像是小学生运动会。
你不得不承认,在划龙舟这件事上存在天然南北差异。
相比南方队伍,人们似乎更喜欢在网上看北方队伍赛龙舟。
俗话说“龙舟不过山海关”,而辽宁的龙舟队每年5、6月份都会逆流而上反向出圈被人记住。
辽宁龙舟队在比赛中状况频出,横冲直撞的风格,给观众带来不少欢乐。
新疆和内蒙古碍于地理限制,只能在陆地上模拟龙舟比赛,主打“旱地行舟”。
东北也因地制宜,在冬天推出“冰上龙舟”赛事。
网友调侃“果然,北方人不善水战,难怪当年曹操打仗要把战船都串起来。”
尽管各地龙舟水平参差不齐,但这些调侃背后都透露出人们对龙舟运动的热爱与认可。
今年广东文旅继续挖掘地方特色,将比赛和地方旅游连接,邀请全国游客前来观赛旅游。
图/广东文旅
在中国龙舟协会官网,也能看到已经有中华龙舟大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等各级赛事。
赛龙舟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流行,就已经超越了单一的文化符号,成为一种连接个体与集体的契机。
网上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广东龙舟上“人均几栋楼”、“赢了免房租,输了跪祠堂”的传闻。
“又富又拼的广州房东”一度被送上热搜,龙舟也顺势成了一种“新晋贵族运动”。
有网友在路上拍到穿着人字拖,手拿碳纤维船桨的龙舟队员。
据村民介绍,村里比赛所用的杉木船,主体造价超过20万元,更不用说维护保养和调试费用。
广东某村曾公布2023年龙舟活动的支出,仅请教练每天就花费一千二,再加上购买装备、举办流水席、提供后勤等杂项费用,总支出竟然超过百万。
除了资金支持,还需要人力保障。
需要给队员配备专业教练、裁判员和志愿者队伍。
扒龙舟的都是些什么人?
去年的参赛者阿聪告诉我们:“网上说的人均8栋楼的传闻可能是夸张,但确实有很多是同村房东,村里人都可以报名,比赛不为盈利,只为争光。”
“队员需要投入时间配合训练,大家非常重视这个比赛,连夜开会布置战术,腾出时间,傍晚夜训,不上班时间上会更自由。”
于是,扒龙舟就成了一年一度,租户隔岸看本地房东挥汗如雨的机会。
看似戏谑的段子背后实则是对务实、拼搏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父辈的船桨,毅然踏上村里的龙舟。
每年这时,很多漂泊在外乡的年轻人也会回到村里参赛:
“平时在香港工作,需要独自完成很多任务,因此很想参加团体活动,龙舟运动正好满足了这一点,龙舟包容性很高,即使不擅长游泳的人也可以加入。”
此外,广东的龙舟文化还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如新媒体平台对比赛进行现场直播,增强了其影响力和吸引力。
另一边,各大企业、品牌联名也在龙舟赛上梦幻联动,河岸上的广告横幅越来越密集。
龙舟赛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活动,更是年轻一代文化血脉觉醒的体现,现代化创新,使龙舟更加年轻化。
老一代广东人不为钱,财务自由的房东们总要争点脸面;
新一代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到一定年纪就会觉醒的血脉。
“小时候,被爸爸带着看龙舟,长大后‘既敢为人先,又不忘乡土根本’的精神得到传承。”
一方面,龙舟通过现代化手段和创新思维,在年轻人中重新焕发活力。
另一方面,“龙舟”带动了旅游,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参观,“龙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
村子里最老的坤甸木龙船有百年历史,而今天00后一代的年轻人为了捍卫村里的荣誉和脸面,奋勇争先。
一舟一桨,古老的比赛推开时间波浪,在波涛中前行。
这种跨越百年的传统文化,也以全新的方式不断延续。
撰文:杨一凡
校对:柳宝庆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一起聊聊🎤
你划过龙舟吗?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端午习俗
来源:每日旅游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