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英文才被看见?研究揭示科学传播中的语言不平等 |海洋与湿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6 23:37 4

摘要:在气候变化与栖息地丧失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遭受严峻威胁。科学研究是指导保护行动的重要基石,而“循证保护”(evidence-based conservation)强调在科学证据基础上制定干预策略。为了实现有效保护,科研人员系统梳理和整合已有证据(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周子又

本文约4500字,阅读约7分钟

在气候变化与栖息地丧失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遭受严峻威胁。科学研究是指导保护行动的重要基石,而“循证保护”(evidence-based conservation)强调在科学证据基础上制定干预策略。为了实现有效保护,科研人员系统梳理和整合已有证据(evidence synthesis)来自不同地区和语境的研究成果。然而,语言却正在悄然成为知识传播中的“隐形壁垒”(language barrier)。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以非英文语言发表,却因语言障碍而被英文主导的科学体系忽视。《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于202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就直面这一问题。该研究由Kelsey Hannah等人主导,分析了329篇非英文论文以及作为对照的171篇英文论文的情况,揭示非英文文章在英文文献中获得的引用极少(中位数为0)。本文将从三个层次展开:首先梳理该研究的关键发现,展现非英文研究所处的“引用困境”;接着探讨语言壁垒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最后思考语言不平等对全球保护合作的挑战,并提出可行的应对路径。

图 1 科学证据在语言间的流动模式示意图

一、研究揭示的引用真相:非英文保护研究的困境

为了实证检验语言是否影响保护科学知识的传播,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由英文和15种非英文语言论文组成的数据库,聚焦于检验保护干预效果(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interventions)的实证研究。这些文章均来自已公开的保护文献数据库,并通过手动筛选的方式收集整理。为便于跨语言比较,研究选取了关于鸟类、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的500篇左右论文作为分析样本。研究者通过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等平台检索每篇文章的引用情况,逐条记录引用者的语言类型,识别是否为同语言引用、英文引用,还是来自其他非英文语言的交叉引用(cross-language citation)。此外,还标注了文章是否附有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研究设计是否复杂(study design complexity)、研究对象是否为受威胁物种(threatened species),以及文章语言与英语词汇的相近/相似度(lexical distance from English)。基于这些信息,研究团队构建了多个多变量统计模型,从中比较不同语言文章的英文引用数量,识别可能影响其被引用程度的关键因素,为理解语言在科学证据流通中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图 2 雨天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的卡莱梅格丹公园(图文无关)| 摄影:周子又

研究结果显示,非英文文章与英文文章在被英文文献引用的频率上存在显著差距。该研究分析的329篇非英文论文,其英文引用的中位数仅为0,而171篇英文论文的英文引用中位数则高达37。这意味着,即便非英文研究具备科学价值,也常常因语言所限,难以在英文主导的学术体系中“被看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语言表现出极高程度的“引用孤立”(citation isolation)。例如,匈牙利语、波兰语、韩语和俄语论文的英文引用量极低,大多集中在02之间,远远低于其他语种。研究指出,俄语论文中94.8%的引用来自俄语自身,几乎没有被英文文献采纳。这说明,即使该语言科学产出丰富,其知识也可能被局限在本语种圈层内,未能跨越语言界限参与国际科学对话。整体来看,这种引用不平等并不反映研究质量差异,而是由语言障碍造成的传播壁垒所致。换言之,能否被英文论文引用,并不完全取决于研究是否“有用”,而是研究是否“可见”。

图 3 不同语言保护科学文章的英文引用数与总引用数对比

尽管非英文论文在英文文献中鲜少被引用,它们在本地学术社群中仍展现出显著价值。研究显示,非英文文章的总引用数往往高于其英文引用数,这说明这些研究在同语言圈层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例如,研究中有28%的非英文论文仅被同语种文章引用,另有47%的论文中,超过一半的引用来自同一种语言。与此同时,跨语言引用(cross-language citation)极为稀少。在所有非英文论文中,来自其他非英文语言的引用比例中位数为0%,平均也仅为4.3%。这表明,知识的流通大多局限于原语言内部,难以跨越语言界限进入更广阔的科研语境。这一现象揭示出一个重要结论:引用数量的低迷,并不代表研究质量低下,而是语言阻碍了其“被发现”的可能性。许多扎根本土、关注本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研究,被困在“看不见的语言墙”之后,未能为全球保护政策提供应有的支持。

图 4 非英文保护科学文章的引文语言构成比例

二、语言壁垒的机制与影响:传播中的“隐形筛选器”

该研究进一步指出,语言壁垒不仅体现在“是否被看见”,也决定了“看见谁”的机会结构。研究发现,即使非英文论文采用了更复杂的研究设计或研究对象为濒危物种,也并未显著提高其被英文论文引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科学研究的内容价值本身,并不能突破语言的阻挡获得广泛传播。以俄语、韩语、匈牙利语、波兰语为例,这些语言在研究样本中均被归类为“孤立语言”(isolated languages),即它们的论文在英文文献中引用极少,同时与其他语言的引用交叉也几乎为零。这些“孤立语言”所生产的知识,即便关涉重要生态系统或独特物种,也可能因传播受限而无法参与到国际讨论之中。这种情形尤其令人担忧,因为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其领土广阔、物种丰富,承担着关键的生态角色。如果这些地区的研究被语言困住,不仅影响知识共享,也可能延误全球尺度上的保护协同。

尽管语言壁垒普遍存在,研究也发现了一些能够提升非英文论文国际可见度的关键因素。最显著的一项是:是否提供英文摘要。研究表明,附有英文摘要的非英文论文,其英文引用数量明显更高,且这一趋势在控制其他变量后依然成立。这表明,即使正文为非英文,摘要的英文可读性也为更多英文读者提供了“入口”。除了摘要,文章发表的年份也被发现是一个显著影响因素。研究指出,发表时间越久的文章,其英文引用通常越多,这可能与其在学界积累曝光度的时间相关。此外,那些在本语种社区内被频繁引用的非英文论文,也更可能获得一定的英文引用。这种情况可能反映了“本地影响力”被部分转化为国际关注的潜力。不过,语言壁垒依旧主导着引用结构,以上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这也意味着,提升非英文研究的可见度,不应只依赖作者个体的努力,更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与集体意识的转变。

图 5 英文摘要对非英文文章英文引用的影响

出人意料的是,研究中还发现一个与常理相悖的现象:某些与英文语言相似/相近度很低的语种,反而获得了较高的英文引用数。按理说,语言差异越大,理解难度也越高,但研究显示,日语、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论文的英文引用比例分别达到61%62%67%,甚至高于许多与英文更接近的语言,如德语或西班牙语。这一现象背后可能有多重解释:一方面,这些语言所属的科研共同体本身产出活跃,且善于通过英文摘要、国际合著或借助期刊平台主动“对外发声”;另一方面,国际学界可能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些语种中存在重要的原始研究资源,开始主动将其纳入英文语境之中。这一发现提示我们:语言壁垒并非一种线性或单一维度的障碍,而是与学术传统、科研体制、资源投入和国际合作等因素交织而成的复合生态结构。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打破壁垒,而非一味依赖语言距离这一指标来判断“被看见”的难易程度。

图 6 非英文文章语言与英语词汇距离对其英文引用的影响

三、语言不平等的破局之道:从科学家到出版平台的集体应对

语言壁垒不仅影响学术引用,更直接妨碍了保护工作的科学基础。循证保护依赖于多源信息的系统整合,而当非英文文献被排除在外时,整个证据库就存在不完整甚至偏误的风险。这不仅可能导致不准确的政策建议,更可能在关键生态问题上误导实际决策。这种影响在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英文使用并不普及的地区尤为严重。研究指出,很多关于特定物种、地区或生态系统的重要研究只存在于当地语言,如果这些信息无法流入英文主导的全球文献系统,全球对这些地区的理解将不可避免地“缺了一角”。更值得警惕的是,语言孤立还可能形成“回声室”(echo chamber)效应:知识只在母语圈内流转,缺乏跨语种的批判和交流,久而久之削弱研究的创新性与公共价值。这不仅削弱了科学的整体效能,也制约了全球生态保护的知识协同。

图 7 哥本哈根春日的一处草坪(图文无关)| 摄影:周子又

面对语言带来的知识不平等,科学家与出版机构都有可为之处。对研究人员而言,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在撰写非英文论文时,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英文摘要。如前文所述,这一措施已被证实能显著提升论文的英文引用率和国际可见度。同时,在进行系统综述或元分析时,研究者应主动检索并纳入非英文文献,哪怕需要借助翻译工具,也值得付出努力。对期刊和出版机构来说,亟需改变对非英文文献“默认低质量”的偏见。研究指出,一些作者甚至避免在英文文章中引用非英文文献,担心被审稿人视为不严谨。要打破这一误区,期刊应在引用标准上明确鼓励“内容为先”,而非“语种为先”,并为作者提供引用非英文文献的实际操作支持。此外,出版平台也可以通过嵌入翻译工具、设立摘要双语要求等方式,降低非英文研究的“进入门槛”。只有科研社区在制度、态度与工具上形成合力,语言不平等的结构性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被撼动。

除了制度支持与引用态度的改变,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成为打破语言壁垒的强大助力。研究指出,尽管目前机器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其作为辅助工具,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语言差距。尤其对于资源较少的研究者来说,这种工具能有效降低语言带来的信息门槛。文章建议,出版机构和学术数据库平台应考虑在系统中整合翻译服务,如自动提供英文摘要或全文预览,使非英文研究更易被全球科研者接触到。对于语言相对孤立的社群(如韩语、俄语、波兰语等),这类技术的应用可能尤其关键。但技术只能提供手段,真正的改变依赖于整个科研共同体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氛围。科学家、编辑、读者、政策制定者——每一个角色都需意识到:语言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参与知识筛选与分发的力量。只有大家协同发力,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被听见”,无论它最初以什么语言书写。

图 8 哥本哈根春日的李花(图文无关)| 摄影:周子又

这项由Kelsey Hannah等人完成的实证研究清晰地表明:语言障碍确实显著影响了保护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利用。大量非英文研究成果,即便具备科学价值,也因缺乏英文可见度而被系统性忽视,无法参与全球证据网络的构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全面整合多语言证据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确保保护策略有效与公平的必要条件。任何一种语言中产生的知识,都有可能为人类理解自然与拯救物种提供关键拼图。打破科学传播中的语言壁垒,不只是为了实现“信息自由流动”的理想,更关乎生态正义与全球责任。让语言不再决定知识的命运,是科学共同体欠彼此的一份尊重,也是一份未来的承诺。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Conservation Biology

作者 | 周子又

指导老师 | Samantha

排版 | Ivy Zhou

关于作者


周子又(Ivy Zhou),目前就读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环境与发展专业,重点关注碳排放与气候政策、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环境治理方面的进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周子又. 只有英文才被看见?研究揭示科学传播中的语言不平等. 海洋与湿地. 2025-05-26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斑海豹©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Kelsey Hannah, Richard A. Fuller, Rebecca K. Smith, William J. Sutherland, Tatsuya Amano. Language barrier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citation networks. Conservation Biology, 2025; DOI: 10.1111/cobi.70051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作为大会的特别认证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将组建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图:海草床©摄影:王敏幹)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