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湿编者按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自然的法则亘古不变。在岁月更迭中,一代代科学家以青春和热血为笔,书写了探索自然、守护生命的壮丽篇章。徐龙辉教授与团队深入海南岛考察,采集标本、研究物种,成果丰硕,背后深藏许多动人故事。受徐龙辉教授委托,“海洋与湿地”(OceanW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徐龙辉
编辑 | 徐艳君
海湿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自然的法则亘古不变。在岁月更迭中,一代代科学家以青春和热血为笔,书写了探索自然、守护生命的壮丽篇章。徐龙辉教授与团队深入海南岛考察,采集标本、研究物种,成果丰硕,背后深藏许多动人故事。受徐龙辉教授委托,“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将逐篇发布其《为生灵呐喊:海南岛动物考察散记》,既向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致敬,也呼吁更多人关注生态保护:唯有铭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真理,方能守护地球家园的生机与希望。此文为第九篇。(编者按:Yanjun)
本文约7000字,阅读约14分钟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
徐龙辉教授。南方都市报记者摄影
谈熊色变
狮、虎为百兽之王。我国不产狮而多虎,故国人多“谈虎色变”。而生活在海南山区的人,则“谈熊色变”。因海南岛没有老虎,就是金钱豹、豺和狼都没有,熊便成了岛上的兽中之王。
图片来源:徐龙辉 马逸清. (1996). 绿野寻踪--老虎的故事. 中国林业出版社| 供图:徐龙辉(图文无关)
几乎每个海南岛山区的猎人,都能讲出一段关于上山遇熊的故事。有亲身经历的,也有自己编造的。实际上大多数故事只是传说。不管是哪一种出处,说者总是煞有介事,眉飞色舞,俨然身历其境。许多人还添油加醋,说岛上不但有黑熊,还有人熊、猪熊和狗熊三种。人熊会站起来像人一样走路,猪熊的体型大而且像猪那样肥胖,狗熊瘦小,只比家犬大一些。
为了采熊标本,老巫天天深入密林寻找,终因黑熊数量稀少,林海茫茫,诚如大海捞针。我想还是走群众路线,到村寨访问猎人,或许可早日找到黑熊。便约黄毕棠和我同行。
一天早晨,太阳刚从东边的山峰爬上来,我和碧哥已踏上去村寨的途中。晨光射向大地,草地上密密麻麻仍带露珠的蜘蛛网上,反射出点点星光,一闪一闪的十分耀眼。进入林中小道又另有一番景象:阳光透过树叶,像千万条流光泻向林间,投落地面;阴暗朝湿的地面阳光点点,像童话故事中那些铺上黄金的地方。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一处苗家山寨、寨里人见来了两位带枪而装束古怪的陌生人,都围了上来,好奇地问这问那。当他们知道我们要上山去找黑熊的时候,人人都发出一声惊叹,并以怀疑的眼光打量着我们,似乎在说:就凭你们两个人?算了吧!碧哥看出他们的心事,不声不响地离开人群,打开枪膛,压上子弹。不久,一只斑鸠向村民聚集的地方上空飞来,他马上举枪射击,嘭!斑鸠应声坠下,正好落在人群中,这“嘭!”的一声,把村妇和小孩们吓了一大跳。当他们醒悟过来后,孩子们抢着去把斑鸠捡起。大人们则以敬佩的眼神投向毕哥。只见此时的碧哥“苍茫四顾,踌躇满志”。
此时,一位跛脚苗胞来到我面前,提起左腿裤脚给我看,天啊!他的小腿肚几乎没有肌肉,仅有一块比手掌还大的疤痕。他不等我开口就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诉说这块疤痕的来历,不用说这是黑熊的杰作。他恨死黑熊,总想找寻机会报复。今天见我们身佩洋枪,百发百中,便主动提出带我们上山猎熊。
跛脚苗胞人叫他阿雄,约四十岁开外,虽然脚跛,爬山越岭却比我们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阿雄把我们带进一座布满巨石的深山密林。这里古木参天,繁茂的阔叶树遮天蔽日、强烈的阳光,只能透过枝叶间的点点间隙,向地面筛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林中不但野果四季不断,阴暗潮湿的土地中还滋长着黑熊喜欢的食物——蚯蚓和各种昆虫的幼虫。
我们在茫茫林海中缓慢步行,没有交谈,不敢喧笑。有情况时即用口哨示意,有珍贵的生态资料即刻拍照。你看,这是黑熊的粪便、咔嚓!咔嚓!拍入胶卷中。我们来到一处灌木丛生的幽谷,冰冷清澈的溪水在潺潺流过,满是石头铺堆的小河,漾起大大小小的涟漪。波光相映,宛然披着一身闪烁的银衫。带着林中树木和花草的芬芳的清风吹来,似向我密密絮语;溪水低吟唱着,配合林中许多小乌的婉转啼鸣,合凑成一部无比优美和谐的乐曲。这些美妙的天籁之音,使我觉得心灵中有什么要洋溢、要上升……不远处有一株结满果实的高大红槌树。阿雄指着那棵树说:“黑熊也喜欢吃红槌果,我们过去看看。”
亚洲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是熊科熊属动物,其显著特征为通体黑亮毛发,胸前具白色“V”形斑纹,头部圆润、耳大直立,四肢粗壮且擅长爬树和游泳,主要栖息于亚洲山地森林,活动时间因季节变化,北方种群有冬眠习性,夏季交配后孕期约7个月,每胎产1-3仔。作为杂食性动物,其食谱涵盖植物嫩芽、果实、昆虫及小型兽类,在生态链中承担种子传播、调控食物网等关键功能。该物种分布于东亚至西亚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受到栖息地破碎化、盗猎及人熊冲突等威胁。上图是一头亚洲黑熊 ©Linda Wong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图文无关)
三人快步来到红槌树下,一幅黑熊取食野果后的狼狈景象呈现在眼前。树下满地铺盖着带有红槌果实的大大小小的树枝。天哪!碗口粗的枝桠也被熊折断。树干上留下密密麻麻黑熊扒抓上树的爪痕。抬头向树顶望去,有些被拆断的树枝正吊挂在树上,被风吹得摇来摆去。阿雄说:别看熊长得像猪一样肥胖,上树技能一点也不比人差。鼻子极灵,远远就知道那里有成熟的野果,上树饱餐后就屁股朝下抱着树慢慢倒退下地。如遇危险,会不顾一切快速滑下,甚至悬空直摔下地。熊摔下受伤,熊胆马上扩散全身,昏死过去的熊很快就会苏醒过来,受伤的瘀血很快会消散。所以,熊胆成为海南人心目中的跌打”圣药”。熊能上树,又力大无比,难怪当地人”谈熊色变”。
其实,人类对这位憨态可掬,看似笨手笨脚的熊产生敬畏,由来已久。古人把熊奉为神明,甚至捧上了天,在星座中有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小熊星座的尾部直指北斗星,成为古代航海家出海远航时的航标。
熊有如此神力,人皆敬畏,便成为男人逞英雄的对象。据说,北美西部牛仔就以身体(尤其面部)留有熊的抓痕为荣,是英雄的标记,对女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印第安人则认为,佩带熊牙可以增长智慧。古罗马军队冲锋在前的士兵都穿着熊皮,以壮军威。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英国白金汉宫中戴着几尺高的熊皮帽的皇家卫队。
人类既对熊敬畏,又要人假熊威,故猎熊者众。据有关资料报道,地球上原有8种熊,在近100年内就有三种熊因人类的过度猎杀而灭绝了。海南岛的熊属黑熊,虽然是食肉目动物,但它不像虎、豹那样以食肉为生,它们主要取食野果、昆虫和各种软体动物。所以它们的生存能力比虎、豹强。生活在北方的熊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体温下降,呼吸和脉搏减弱,依靠体内储存的脂肪产生能量维持生命。海南黑熊没有冬眠,繁殖力应该此北方黑熊强,目前却数量稀少,濒临灭绝。应该加强保护。
我们在红槌大树下呆坐了许久。从树上的爪痕去估计此熊的体重。甚至还有人认为上树取食的不止一只熊,而是两只。可惜提供证据的爪痕差别不大,难以断定。
“天有不测之风云。”尤其在热带雨林中,即使在冬季,日间也常有晴雨交替的天气。或许是早晨遮挡日出的那片乌云伸展开了,布满天空,把太阳遮住。厚厚的黑色云层把阳光挡得一干二净,没有一点光线落到林间。林中漆黑一片,如同一只张开黑色大口的巨兽,把我们吞没其中。阿雄在附近取来大叶蒲葵分给我们,原来他未雨绸缪,见天色在变,预测有雨来临,便提早去附近找到大叶蒲葵砍来备用。
林中传来短促而凄厉的林鸟嘶鸣,很快大雨滂沱而下。我们借大叶蒲葵的遮掩,龟缩在红槌树干下。此时,受到雨水滋润的山蚂蝗立即活跃起来,一只只从枯叶下、草丛中钻了出来,竖起身子在摇来晃去。不知它们是闻到人味还是感知到人的体温,很快就明确了进攻方向,一个个朝我们翻着劲斗“冲”过来……我们拿起树枝抗击,挑它,打它,然而,一切行动都是徒劳,它们还是一个劲朝我们冲过来。鞋上、袜上,黑褐色的,火柴梗大小的山蚂蝗,像尺蠖一样弓身爬行。我们赶快站了起来,避免它们从衣衫边缘向上身进攻。此时,穿在脚上的长筒防蚂蝗的袜子就起作用了。因为长达膝下的袜上部周围都涂了一层肥皂,宽约十公分的肥皂层,挡住了想往上爬的蚂蝗。
雨过天晴,森林又恢复明亮。只是峡谷中有雾在飘,在阳光照耀下显现出美丽的霞光,云雾在山间倏来倏去,朴朔迷离。白云拍击的山峰,时隐时现,沉浮在一片云海之中。
我们溯溪而上,找到一块大石,三人上去,并在一处低畦地浇上水,刮一些肥皂进去,溶解后变成一小潭肥皂水,然后各人从腰间拔出猎刀,把粘贴在蚂蝗祙不敢往上爬,又不愿离去的成百上千条蚂蝗刈刮下来,使它们掉进肥皂水中浸泡。蚂蝗在碱水中翻滚、挣扎。不久就缩成一团,从火柴梗形变成圆滚滚的黑豆状,死了。
杜鹃还在此起彼伏地鸣叫。山谷里又传来竹鸡清脆而响亮的叫声。这是冬天竹鸡归巢前的晚唱。一山的竹鸡起唱,栖息在其他山的竹鸡即应声附和。不一会,凡有竹鸡栖息的山头都一个接一个鸣唱起来,甚至一山竹鸡叫声未停,另一山竹鸡的叫声又起,像是满山遍野都吹起催眠曲。
晚霞映红了半边天,我们加快脚步返回住地。雨后的林间空气更加清新;树香沁鼻,宵寒袭肌,行进在苍苍交叠的深山老林中,耳边传来竹鸡的声声争鸣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天籁之音像梦幻音乐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们。使我忘却了一天的疲劳,步履轻盈,飘然回去。
©Yanjun Xu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会“飞”的松鼠
鸟类是飞行的动物,众人皆知。兽类也会飞行,就不一定人人都晓得。明明是兽类的蝙蝠,因为它们会飞,被不少人误以为是鸟类。我读了一点书,知道蝙蝠是兽类,因为它们是胎生且哺乳。没有想到,貌似松鼠的鼯鼠,也在我眼前飞过,使我兴趣盎然。
在霸王岭林场调查时,有一天,我和余斯绵上山迟归,走出原始森林到达采伐公路上已夕阳西下,冷风袭人。我们拖着疲沓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公路上边是未开采的森林,下边是空地。走着、走着,忽见前面丛林中有一黑影飞出,越过公路上空进入采伐地段。是什么东西掠过,不见有扇翅动作,像是苍鹰俯冲猎捕地面的动物。由于见不到它的落脚处,我们便急忙走近黑影隐没的树旁停下观察。
“你看,有一只嘢正往树顶爬。”余突然叫了起来。我朝他指的方向看去,不错,一只体大如猫,全身乌黑,身后拖着一条长尾的动物正往一棵大树上爬。只见它一跃一缩,前后肢交替直往上蹿,像兔子那样跳跃前进。这棵大树干下身几乎没有枝叶,树高有20多米,只在15米左右以上才有枝叶。这只动物上爬至将近长枝叶处即转身一跃,张开一对大“翅膀”向对面的大树滑翔过去,长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像我儿时放的风筝,姿态十分优美。如此这般,它一树过一树滑翔,升高,滑翔……“飞”过对面山的大树,消失在密林中。
图源:FreeImages.com(图文无关)
回到住地后,我们把看到的趣事告诉同事。有一林场分场书记马志威正好来看我们,听说后告诉我,这种动物当地人叫“飞生”,体型大小和外形都像巨松鼠,只是它们的体侧比巨松鼠多了一对“翅膀”,而且是日匿树洞,入夜方出外觅食,食性也几乎和巨松鼠一样,喜啃硬壳野果。外出觅食主要靠滑翔进行与树之间的转移。他说像这种会“飞”的松鼠还有几种,但体型比这种大“飞生”小得多,体重只有二三两。我听后十分高兴,约他抽空带我们去采集。他说:“明天是星期六,明晚带你去,保证有收获。”
我约他明天下午提早一些下班,四点钟到我们住地吃饭,五时前出发,马书记依时前来,只见他头戴防护帽,身穿紧身棉衣,脚套蚂蝗祙,背挂一个大书包。我问他包里装的是什么?答曰:“风衣、电筒,夜里林中很冷。”经他一说,我和小余就特意多带一些防寒衣服。
我们五时过一些就上路了,在采伐公路走了约20分钟,进入新开发的采伐公路时,已是晚霞满天,倦鸟归巢时。松鼠已进洞,林中静悄悄,只听到风声和山溪的涓涓流水声,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马书记说:我们在这里选一块地方休息吧,天黑后”飞生”就会出来。
我们三人在一条横放在路边的大树坐下,取出香烟点燃抽了起来。原以为要天完全黑后才有“飞生”出来,所以完全没有黄昏就可与“飞生”见面的思想准备。刚坐下不到5分钟,西边山上空的鱼肚白还未完全消失,伸手还可以清楚地分清掌纹的走向,就有一物在离我们约40米远的一棵光秃的树顶出现,外形像一只家猫,当时我还不知道它就是我们要找的鼯鼠。马书记又坐在树的另一头,不敢出声。
但见它在树顶上呆了一会后便开始像猫那样用一对前脚指爪“梳理”头顶和脸部,还不时用舌去舐指爪,好像要吐口水去润湿头发,然后用嘴巴向左右两体侧舐梳体毛。我猜它是刚从睡洞中爬出来,像人睡醒起床洗脸刷牙那样,是出发觅食前的行为。“梳洗”完毕就环顾四周,展翅起飞。此刻我才如梦初醒,小声喊出“飞生”两字”,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有一种发现的惊喜。
我们三人都全神贯注,目不转晴地观看它那姿态优美的“飞行”,像一架小型滑翔飞机那样从一树滑翔到另一树干下面,然后像兔子那样跳跃爬上树顶,隐入浓荫中。这时马书记才开声说这是飞生。
不久,林中开始热闹起来,喜欢夜间活动的动物一个个爬出地穴,钻出树洞,走出巢窝。这些黑夜活动的森林居民有夜鹰、猫头鹰、蚊鹰及各种蛇类、蛙和鼠类,甚至还有大、中型动物和水鹿、黄猄、山猪以及大、小灵猫、豹猫等。
上图:绿会专家2023年11月在北京记录的长耳鸮。摄影:郭耕 摄影©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三支烟的微光在林中小道上闪烁,我们沉没在黑压压的林海中,忽然感到几分恐怖。心想,若有猛兽前来偷袭,我们可怎么办?灯光一熄,我们什么都看不见,而那些夜行动物却有一对夜光眼,它们可以在黑暗中视物清楚,走到面前我们都不知道。想到这里,突然附近有窸窸窣窣的响声把我吓了一跳。余小声说是老鼠。噢!原来是老鼠作怪。老鼠夜间走路声音都这么大,要有猛兽前来豈不老远就可以听到它们走出的声音么。想到这里,我又比较神闲气定了。心想,你有夜光眼,我有顺风耳,一有响动,我立即开灯、提枪、射击都来得及。
绿会锦州保护地主任在辽宁省锦州市东方华地城,拍摄到猫头鹰宝宝。©摄影:余炼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图文无关)
心定了,然而凄冷的夜风阵阵吹来,风不大却寒气袭人,冻得我缩头缩颈。不久,林地上有拍、拍、拍的响声传来,似从树上掉下东西那种声响。这是食果动物在“用餐”。噼!噼!拍!拍的野果掉地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之后,树上还发出有点像母鸡的咯咯叫声,但声音较尖厉,好像怪笑,令人不寒而栗!
马书记说:“这就是‘飞生’的叫声。”话音刚落,只听得头顶似有大鸟飞过的呼啸声,忙抬头望去,一个拖着长尾的黑影飞越头顶向我左边的大树降落。拍!的一声像一块黑色湿布粘贴在树上。这块“黑布”一贴到树干即沿树干上升,上升。我们用电照了一株有野果的树,发现有四对红色的眼睛,另一株树有三对红眼睛,说明林中飞生的数量很多。
马书记向我们解释当地人为何称它为“飞生”;说少数民族妇女难产时,若有此物给她一见,胎儿便可顺利产出。起初众人叫它“催生”,后见它是会飞行的“怪物”又改称“飞生”了。
这种“飞生”叫海南鼯鼠,是啮齿目鼯鼠科动物。体重有2061克。头形略似家猫,体长有400多毫米,尾巴比体稍长。体背毛棕黑色,腹毛乳白色,尾巴黑色。其体侧各有一幅宽阔的皮翼膜,前后端均与手、脚拇指相连,故张撑收缩自如,平时收起翼膜,外形与一般松鼠无异。起飞滑翔时,手、脚四个拇指同时把翼膜撑开,体腹面积立马增大几倍。由高处向低处滑翔,长尾在身后摆动,起着掌舵定向的作用。它是海南岛的特有动物。其生活环境必须有高大的树林,有充足的野果。所以,本岛只在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和五指山-----等大林区才有发现。
我国北方的小飞鼠和橙足鼯鼠的粪便是中药“五灵脂”,有活血、散瘀和止痛功效。本岛的鼯鼠粪能否入药,有待研究。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第十篇)
“关于徐龙辉”
徐龙辉(1936.6—)研究员,动物学家,资深科普作家。曾担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野生动物》编委。长期从事华南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参与编写中国动物志(兽类)研究工作,协助海南岛当地政府划定霸王岺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大田海南坡鹿保护区和陵水南湾半岛弥猴保护区,使这三种珍稀动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为海南岛的坡鹿正名。
《华南虎的数量与分布调查》一文对广东的华南虎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出席安徽合肥举行的“首次中日兽类学学术讨论会”并提交会议论文,主笔出版专著《海南岛的鸟兽》、《广东山区经济动物》、编写《广东野生动物彩色图谱》。参与写作(论文)出版的书籍有十多本。著有“老虎探袐”、“野生动物考察记”、“猎人日记”、“小虎历险记”和“老虎的故事”科普书籍并获多项奖励。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专家 | 徐龙辉教授
编辑 | Yanjun
审核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徐龙辉:虎岛行
人类要保护老虎?“世界老虎日”的辩论 | 苏格拉底的生物多样性会客厅(二)
虎啸山林,孟加拉虎重返尼泊尔 | 7月29日迎世界老虎日
轻易放倒一头美洲虎!身怀“毒液黄金”的它,为何濒临灭绝?
对话徐龙辉:说说华南虎,野性的回响能变成现实吗?
徐龙辉:老虎全身是宝,却为何难逃灭顶之灾?
徐龙辉:“为生灵呐喊”——海南岛动物考察散记
初识海南岛!徐龙辉“为生灵呐喊”系列(2)
为海南岛的鸟兽立传!徐龙辉“为生灵呐喊”系列(3)
千山兽雀跃,万树鸟争鸣!徐龙辉“为生灵呐喊”系列(4)
原始森林鹿树奇观!徐龙辉“为生灵呐喊”系列(5)
第一号长臂猿标本诞生记!徐龙辉“为生灵呐喊”系列(6)
进军五指山,辨真假“孔雀”、看鹰击长空 | 徐龙辉“为生灵呐喊”系列(7)
【海湿·小百科】许多海洋动物,如鲸鱼、海豚、海牛、儒艮、鲸鲨、海龟等物种,在水中活动时,很容易与航行的船舶发生碰撞。开放式螺旋桨高速旋转,一旦与这些大型动物发生碰撞,极易造成严重的撕裂伤、骨折、切割,甚至当场死亡。许多动物直接沉尸深海,很难被发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