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张在城中村开了十年煲仔饭店,去年听儿子劝搞了外卖。头两个月单量暴涨,他凌晨三点还在炒饭,以为终于熬出头。结果第四个月突然单量腰斩,他急得给平台经理塞了三条烟,对方说:“你家店被踢出流量池了,现在要花钱买曝光位。”
老张在城中村开了十年煲仔饭店,去年听儿子劝搞了外卖。头两个月单量暴涨,他凌晨三点还在炒饭,以为终于熬出头。结果第四个月突然单量腰斩,他急得给平台经理塞了三条烟,对方说:“你家店被踢出流量池了,现在要花钱买曝光位。”
他到现在都不懂什么叫“流量池”,只记得烧钱买推广那阵,每单利润从8块压到2毛。后来才知道,算法把新店捧红三个月就会换下一批,就像房东每隔半年涨次房租,逼得你续不起租就滚蛋。
算法像个势利眼的销售经理,专捧能带来更多抽成的新人。杭州奶茶店小王算过账:想保持首页推荐位,每天至少要砸500块买流量。有个月他心一横停了推广,第二天店铺排名直接从第3页掉到58页,“比发传单还惨,街上发传单还能听个响,算法让你死得悄无声息。”
最扎心的是老客户都找不到他店——算法把常买的用户引流去同类新店,美其名曰“优化用户体验”。现在他懂了,在算法眼里没有十年老字号,只有交得起保护费的工具人。
甘肃果农李姐去年被村支书拉着做电商,以为能把山货卖全国。结果第一周真实订单只有5单,系统弹窗提示:“开启智能推广,流量翻10倍!”她充了2000块,果然第二天爆了200单。
没想到这是噩梦的开始。算法不断诱导她加码:冲5000进主会场,充1万解锁黄金坑位。等她借网贷冲到8万时,系统突然把流量切给新商家。仓库里堆着卖不出去的核桃,催债电话比订单还多
。“这算法比我们县放高利贷的还精,先给你点甜头再扒皮抽筋。”
广州服装厂老板阿杰见过最魔幻的事:同一款T恤,主播A按199元正常卖,一晚上只出30单;主播B把价格提到399,再演半小时“砍价哭戏”打到99元,算法立马给推了10万流量,爆卖5000件。
“现在没人好好卖货了,全在研究怎么骗算法。”他厂里设计总监辞职去搞“憋单话术培训”,教主播故意卡库存、装网差掉线,就为骗系统判定直播间高互动。那些认真介绍面料版型的直播间,反而被算法打上“无聊”标签。
你以为只有用户被杀熟?杭州四季青档口小妹琳琳曝内幕:
新手保护期:新店前三个月给自然流量,骗你压货扩产能养猪阶段:等你备齐货就降低曝光,逼你买广告位宰杀时刻:同类大品牌出新款时,突然掐断你流量她见过最惨的老板娘为触发“社会热点”蹭流量。结果人送医院洗胃,店铺还是没救回来。
苏州咖啡馆老赵的故事让同行后背发凉。他去年花20万把店改成“打卡直播间”,买补光灯、请颜值主播,按平台规则每天播满6小时。前三个月靠“日不落直播”冲进同城榜前三,结果第四个月算法改规则,排名瞬间掉出100名开外。
“现在才看懂,平台培训教的‘养号攻略’全是鱼饵。”他指着满墙的“直播时长冠军”奖状冷笑,“人家要的是数据奴隶,你播得越久,算法越拿你当廉价电池用。”
在厦门做海鲜预制的陈哥是少数爬出坑的人。被算法连坑三次后,他琢磨出野路子:
把自己伪装成“新人”:每季注册新店铺,蹭平台拉新流量专攻算法漏洞时段:大促后七天、凌晨三点,竞争小的窗口期把顾客引到微信:在包装袋塞手写纸条“下次找我直接省15块”他现在手握27个僵尸店铺,哪个号有流量就用哪个发货。“别信那些大师说的精细化运营,在算法手下混饭吃,就得比它更没底线。”
晚上路过老张的倒闭店铺,看见他在卷闸门上用红漆喷了句话:“这里曾有个老板,败给了看不懂的机器。”
可能我们都低估了算法的残酷——它没有恶意,只是永远在找更高效率的棋子。下次再看到街边小店挂上“旺铺转租”,别光感慨房租贵,那背后还有无数个被算法吃干抹净的普通人。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