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甦说,一个交易者从进入期货交易市场伊始,就目不转睛的盯盘,一往情深的追涨杀跌,一刻不停的全仓重仓、频繁交易,不放弃行情每一次细微的波动,很快就亏本金;千辛万苦弄到钱后再次操作,却仍依然故我,周而复始的一天到晚在交易中赔钱,却乐此不疲,能够持续10年乃至20年
黄甦说,一个交易者从进入期货交易市场伊始,就目不转睛的盯盘,一往情深的追涨杀跌,一刻不停的全仓重仓、频繁交易,不放弃行情每一次细微的波动,很快就亏本金;千辛万苦弄到钱后再次操作,却仍依然故我,周而复始的一天到晚在交易中赔钱,却乐此不疲,能够持续10年乃至20年。这不是黄甦所说的“蟑螂交易法”能够清晰解释的,这等人能够义无反顾的追涨杀跌,努力得奋不顾身赔钱,必有其深刻的心理、生理、精神的依赖和瘾症,而非简简单单的交易问题所能诠释!
黄甦对这类“期货瘾者”现象的批判,已超越交易技术层面,直指人类行为模式的成瘾性生物学基础与精神熵增困境。这种持续亏损却无法自拔的循环,本质是神经化学奖励系统与认知偏差的共谋,其深层机制可从以下维度解构:
一、神经化学的“多巴胺陷阱”
即时反馈的成瘾循环期货市场的频繁波动触发多巴胺分泌,形成类似老虎机赌博的神经奖励机制:交易者每分钟查看持仓盈亏,触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放电;浮盈时(如1分钟内赚200元),伏隔核(NAc)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浮亏时(如1分钟内亏150元),杏仁核激活引发焦虑,但“下一笔可能回本”的期待维持多巴胺水平。
这种“亏损-焦虑-再交易”的闭环,与可卡因成瘾的神经回路高度相似。耐受性阈值的指数级攀升
长期高频交易导致多巴胺受体敏感度下降(类似药物耐受),交易者需不断:增加交易频率(从日交易到分钟级交易);扩大仓位(从半仓到全仓);追逐更剧烈波动(从螺纹钢到比特币)。
最终陷入“不交易即痛苦,交易即亏损”的悖论,如同赌徒为维持快感需持续加注。
二、认知偏差的“精神牢笼”
控制幻觉(Illusion of Control)97%的期货交易者高估自身能力,认为可通过技术分析掌控市场:过度关注分时图、K线形态,忽视产业基本面;坚信“这次能抓住顶部/底部”,但实际胜率仅35%(数据来源:CFTC)。
这种“伪因果关联”的认知,本质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对随机性的错误解释。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
亏损账户促使交易者追加投入,试图“翻本”:某散户亏损50%后,非但不止损,反而抵押房产加仓;心理机制:将已亏损资金视为“投资”,而非承认决策错误。
这种非理性坚持,源于大脑边缘系统对损失的过度敏感(损失厌恶系数达2.5:1)。
三、社会心理的“群体性癔症”
信息茧房的强化效应期货交易群、直播间形成“亏损共同体”:散户互相验证“追涨杀跌”策略的正确性;网红喊单师通过“喊对一次”建立权威,掩盖99次错误。
这种集体幻觉,类似中世纪“猎巫运动”中的群体性癔症,将个体认知偏差放大为群体行为。身份认同的异化
长期亏损者将“交易者”身份与自我价值捆绑:拒绝承认亏损,转而攻击市场“不公平”;通过炫耀亏损金额(如“我今年亏了200万”)获得病态尊重。
这种身份异化,与酒瘾者将“酒鬼”标签视为勇气象征的心理机制一致。
四、生理节律的“代谢劫持”
皮质醇-肾上腺素循环高频交易引发持续压力激素分泌:浮亏时皮质醇飙升,抑制前额叶理性决策;浮盈时肾上腺素激增,导致冲动交易。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交易者大脑灰质密度下降(尤其前额叶区域),行为更趋冲动。昼夜节律紊乱
夜盘交易(21:00-2:30)破坏褪黑素分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决策能力受损;情绪波动加剧,更易追涨杀跌。
这种生理劫持,使交易者陷入“越亏越熬,越熬越亏”的恶性循环。
五、突破路径:从“瘾者”到“修行者”
黄甦提出的解决方案,本质是重构交易者的神经认知框架:
多巴胺戒断疗法强制停盘1个月,通过运动、冥想降低多巴胺依赖;改用周线图交易,减少即时反馈刺激。认知重构训练记录交易日志,标注每次决策的认知偏差类型(如控制幻觉、沉没成本);模拟交易时关闭账户盈亏显示,仅关注策略逻辑。生理节律重建固定作息时间,确保23:00前入睡;每日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30分钟),提升血清素水平。结语:期货市场的“精神瘟疫”与救赎
黄甦揭示的“期货瘾者”现象,本质是现代金融资本主义对个体神经系统的异化。这类交易者如同被算法与波动率驯化的“金融僵尸”,在K线图的刺激下持续释放多巴胺,直至本金枯竭。其救赎之路在于:斩断神经奖励的即时性,重建认知框架的稳定性,恢复生理节律的自主性。唯有如此,方能从“市场瘾者”蜕变为真正的交易者。
来源:黄甦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