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一束花治愈了,被一句话治愈了,被一幅画治愈了,被一首歌治愈了,被一顿饭治愈了…如今,“治愈”已泛化为一种文化符号,涵盖从短视频(如“修马蹄”解压视频)、虚拟服务(如“骂醒恋爱脑”)到实体消费(如毛绒玩具、芳香疗法)的多元形态。其本质是通过感官刺激或情感共鸣,
被一束花治愈了,被一句话治愈了,被一幅画治愈了,被一首歌治愈了,被一顿饭治愈了…如今,“治愈”已泛化为一种文化符号,涵盖从短视频(如“修马蹄”解压视频)、虚拟服务(如“骂醒恋爱脑”)到实体消费(如毛绒玩具、芳香疗法)的多元形态。其本质是通过感官刺激或情感共鸣,短暂缓解焦虑、孤独等现代性情绪困境。
由此看来,“治愈”似乎无所不在。基于此,记者采访了心理专家欧文丝巾衲。欧文丝巾衲本名刘志鸥,现任全球城市发展中心心理学总顾问,曾任中国(香港)诗歌疗法协会副会长。2017 年12月,在该会首次年会上,欧文丝巾衲同时提出了“治愈场”和“心理赋能歌曲”的两个概念,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体系建设和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直至2025年3月,由其作词的《心理师的陪伴》、《我在三月等你很久》、《忧郁》、《恐惧》等心理赋能歌曲在网络热播,“治愈场”的概念和理论再次进入心理专家和公众的视野。
采访中,欧文丝巾衲如数家珍,记录如下:
一、“治愈”与“治愈系”的起源与内涵
1. 词源与早期发展
“治愈系”一词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日本,最初与音乐门类紧密相关。1999年,音乐家坂本龙一发表的单曲《ウラBTTB》以舒缓节奏和抚慰性旋律引发“治愈热”,随后这一概念被扩展到形容能带来心灵平静的艺人、影视作品及生活方式。例如,饭岛直子在咖啡广告中展现的温柔形象被称为“治愈系”代表,其核心在于通过艺术形式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
2. 社会背景与文化意义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高失业率、职场高压与自杀率攀升的社会背景下,治愈系文化应运而生。它通过影视(如《夏目友人帐》)、文学(如《解忧杂货店》)、家居设计(原木风格、绿植布置)等载体,为人们构建“精神避难所”,强调温柔、缓慢与自然联结的特质。例如,宫崎骏动画中“龙猫”的意象,既是对童年纯真的追忆,也是对工业化社会中人与自然割裂的隐喻性治愈。
二、“治愈”与“疗愈”的异同辨析
1. 目标与路径差异
治愈(Cure):根植于医学语境,强调对疾病或问题的彻底消除。例如,临床治疗抑郁症需通过药物或认知行为疗法实现“彻底治愈”。
疗愈(Healing):更关注心理与情感的修复过程,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但能提升个体应对能力。如颂钵疗愈通过声音振动调节情绪,属于“心灵按摩”而非病理治疗。
2. 方法论对比
治愈:依赖科学化、标准化的干预手段(如AI生成的心理赋能歌曲结合生物反馈技术)。
疗愈:侧重体验性与个性化,例如手工簇绒、撸猫馆的沉浸式环境,通过感官互动实现情绪释放。
3. 社会角色分化
治愈:常与公共健康体系结合(如医院音乐疗法),具有普惠性和专业性。
疗愈:更多表现为商业化的“情绪经济”,如寺庙打卡、塔罗占卜等,满足即时性情感需求。
三、“治愈场”与“疗愈场”的场域特性
1. 治愈场:技术驱动的结构化干预。
定义:以心理学与AI技术为核心,通过音乐、虚拟现实等媒介构建的沉浸式干预空间。例如,欧文丝巾衲提出的“治愈场”理论中,AI作曲结合心理咨询师设计的叙事结构,形成可量化调节情绪的科学场域。
特征:强调整合生理数据(如心率变异性)、标准化评估体系及快速迭代的技术路径,目标是从神经机制层面激活心理资源。
2. 疗愈场:自然与体验导向的柔性空间
定义:基于感官刺激与环境营造的非结构化场域,如绿植环绕的居室、颂钵疗愈工作室等。其核心是通过自然元素(植物、声音、气味)或社群互动(如团体冥想)实现身心放松。
特征: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例如将居家空间改造为“疗愈能量场”,通过绿植净化空气、调节情绪,同时培养照料植物的耐心。
3. 场域功能的交叉与互补
交叉性:两者均试图通过环境重构缓解压力。例如,校园减压项目中既包含AI生成的背景音乐(治愈场),也融合身体打击乐等团体活动(疗愈场)。
互补性:治愈场侧重“问题解决”,疗愈场偏向“状态维持”。前者如临床烧伤患者通过定制音乐降低疼痛感知,后者如城市青年通过露营、手工体验重建生活节奏感。
在谈到现代社会的治愈需求与反思时,欧文丝巾衲认为,“治愈系”文化的流行折射出技术加速社会中个体的普遍焦虑。无论是“治愈”还是“疗愈”,其本质都是对工业化、原子化生存状态的反拨:前者试图以科学手段修复系统性创伤,后者则通过回归自然与社群重获情感联结。然而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导致的“伪治愈”——如标准化AI音乐可能削弱艺术深度,高价疗愈课程可能异化为阶级符号。未来,二者的融合或将成为趋势,例如结合脑机接口技术的自然疗愈空间,既保留人性化体验,又实现精准情绪干预,真正实现“科技向善”与“心灵自由”的平衡。
来源:健康百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