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五月的热风掠过豫东平原,树梢上的蝉鸣还未响起,校园广播里就会传来那个让人心跳加速的消息:"同学们,接上级通知,下周开始放麦假,假期十天......"话音未落,教室里早已沸腾起来。粉笔灰在阳光里飞舞,课桌上刻着的"早放学"字样被手指摩挲得发亮,课本里夹着的榆钱
当五月的热风掠过豫东平原,树梢上的蝉鸣还未响起,校园广播里就会传来那个让人心跳加速的消息:"同学们,接上级通知,下周开始放麦假,假期十天......"话音未落,教室里早已沸腾起来。粉笔灰在阳光里飞舞,课桌上刻着的"早放学"字样被手指摩挲得发亮,课本里夹着的榆钱叶子书签突然变得鲜活,仿佛在提醒我们,那个充满泥土芬芳与汗水味道的假期就要来了。
记忆里的麦假通知总是带着特殊的仪式感。班主任会郑重其事地在黑板上写下放假安排,用红粉笔圈出"帮助家长劳动"的要求,又特别强调"注意安全"四个字。那时的我们哪里听得进这些叮嘱,心思早已经飞到了金黄的麦浪里。书包里的作业本还没来得及写完,就开始盘算着要和小伙伴去哪个麦场捉迷藏,要在新割的麦茬地里找多少颗野草莓。
学校门口的老槐树见证着每年的离别与重逢。放假前最后一天,孩子们背着空荡荡的书包,像撒欢的小马驹般冲出校门。家长们骑着二八自行车来接孩子,车后座上绑着的麻绳还带着麦秸的碎屑,车筐里放着给老师带的新鲜黄瓜。校门口的小卖部挤满了买冰棍的学生,五分钱一根的糖水冰棍,舔一口就能甜到心窝里。
清晨五点,村庄还笼罩在薄雾中,此起彼伏的公鸡打鸣声就唤醒了沉睡的人们。推开斑驳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混着露水与麦香的空气。村头的老碾盘上,已经有妇女在揉晒好的艾草,准备驱蚊用的草药包。通往麦田的土路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拉着装满镰刀、草帽和水壶的架子车,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与远处收割机的轰鸣声交织成独特的麦收交响曲。
站在田埂上眺望,千亩麦田像金色的海洋,麦秆在风中轻轻摇曳,麦穗沉甸甸地弯下腰,仿佛在向大地致敬。熟透的麦粒泛着琥珀色的光泽,偶尔有麻雀掠过,惊起一片细碎的麦芒。地头的老柳树下,放着几个铁皮水桶,桶里泡着用井水冰镇的西瓜,这是全家人劳作间隙最期盼的犒赏。
收割麦子是个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大人们握着磨得锋利的镰刀,左手拢住麦秆,右手轻轻一拉,金黄的麦子便齐刷刷倒下。孩子们则跟在后面,把割下的麦子捆成小捆,用带刺的蒺藜草茎当作绳子。捆麦的手艺需要慢慢学,刚开始时,麦捆总是松松垮垮,走几步就散了架,惹得大人们又好气又好笑。
麦假里最让孩子们期待的,莫过于拾麦穗了。天刚蒙蒙亮,挎着竹篮的小伙伴们就相约出发。露水还挂在麦茬上,打湿了裤脚也浑然不觉。我们穿梭在收割过的麦田里,像寻宝一样寻找漏割的麦穗。有时发现一大把沉甸甸的麦穗,兴奋得直跳脚,仿佛捡到了宝贝。
拾麦穗的过程中,总能发现许多意外的惊喜。翻开一丛麦秸,可能藏着一枚温热的野鸡蛋;拨开枯黄的草叶,几颗红彤彤的野草莓探出头来。偶尔还会遇到正在搬家的蚂蚁大军,我们蹲在地上,一看就是大半天,直到被家长喊回家吃饭。
傍晚时分,满载而归的孩子们在村口相遇,比试着谁拾的麦穗更多。把麦穗倒在自家院子里,看着小山似的麦堆,心里满是成就感。大人们会把拾来的麦子单独晾晒,脱粒后磨成面粉,蒸出的馒头格外香甜,仿佛凝聚着整个夏天的阳光与汗水。
麦假期间,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老师们把我们分成小组,到学校附近的麦田里帮忙。记忆中,王老师总是戴着那顶洗得发白的草帽,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正确使用镰刀。"左手握紧麦秆,右手要稳,镰刀贴着地面......"他耐心的教导,至今仍回响在耳边。
劳动间隙,老师们会给我们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带我们认识各种农作物。李老师还会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几颗麦粒,教我们如何分辨麦粒的优劣。休息时,大家围坐在树荫下,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烤红薯和煮玉米,笑声在麦田间回荡。
最难忘的是收完麦子后的"庆功宴"。老师们用劳动所得的钱,买来白糖和绿豆,在学校的大锅里熬煮绿豆汤。我们排着队,捧着粗瓷碗,喝着清凉甘甜的绿豆汤,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好喝的饮料。喝完汤,还要把碗舔得干干净净,舍不得浪费一滴。
麦收结束后,村庄的中心就转移到了麦场上。清晨,大人们用石磙碾轧麦秸,金黄的麦粒从秸秆中脱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翻晒麦子,用木锨把麦子摊开、翻动,让每一粒都能充分接受阳光的照耀。
傍晚的麦场是最热闹的。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聚在这里,一边扬场一边拉家常。妇女们坐在草垛旁纳鞋底,男人们抽着旱烟谈论着收成,孩子们则在麦秸堆里打滚嬉戏。月光洒在麦场上,扬起的麦糠像银色的雪片,在夜空中飞舞。
有时,村里会在麦场放露天电影。消息一传开,孩子们早早地搬来小板凳占位置。银幕挂在两棵大树之间,放映机发出"哒哒"的转动声,吸引着全村老少。电影开始前,大人们继续忙碌着,孩子们则趁机偷吃藏在麦秸堆里的零食,享受这难得的休闲时光。
十天的麦假转瞬即逝,当新磨的面粉蒸出第一锅馒头,当屋檐下挂满晒干的艾草,我们知道该回学校了。返校那天,每个人的作文本上都写满了麦假的见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喜悦与对土地的热爱。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麦假早已成为历史,但那段与土地亲密接触的时光,那份在劳动中收获的快乐,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每当看到金黄的麦田,闻到麦子的清香,那些沉睡的记忆便会苏醒,让我们想起那个充满汗水与欢笑的麦假岁月。
麦假不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它教会我们珍惜粮食,懂得感恩;它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我们心里,伴随我们一生。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依然怀念那片金色的麦浪,怀念那个可以赤脚奔跑的夏天。麦假的故事,是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永远不会过时。
来源:阿伟阿伟大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