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腾讯发布一季报当晚,微信团队在大半夜甩出一枚重磅消息——电商产品部正式独立成军!
5月14日,腾讯发布一季报当晚,微信团队在大半夜甩出一枚重磅消息——电商产品部正式独立成军!
腾讯大楼
由曾鸣担任负责人直接向微信之父张小龙汇报,同时开放平台基础部更名为开放平台部,负责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的研发、运营工作。
这已经是腾讯电商架构第二次调整,第三次向电商江湖发起冲锋,前有拍拍网折戟沉沙,后有企鹅网购卖身京东,如今微信扛起大旗,颇有"三顾茅庐终出师"的悲壮,结果又当如何?
拍拍网是腾讯最早试水的电商平台,2006年3月13日正式运营,主要业务就是个人在平台开店卖东西,也就是所谓的C2C模式,算是阿里巴巴的孪生姐妹。
拍拍网
起初,拍拍网依托腾讯企鹅数以亿记的庞大用户群体和惊人流量,发展速度很快,只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和易趣、阿里巴巴一同被称为中国三大C2C电商平台。
但忽视了流量分发只是电商中很小的一环,纷繁复杂的供应链、物流、售后服务等,让没有经验的拍拍网迅速败下阵来。
此外,最让外界诟病的电商假货泛滥情况,拍拍网也没有躲过,2013年的假货率就高达15%。
图片来源:第一时间
但还不远不到放弃的时候。
腾讯又在2011年上线B2C电商平台“企鹅”网购”,对标天猫,目标客群定为看重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中高收入人群。
但已占据B2C市场53%份额天猫,其基本盘怎会那么好进入,企鹅网购想要突围,非常艰难。
腾讯绞尽脑汁,试图通过"精品路线"差异化竞争,比如优先邀请品牌方、授权经销商入驻,筛选高信誉商家。
并将重心放在主打3C数码、美妆、服饰等标准化程度高、客单价较高的品类,减少低价杂货占比。
图片说明:拍拍网上面的商家
但缺乏品牌商资源积累的企鹅网购,在top100品牌商中,与天猫重合率达82%,且商品均价高出天猫15%,陷入"同质化溢价"的竞争困局。
一时困境难解的腾讯,再想到尝试曲线救国。
2014年以后,腾讯开始对各大电商平台进行战略投资,构建电商联盟,陆续投资了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美团等多家电商平台,并对这些平台给予流量扶持。
虽然这些动作让腾讯在电商领域保持了一定的存在感,但它本质仍是流量中介,替他人做嫁衣,腾讯的自营电商业务迟迟没有成功做起来。
图片说明:腾讯展会
业内也玩味的将腾讯与阿里笑称“基因所致,腾讯做不好电商,阿里做不好社交”。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腾讯放弃了电商业务。
人对控制权的渴望如同原始部落争夺领地,腾讯坐拥微信12亿月活的"社交帝国",若将流量拱手让给外部电商平台,无异于将"金矿开采权"交给他人。
固有领地意识的商业巨头——腾讯,放不下对电商体系建立的执着。
之后,被马化腾评价为“微信最亮眼的业务”“全场的希望”的视频号,扛起了腾讯电商大旗。
小灼的朋友,之前就有通过视频号开启了副业,他在上面开了一家微信小店,直播带货一款定价6.99元的灭蚊器,带货佣金2.93元/单。
直播镜头全程对准灭蚊器,未露脸却创下1小时售出1177单的成绩,收入高达3448元,这可是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
商家正在视频号上直播带货灭蚊器
不少商家也看到商机,蠢蠢欲动做起了视频号,因此赚到了钱。
根据腾讯2024年的财报,以上两个业务为腾讯带来1214亿元的收入,毛利率提升5个百分点至53%。
不过,跟同行相比,这点收入真是小巫见大巫。
就把微信小店单拎出来,从GMV规模来看,2024 全年淘天集团领跑其他同行;拼多多也有不错的表现,排第二;抖音电商稳坐第三把交椅,较去年增长 35%。
国内电商平台GMV对比
微信小店则排在吊车尾,背靠微信14亿的用户规模,但带货量远远不及抖音等平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微信小店不好带货,跟视频号有很大的关系。
视频号对内容营销限制严格,容易被判违规,很多商家因此而被封店、罚款,影响了微信小店的整体销量。
一位做穿搭号的博主在视频里顺口提了句“某品牌牛仔裤显瘦”,结果被系统判定“软性广告”限流。
还有一位服装电商夸了自家衣服做工不错,结果被系统判定“虚假宣传”,最终落得申诉无门,冻结资金的结果。
视频号货卖得不好跟广告打得少也有很大关系。
视频号是微信衍生出来的功能,大家在朋友圈里都是朋友、家人、同事,这种关系链对私密性和信任感的要求极高。微信一直很克制,坚持不做开屏广告。
视频号有样学样,很清爽,但也丧失了曝光,大大减少销量。
就有券商专门研究过,相较于抖音、快手这些平台,视频号的广告加载率排最后。
图片来自于:刀片研究所
临近618购物节,其他电商平台都在搞大促,而视频号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
图片说明:视频号618规则
不愿打广告的视频号,对带货主播自然不会太上心。
相比抖音、快手等平台拥有大量头部主播,视频号的头部主播较少,带货能力不如前两个平台。
比如说,视频号头部达人“形象搭配师乔教主”单场销售额近400万元,年销售额破亿元,但与抖音、快手单场直播销售额动辄数亿的主播相比,完全不在同一量级。
图片说明:视频号带货榜单
流量较低、转化能力不强,在很多品牌商和商家看来缺乏商业价值,资本的投入更是少。
接连就是,商家不愿在上面开店,消费者也不愿意在上面购物的连锁反应。
视频号电商如同一把尚未完全出鞘的利剑——虽背靠微信的超级流量池,却因规则严苛、流量克制和生态保守而未能锋芒尽显。
腾讯的电商之路,这几年走得那叫一个磕磕绊绊,但要说放弃,那是不可能的。毕竟,看到太多企业已经吃了电商这块“肥肉”。
腾讯的基本盘游戏和广告业务,已经从曾经的“摇钱树”,变得渐渐有点“力不从心”。
游戏业务从2022年开始就一路下滑,广告业务更是凄惨,2021年营收230亿元,到了第二年,反倒亏损18亿元
图片来源:虎嗅
再三衡量,腾讯决定继续尝试。
比如说,去年12月腾讯在微信小店开启“送礼品”功能,像发红包一样,只需选好礼品,轻轻一点击,礼品就能送到朋友手中,而对方无需提供地址,隐私也能得到保护。
在这个模式下,2024年微信小店全年GMV同比增1.92倍,至少为腾讯带来了22亿到25亿元的收入,但仍大幅落后于“抖快”。
但是,腾讯或许忽略了——在送礼和收礼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给”和“收”那么简单,而是通过礼物传递出一种“心意”。
微信里那些明码标价的礼品,看起来实在太功利了,根本没法传递那种微妙的情感。
当做社交出身的公司总想把"买东西"变成"聊天的附属品",那无疑开始走向小路。
一次次的蹉跎,只会让腾讯更加迷茫。
无论是马化腾曾在2023年底的集团年会上,对着全体员工说:“今年能够全力发展的就是视频号直播电商”,彼时他对视频号寄予厚望。
图片说明:马化腾发表演讲
还是之后的微信礼品一阵喧嚣之后又归于平静。
腾讯的尝试似乎到了瓶颈,除了一往无前,好像已经没了太多选择。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