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一种说法更让人困惑:有些糖尿病患者不吃药,反而活得好好的;而有些人一旦开始吃药,就得一辈子依赖药物,病情还会越来越重。那么,糖尿病真的是"治死的"吗?
"百病起于糖",这句老话在民间流传已久。很多人听说得了糖尿病,吓得六神无主,甚至有人认为得了糖尿病就是"判了死刑"。
还有一种说法更让人困惑:有些糖尿病患者不吃药,反而活得好好的;而有些人一旦开始吃药,就得一辈子依赖药物,病情还会越来越重。那么,糖尿病真的是"治死的"吗?
不治疗反而更好?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许多患者之所以认为"治疗会加重病情",是因为他们把疾病的自然进展错当成了治疗的结果。
一位资深内分泌科医生解释道:"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随着时间推移,胰岛β细胞功能会逐渐衰退,这是疾病的自然进程,而不是药物导致的。"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疗,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对全身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逐渐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才是真正威胁患者生命的"杀手"。
有人说:"我家老王得了糖尿病十几年了,从来不吃药,现在还活得好好的。"这种案例确实存在,但背后可能有这些原因:
可能是误诊,或者只是血糖轻度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可能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运动等)有效控制了血糖;可能是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尚未严重受损;运气好,暂时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但风险一直存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追踪研究显示,未经规范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年内并发症发生率比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高出3-5倍。
一位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表示:"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患者因为担心'药物依赖'而拒绝治疗,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就医,那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糖尿病治疗的真相糖尿病确实不能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规范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预期寿命可接近普通人群。相反,不接受治疗的患者,平均寿命可能缩短10-15年。
"治疗糖尿病就像照顾一盆植物,需要持续关注和精心呵护。"一位从医30年的老医生这样比喻,"短期不浇水,植物可能看起来没什么变化;但长期缺水,植物必然会枯萎。糖尿病的治疗也是如此,需要长期坚持。"
糖尿病治疗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管住嘴"是控制血糖的第一步。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简单糖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一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15%-30%,甚至有部分早期患者仅通过饮食控制就能使血糖恢复正常。
适量运动"迈开腿"同样重要。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很多病人以为运动就是'出大汗',其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更有益。"一位运动医学专家指出。
药物治疗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控制血糖时,就需要药物治疗。常用的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以及胰岛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合最好'。"一位内分泌科专家强调,"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应该个体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身管理。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也会影响血糖控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得了糖尿病不是世界末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与疾病共处,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一位心理医生如是说。
预防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完全可能的。
一项历时20年的大型研究"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可以使高危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43%。
这些措施包括:
保持健康体重合理膳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坚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戒烟限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位健康管理师说,"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不是"治死的",而是"不治才会死得快"。通过规范治疗,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面对糖尿病,我们需要摒弃错误观念,科学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规范治疗、坚持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活出精彩人生。
生活中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希望每个人都能珍爱生命,关注健康,预防糖尿病;已经患病的朋友们也不要灰心丧气,积极治疗,科学管理,同样可以拥有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李光伟, 纪立农.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Pan XR, Li GW, Hu YH, et al. Effects of diet and exercise in preventing NIDDM in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Da Qing IGT and Diabetes Study. Diabetes Care, 1997, 20(4): 537-54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2022年版).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3): 161-164.
周智广, 杨文英. 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血糖控制的影响. 中华内科杂志, 2020, 59(6): 456-460.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