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思南县积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各方面。充分发挥学习宣传、特色活动、示范引领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创新民族发展工作,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促进思南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是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思南县积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各方面。充分发挥学习宣传、特色活动、示范引领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创新民族发展工作,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促进思南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乡村沃野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乡村是民族团结的根基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阔舞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携手同行,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三道水乡周寨村,一幅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映入眼帘。今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该村委会举行,49名村民组成的“考核小组”按照“村干部作了多少贡献、干了多少实事、解了多少难题”等工作,对全村4名村干部进行考核打分,进一步增强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同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张诚化身“网络主播”,通过网络直播村民会议,把会场扩大到百里、千里之外,让在外的村民也能为家乡出谋划策、参与监督,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创新举措,使村民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参与村民大会,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红薯基地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也是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重要纽带。周寨村探索“党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群众”的发展模式,着力发展以红薯产业为核心的高效农业,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形成一条从育苗、种植、收购、生产、销售以及废渣处理于一体的红薯产业链,使红薯产业成为周寨村村集体经济增收、村民致富的“法宝”。
01
02
03
04
目前,周寨村以村企党建联建推动产业共兴,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了土里种红薯,田里种优质水稻,山里种牧草,圈里养肉牛,厂里做加工的循环产业链,一个曾经的穷窝窝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超亿元村”。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红薯产业产值突破7亿元。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增进了感情,凝聚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村企联建爱心晚托班、千人同吃年夜饭、发放年度助学金、60岁以上老人领取“新春红包”……从乡村的党建引领到产业的共同发展,从治理的创新实践到和谐氛围的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理念在周寨村得到了生动诠释。
社区和睦奏响民族团结乐章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社区虽小,却连接着千家万户。在社区里,不同民族的居民们比邻而居,亲如一家,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
丽景社区是思南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安置了来自全县27个乡镇街道的2016户8732人。自2018年成立以来,社区紧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保障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易地搬迁社区建设工作。
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丽景社区以“思想铸魂、文化润心”为抓手,通过“理论宣讲进万家”“红色电影周周映”等特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5月,社区党委副书记蔡艳以“饮水要思源”为切入点,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深刻内涵和“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进行诠释和分析,并向居民讲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递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神内涵,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加深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认识和了解,自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来,争做理论学习、民族团结的模范。“以前我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比较模糊,听了这次宣讲,我才明白我们从各个乡镇搬到一起,就是一家人,我们要像一家人一样,只有团结一心,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居民张大爷说。
文化浸润行动、和睦家庭行动、文娱陪伴行动……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社区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基层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形式和载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思南丽景社区常开长盛。”蔡艳说。
校园阵地培育民族团结幼苗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在校园里,各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思南的百年老校之一,思南县第一小学聚焦“三个融入”、强化“四个坚持”、抓实“三个统领”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沃土,通过“沉浸式”教育方式,以历史文化培根、红色文化铸魂、民族文化育德、科技文化赋能、体育文化塑型等多元化方式,利用大课间、社团活动开展“思南三花”文化教育;利用小广播、小讲解员等方式,让全校师生理解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通过“家”的教育和“仪”的引导,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举办开蒙礼、成童礼、束脩礼等一系列活动,让深厚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增强他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效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
思南县民族中学作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三花一囍一舞”为载体,抓牢特色文化育人,彰显民族办学特色。学校打造了500平方米的民族民间文化宣传墙,300平方米的土家文化暨校史陈列室;开设了花烛、花甜粑制作和剪纸、摆手舞、高跷等社团。尤其是剪纸社团,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与追捧,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剪纸活动,从剪纸文化的内涵到技法,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思南剪纸文化的魅力。“我觉得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气节。剪纸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领略语文的诗境之美,也可以领略数学的弧长之美,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老手艺也很‘潮’。”学生邓华松说。
政策引领织就民族团结锦缎
部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发挥着政策引领、统筹协调的作用,犹如一条坚韧的丝线,将各方力量紧密串联,织就民族团结的锦绣画卷。
思南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切实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落地落实,不断开创思南民族工作新局面,专门召开宣传教育活动月部署会议,制定《关于做好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方案》,切实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同时设立“非遗馆”,不仅让思南非遗有了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外窗口,还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
在文化传承与交流方面,思南文旅于今年2月组织开展了一场盛大的“十里红妆”民俗大巡游活动,身着艳丽服饰的土家儿女手持花扇,翩然起舞,将土家族独特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是专门来思南旅游的,没想到能碰上这么精彩的活动,这场土家婚俗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魅力,思南真的给了我太多惊喜!”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张先生兴奋地说道。
同年4月,思南文旅组织非遗传承人和精心编排的节目亮相贵阳民族大联欢活动,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场极具思南特色的非遗视听盛宴。“参加民族大联欢活动,旨在弘扬思南地域文化,让非遗技艺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通过与全省各地非遗项目交流碰撞,汲取多元艺术养分,推动思南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同时借助活动传播力吸引年轻一代关注非遗,培养传承新生力量,让非遗成为连接贵州各民族情感的坚固纽带。”思南县文旅局副局长王盈说。
多年来,思南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主题宣讲、电影展映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从乡村的振兴发展到社区的和谐共处,从校园的文化传承到部门的政策引领,思南一直积极探索,民族团结的理念在每一个角落都得到了生动诠释。未来,思南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民族同胞心连心,手牵手,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乌江两岸绚丽绽放,共同书写繁荣发展的辉煌篇章。(思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畅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