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专访揭示31岁陈梦的“真实境遇”,樊振东的言论引发信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7 10:13 2

摘要:2025年5月,在凤凰卫视《舍得智慧人物》的录制现场,31岁的陈梦坐在镜头前,轻轻转动着手中的乒乓球拍。

2025年5月,在凤凰卫视《舍得智慧人物》的录制现场,31岁的陈梦坐在镜头前,轻轻转动着手中的乒乓球拍。

这位刚刚在巴黎奥运会上成功卫冕女单冠军的青岛姑娘,如今眼神中少了几分四年前的犀利,更多了些历尽波折后的温柔。

当主持人问她:“没拿到世锦赛冠军,也没完成大满贯,你会感到遗憾吗?”她淡定地回应:“之前会有,但在获得第二枚奥运奖牌时,就没那种感觉了。”

这份从容的背后,展现了中国乒乓球队那种严酷的生存原则,同时也映射出运动员们在时代洪流中拼搏与觉悟的过程。

一、逆境重生:从 “我的时代” 到 “破碎重建”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陈梦战胜孙颖莎,捧起女单冠军奖杯时,她那句“我的时代到来了”的呐喊,瞬间点燃了整个网络,宛如一团烈火。

这句满满斗志的宣言,反倒成了舆论风波的引爆点。

“自大的”“没拿过大满贯也敢说是时代代表”“该给年轻人机会了”……这样的质疑在社交媒体上泛滥,让她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冠军的责任”。

这种压抑感在2021年全运会上意外输给王曼昱,和在2023年世乒赛上没能拿下大满贯时达到巅峰。她曾回想起自己人生中的低谷:“有一次我在暗无天日的卫生间里待了整整两个小时,脑子里全是对自己的怀疑。”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釜山世乒赛。

在中日女团决赛的决胜局里,面对15岁的日本新秀张本美和,看台上“给中国队加油”的呐喊声络绎不绝,她心里明白自己绝不能败下阵来。

那时候是中国队的决胜局,陈梦如果再输这一局,冠军可就被日本队拿走了。

最终,她顶住了压力,顺利拿下了比赛。不过,比起胜利,真正重要的是她突然领悟到的一个道理:“原来即使状态不佳,我也能赢。”

放下对“完美”的追求,反而让她在困难时刻找到了自信。

这种释然,让她在巴黎奥运会上再次站上了巅峰领奖台。

卫冕那一刻,她没有像四年前那样泪如雨下,而是温柔地拥抱了对手,淡然享受着观众的呐喊。

就像她在综艺节目《爱看电影嘉年华》里提到的:“女性的成长不仅仅是赢得胜利,更是要有‘经历破碎后再重建’的勇气。”

这种从“我的时代”到“破碎重建”的变化,不仅仅是陈梦一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乒乓球队从“只看金牌”到“重视个体价值”的时代缩影。

二、国乒 “逆行者”:30 岁后的生存法则

每次摄像机聚焦在陈梦身上,大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她和“大满贯”挂钩,偏偏忽视了她实际上是国乒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在30岁以后依旧保持世界前三竞争力的“逆行者”。

在中国乒乓球队这片人才云集的土地上,她的职业道路显得格外“特别”——与同龄的丁宁、刘诗雯早已挂袍卸甲不同,30岁的她依然在为自己的大满贯梦想拼尽全力。

当孙颖莎、王曼昱等新一代选手如猛虎下山般崛起时,她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长的一段低谷。

不过,鲜有人知道,这位1994年出生的青岛女孩,早就用她25年的乒乓球生涯谱写了一段传奇故事。

5岁时,母亲把她送到青岛市乒协的教练吴乃蝉那里,二年级就已经把青岛的同龄选手们打得落花流水,轻松夺冠。17岁那年,她更是成为世青赛历史上首位四冠王。2018年,她终于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成为继张怡宁和丁宁之后,第9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女乒选手。

这些辉煌的成就背后,藏着无数个清晨五点的刻苦训练,承受着伤痛未愈却又不断受伤的执着,还有被教练训斥哭泣后,默默捡起球的那份韧劲。

这种“把压力咽下去,狠狠咀嚼”的活法,其实在国乒队里可不是个别现象。

樊振东曾说过一句话:“赢也不行,输也不行”,一下子就点出了运动员面临的生存困境。

到了2024年底,“樊振东陈梦退出世界排名”这个话题登上热搜,背后透露出运动员的无奈和体制的冷漠。

数据显示,樊振东在2024年参加了83场比赛,但因伤病五次退赛,积分全部清零。而陈梦在2023年由于肩伤退赛三次,世界排名从第一滑落到第四,损失的积分超过4000分。

相较于网球ATP对30岁以上选手的参赛豁免政策,国乒选手的生存环境要更为苛刻。

三、运动员困境:制度冰冷与人性温度的碰撞

WTT(世界乒联)的“唯积分论”政策,对老将来说简直是个挑战。

2025年的新规明确,世界前十选手退赛的处罚最高达到6000美元,如果还参加其他比赛,则再加罚5000美元。

这套制度表面上挺公正,实际上却把运动员的身体和尊严放在了冷冰冰的数字之下。

2023 年,陈梦因为肩伤退赛了三次,导致她的世界排名出现下滑。她的膝盖、肩膀和腰部等多个地方也受到伤病困扰,甚至还需要接受 23 针封闭治疗。

更让人心痛的是,这种制度正在扭曲运动员的生存方式。

当非洲的明星选手阿鲁纳因为和俱乐部产生矛盾而退赛,不仅面临罚款,还遇到奖金迟迟得不到支付的情况。

陈梦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不得不退出世界排名,这让人不禁思考:竞技体育的原本意义是为了追求极限,还是已经变成了商业利益的附属品呢?

樊振东和陈梦的决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到2024年底,他们都逐渐告别了世界排名,开始投入到综艺节目、商业项目和慈善事业中。

陈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参加了《是女儿是妈妈 2》等综艺,还正式宣布将参加足球比赛;樊振东则比较低调,参与品牌活动的同时,偶尔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训练日常。

这种转型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对制度变异的默默反抗——当竞技场不再是运动员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地方,他们开始探索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

四、破局之路:从 “必须赢” 到 “可以输”

在巴黎奥运会成功卫冕后,陈梦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她不再那么看重 “大满贯” 这个称号了,反而更加注重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

就像她在采访里提到的:“曾经我会有些遗憾,但当我拿到第二枚奥运奖牌时,那些遗憾就烟消云散了。”

这次转变,实际上是因为她对竞技体育内涵的重新认识——赢得比赛固然重要,但在失败里学会与自己和解才是更宝贵的。

这种认识的变化,同样在国乒的战略调整上得到了体现。

在2025年多哈世乒赛来临之前,教练组做出了一个大决定,让陈梦退出比赛,给年轻选手一个机会。这背后不仅关心陈梦的身体状况,也为了考虑到新老交替的长远发展。

就像男队主教练王皓所提到的:“我们这是为了给2028奥运会做好梯队建设,更多地让新人们展露头角。”

不过,想要打破困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陈梦在综艺节目里喊出“再战奥运”这个口号时,网友们意见分成了两种:一部分人觉得这是老将的情怀和责任感,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在“贩卖情怀”。

其实,陈梦的“奥运宣言”就像是个隐喻——它不仅意味着她的竞技生涯还在继续,更是在重新定义“运动员”这个身份。

就像她在《是女儿是妈妈 2》中提到的:“运动员的价值,不在于拼搏了多久,而在于能把这份热爱传递给谁。”

结语:时代的重量与生命的韧性

从“我的时代”到“破碎重建”,再从“必须赢”到“可以输”,陈梦每一次的转变都映射出了竞技体育里那种既残酷又温暖的真谛。

就像樊振东说的:“他们可不是神,只是一群把‘热爱’炼成‘坚持’的普通人。”

在这个“赢家通吃”的时代,陈梦和樊振东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另一条路——当制度冷若冰霜,人性的温情则能打破这份冷漠;当胜利不再是唯一的目标,生命的坚韧反而能迸发出更璀璨的光辉。

就像陈梦在《舍得智慧人物》里强调的那样:“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从不摔倒,而是摔倒后还能笑着站起来,继续挥拍。”

也许,这就是竞技体育最迷人的一面:不是永远处于顶峰,而是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始终怀揣对生活的敬畏与热情。

2025年5月16日的德州直播中,陈梦表示:“我的时代”不被他人定义。

来源:双蛋小福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