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白银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以下简称“白银基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研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累计组织公益性研学活动438场次,惠及甘肃省内外中小学生超10万人次,探索出一条“行走的大思政课”创新路径,为
近年来,白银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以下简称“白银基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研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累计组织公益性研学活动438场次,惠及甘肃省内外中小学生超10万人次,探索出一条“行走的大思政课”创新路径,为新时代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提供了“白银经验”。
创新课程体系
打造“六维融合”实践品牌
白银基地创新构建了“六维融合”研学实践课程体系,有机整合“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非遗文化”六大维度,串联38个特色实践场景,开发出60门项目式学习课程与25项沉浸式文化体验。
依托“衣之有形”“食之有味”“耕耘树艺”等主题课程,系统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六大育人要素,构建起贯通全场景的规范化课程链条。学生在黄河之畔感受中华文明,在工矿遗址感悟奋斗精神,在红色热土汲取信仰力量,在丝路驿站触摸历史温度,在非遗工坊传承传统技艺,在田间地头体验农耕智慧,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了思政教育从认知建构到价值内化的深度转化,探索出“场景浸润—实践探究—文化认同”三阶育人路径。
拓展研学空间
促进跨域共融共享
白银基地打破地域界限,以“研学联盟+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生态,推动文化自信在交流互鉴中深化。
省内联动强根基。白银基地打造30条研学线路,组织6.5万名学生走进河西走廊、陇东陇南、沿洮沿黄,探访丝路驿站,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行走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跨省协作促融合。白银基地联合黄河流域研学联盟、中西部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联盟与45家国家级别基(营)地,以及甘肃省内外6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研学共同体,开发15条跨省研学线路,组织5400名甘肃省内外学生跨省实践,将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坚忍不拔、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精神融入价值观培育,促进各地区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国际视野拓格局。近年来,白银基地接待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420名留学生参与“感知中国”研学实践活动,学生在文化对话中传播黄河故事,吸收多元文明精华,推动文化自信向更深层次发展,在文化互鉴中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双向赋能模式
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白银基地以“文化铸魂+实践育人”双向赋能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具有辐射效应的育人新模式。
深耕文化认同培根铸魂。学生通过参与汉简复刻、水车制作等“非遗活化”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显著提升;在“重走长征路”研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撰写的心得中不断出现“报国”“奋斗”等词语,有效传承红色基因;生态实践课程催生出青少年护河志愿行动,构建起课堂内外联动的育人闭环。
强化实践能力启智润心。学生依托黄河峡谷徒步考察、生态环境调研等主题任务,锤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团队拓展项目,全面提升体能和协作能力,为“五育”融合提供实证支撑。近年来,白银基地不断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全面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学校满意率超95%,社会反响良好。
白银基地秉持“文化铸魂+实践育人”理念,创新构建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培育深度融合机制,推动黄河文化基因深度融入青少年精神血脉。未来,基地将实施“文化+”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构建数字赋能的研学共同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白银模式”,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实践样本,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白银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