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苏轼,在一场雨中终于顿悟,知道怎样才能真正活得痛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7 16:50 1

摘要:由于是戴罪之身,身份比较特殊,所以黄州的县官没有给苏轼分配住房。没有办法,他只能借住在一间叫做“定惠院”的庙里,每天昼伏夜出,羞于见人。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管不住嘴巴”栽了个大跟头,被打入天牢关了几个月,还差一点弄丢了吃饭的家伙。

起初,苏轼蹲在大牢里面胆战心惊,一度还寻思过自杀,可是没想到他遗书都写好了却遇到了大赦,最终被贬去了黄州当一个团练副使。

由于是戴罪之身,身份比较特殊,所以黄州的县官没有给苏轼分配住房。没有办法,他只能借住在一间叫做“定惠院”的庙里,每天昼伏夜出,羞于见人。

后来,苏轼全家十口人都赶到黄州和他住在一起,然而朝廷给他发的生活费一月只有30吊钱,穷得叮当响。逼得他和儿子扛起锄头上山当了农民,当时他内心那叫一个苦啊。

因为吃得差,住得破,苏轼有一回生病一个多月没出门,结果外面的人竟然传说他“病死”了。话传到皇帝那里,皇帝还假惺惺地掉了好大几滴眼泪,谁知道竟是个乌龙。

可是,你别看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这么惨。三年之后,他却像是突然“开了窍”,把过去的种种全都看淡了,并创作出了他的人生代表作之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填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三月七日,那一天他和朋友在沙湖道上散步,没想到忽然遇到下雨。

当时携带雨伞的仆人先了一步,所以大家伙都被淋得十分狼狈,只有苏轼一个人怡然自得,反倒觉得淋雨很舒服,于是他就填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这首词里劝说大家,不要一听到“穿林打叶”的雨滴声,就觉得有什么。当你在野外的大马路上遇到下雨,而又没有雨伞、雨衣时,你也不用匆忙逃窜,因为你逃得再快,身上该被雨水淋湿还是要淋湿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一边唱着歌儿,一边慢慢地向前走。何况我们手中有竹子制成的手杖,脚下还穿着草鞋,我们身强力壮,脚步轻快得像匹马儿一样,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只要你的心态足够好,仅凭着身上的一件蓑衣,也足可以抵挡人生中的风雨岚烟。更何况这三月天气,说变就变。

转眼间,一股春风吹散了细雨,迎面就见到了斜照。等到那里,你再回头去看来时路,心境就平和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富含禅意的哲理词,的确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的启发。

不过苏轼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领悟,他其实是花了三年时间,通过在黄州的生活,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了启发才写出了这首词。

促成苏轼改变的原因有三:一是黄州清苦的生活环境,与他从前在京城天差地别;二是从前京城的一些朋友,因为他获罪与他疏远,与此同时,他又交了四个新朋友;三是他开始学禅了。

先说生活处境方面,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少年得志,天子门生,当初在凤翔当官时,所有人见到他都得捧着他。宋朝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文官们的俸禄不少,生活待遇非常优渥。

可是现在落难,到了黄州,全家十口人每月只有30吊钱。苏轼把这些钱全部悬在房梁上,每天取一串来用。菜不够吃,他就和儿子自己下地去种。肉没得吃,他就和儿子自己下河去捞鱼(幸好当地长江里有不少鱼)。

这种生活待遇上的落差让向来“好吃”的苏轼,学会了动脑子,自己发明美食来吃,比如著名的“东坡肉”就是他在那个时候开发出来的。

要知道宋朝的有钱人是吃羊肉的,只有穷人才吃猪肉。一些不太好的猪肉,连穷人也不吃。结果苏轼嘴馋,灵机一动,就拿大料、酒、老抽、生抽把猪肉一锅炖,就成了人间美味了。

再说在交友方面,苏轼在黄州生活的时候与他频繁往来的有四位朋友。他们分别是“著名粑耳朵陈季常”、“半夜不睡觉张怀民”、“医者不自医庞安常”和“雪中送炭马正卿”。

陈季常就是《河东狮吼》男主角,他是个官二代,但是长年隐居于民间,生活也十分逍遥。苏轼和他往来以后,也开始羡慕隐居的生活。

张怀民是一个被贬的官员,和苏轼同病相怜,他们二人的往来也让苏轼觉得自己并不是世上唯一倒霉的那个人。

至于庞安常,他是一代神医,从小失聪却身残志坚,他的命运远比苏轼来得坎坷,可是就算这样了,他仍然坚定乐观地活着。

苏轼去找他看过病之后,心情大好,顿时感觉人生有了希望。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最后是苏轼的好友马正卿,关于这个人如何与苏轼往来的,留下的资料不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马正卿“豪横”地大手一挥,将黄州城东山坡上的50亩地一次性送给苏轼,让他全家人得到温饱过活,才有了后来的“东坡先生”。

假如不解决苏家人吃饭的问题,苏轼再怎么优秀,也没有心情创作后来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了。

从朝廷官员到田间农夫的角色转换,让苏轼变成了“东坡先生”。在与土地、亲友以及平民往来之中,苏轼对生活观察的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宽,这些事情逐步加深了他对人生哲理的认知。

苏轼少年时代在四川眉山曾经接触过一些佛道的思想,到了黄州以后经常与佛印等僧人往来,进而开始修禅,思想从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些全部反映到他后来的诗词创作当中去了。

结语

禅学,作为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苏轼在黄州的困顿经历,恰似一场心灵的修行,让他于逆境中顿悟,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将禅学精髓传递给世人,此词后来被誉为“中国文人精神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苏轼的时代,文人多以诗言志,而他却以填词的形式融入禅学思想,为后世文人开辟了新的情感表达与思想传播路径。

此后,填词不再局限于娱乐,更成为抒发内心感悟的重要方式,后世无数创作者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汲取灵感。

对于如今的人来说,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体现的禅学思想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生活里,我们难免遭遇挫折与困境,就像置身于风雨之中。但是正如苏轼词中所传达的,只要保持内心的豁达与从容,以乐观心态面对风雨,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平和。

这种心态并非消极逃避,而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清醒,不被情绪左右;在挫折面前迅速调整,重新出发。

不管遇到了何处困境,只要一直怀揣着勇气,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我们终将会迎来风雨过后的晴天。

来源:暮城烟雨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