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7日的克什米尔空战,成为全球军贸史的分水岭事件。巴基斯坦空军以歼-10CE为核心构建的作战体系,在未损失一架战机的情况下击落印度6架先进战机,包括单价2.4亿美元的法国“阵风”。这场胜利不仅打破西方装备的神话,更验证了中国“体系化出口”模式的威力
2025年5月7日的克什米尔空战,成为全球军贸史的分水岭事件。巴基斯坦空军以歼-10CE为核心构建的作战体系,在未损失一架战机的情况下击落印度6架先进战机,包括单价2.4亿美元的法国“阵风”。这场胜利不仅打破西方装备的神话,更验证了中国“体系化出口”模式的威力,歼-10CE与空警-500预警机、霹雳-15E导弹形成的“杀伤链闭环”,使印度斥资360亿美元打造的“万国牌”空军沦为散装空军。
而这场空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世界范围内都引发了极大震动,特别是阵风的制造商法国达索。而埃及的战略转向最具标志性,在空战爆发之前,埃及是忠实的阵风“粉丝”,这个传统上依赖美、法、俄装备的中东大国,虽然在2025年2月闪电接收首批歼-10CE,创下从签约到交付仅6个月的“中国速度”,但仅仅是作为阵风采购的补充。在5月7日之后,埃及对西方军售逻辑的彻底失望,美国拒绝为F-16V升级提供先进导弹,法国在“阵风”交易中附加“不得针对以色列”条款,而中国不仅提供全套作战体系,还承诺帮助建立本土维修中心。这种“技术平等+主权尊重”的合作模式,正引发多米诺效应——阿塞拜疆已启动40架“枭龙”Block III采购谈判,沙特、伊朗等12国派出军事代表团考察中国装备。
印巴空战后的18天内,中国军贸领域出现了巨大转机,埃及采购歼-10CE,价值32亿美元包含数据链系统、模拟训练中心和零件本土化生产条款;哥伦比亚提出的24架采购意向要求整合“翼龙-3”无人机协同作战模块。这意味着中国军售正从单一装备出口,转向“作战体系+能力建设”的全周期解决方案。
歼-10CE单价4000万美元仅为“阵风”1/6,搭配PL-5E却实现145公里超视距打击能力;枭龙Block III以3000万美元价格提供与F-16V相当的战斗力。这种“性能溢价”迫使法国将“阵风”生产线转移至印度的成本削减计划流产。
中东市场出现“去西方化”趋势,沙特暂停与英国“台风”战机升级谈判,转而评估红旗-9BE防空系统与歼-10CE的协同方案;东南亚的马来西亚邀请中国团队参与其空军现代化改造,替代原定的欧洲承包商。
面对中国军贸崛起,西方正采取遏制策略,美国重启对巴基斯坦F-16机队的GPS定位锁闭功能,威胁埃及若采购中国装备将冻结13亿美元军事援助;欧盟拟出台《军售合规法案》,要求购买中国战机的国家必须同步采购北约标准数据链。这些举措迫使部分国家采取“双轨策略”——阿联酋表面暂停“阵风”采购,实则通过第三方渠道获取中国无人机技术。
认知战全面铺开:西方媒体密集炒作“中国制造威胁论”,《防务新闻》称歼-10CE“破坏地区平衡”,《简氏防务》质疑中国装备“数据不透明”。但战场是最好的广告——巴黎航展上,歼-10CE展区循环播放视频,霹雳-15E导弹射程参数直接标注比“流星”多45公里,这种“用实战数据说话”的策略让西方展台门可罗雀。
西方军工面临艰难时刻,继续维持技术壁垒将加速客户流失,开放核心技转让则可能丧失垄断地位。洛马公司被迫启动“闪电工厂”计划,将F-35生产成本压缩30%;达索航空尝试将“阵风”与欧洲无人机整合,但项目因各国数据标准分歧陷入停滞。这场较量本质上是对工业体系韧性的考验,中国10万家配套企业的能力,与西方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军售的崛起不是简单因为一场空战而逆袭,而是多年以来积累的口碑,是一代代军工人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在国际军购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西方阵地的裂痕已然显现,而东方的曙光正穿透云层。未来十年,决定国际军贸格局的将不再是F-35生产线的数量,而是谁能创造出更符合中小国家主权利益的合作范式。中国军工,正在书写这个问题的答案。
来源:深蓝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