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市自2009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于2017年和2021年先后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到今年再次蝉联这一殊荣,17年的创建历程,六千多个日日夜夜,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初心。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伊春获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一殊荣是属于全体伊春人民的奋进桂冠!
我市自2009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于2017年和2021年先后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到今年再次蝉联这一殊荣,17年的创建历程,六千多个日日夜夜,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初心。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和谐宜居是很多人对伊春的印象,而这除了大自然的馈赠,更离不开全市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建设城市文明而付出的努力。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政治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为重要抓手,坚持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切实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环境品质、文化品质、服务品质,让广大林区群众共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城市的文明,最终要体现在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伊春市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契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以燃气、电力、排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停车场、充电桩等民生设施为重点,进行改造升级。2021年以来,我市中心城区共计投资6.1亿元,新建改建道路20条,其中新建道路9条,改扩建道路11条。建设和改造城市绿化公园、广场绿化等共计83处,为市民带来绿色健康的休闲环境。自我市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市本级共改造755栋楼房,共计296.17万平方米,惠及4.3万余户居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政务服务事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21年至2024年底,市、县(市)区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由9千多项提升至1.5万项,网办率由92.5%提升至99.4%,法定、承诺时限压缩比由61.3%提升至89.3%,“零跑动”事项比率由53.4%提升至98.8%,网上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办事便利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建立市级统筹、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线上线下融通的新型政务管理服务体系。我市自主选择“创业服务”“档案服务”等20个符合伊春实际、贴近百姓生活的“一件事”已正式上线,办理时间平均缩减43%,跑动次数平均缩减95%,递交材料平均减免20%,办理环节减少61%,审批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
交通秩序持续向好。切实强化道路安全治理,优化、整治、宣传协同发力,培育守法文明出行新风尚,让文明交通理念“遍地开花”。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开学季、春融期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持续深入企业、学校等地开展文明交通主题宣传“七进”活动。强化管控力度,加强主次干道、重要节点警力部署,持续加大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行人闯红灯、随意翻越护栏、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交通乱象整治力度。得益于柔性执法制度的推广以及交通参与者整体素质的提高,4年间,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下降86%,交通环境让市民更加舒心。
凝心铸魂,涵养城市文明“文化气质”
城市承载文明,文明润泽城市。文明城市的创建,离不开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伊春市始终坚持以德润城,通过多种方式,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021年,我市出台《伊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共6章33条内容,将文明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以促进文明行为养成为目的,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发挥先进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以身边榜样为镜,用实际行动践行榜样精神、传承榜样力量。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多渠道多角度对道德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打造20个“好人工作室”品牌,营造宣传楷模、学习楷模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市居民张泽红、陈来源等6人获得“中国好人”荣誉称号,5人获得“黑龙江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荣誉称号,31人获得“龙江好人”荣誉称号,4人获得“新时代龙江好少年”荣誉称号。
聚焦群众需求,丰富文明实践活动载体,因地制宜在373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启动“森林学坊”公益课堂试点建设,针对群众需求开设美术、书法、瑜伽、健身、中医保健等公益课程,累计授课1900学时,受益人数2.6万人次。以“我们的节日”为抓手,广泛开展“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打造“文明实践‘伊’直有我”活动品牌,设计特惠性文明实践项目287个。
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服务,以“蒲公英”计划为引领,每年常态化组建200余支“蒲公英”文艺小分队,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传统文化进乡村”等主题,开展500余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擦亮“大森林之声”文化品牌,系统谋划“乌翠之夏”“永翠河之恋”等特色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一区一品”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矩阵。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力量,全市54个文化志愿服务团队、3000余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城乡基层,通过送戏下乡、送书进村、文化培训、文艺演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高品质文化服务。
全民参与,凝聚城市文明“强大合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文明的建设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接力赛,伊春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创建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入市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通过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不断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弘扬主流价值,进一步发挥“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活动宣传教育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体悟新时代的幸福底色。充分利用林区开发建设史、马永顺先进事迹等林区特色教育资源,精心设计组织“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伊春”“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等示范宣讲交流活动12场。
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主题知识竞赛、“百姓宣讲”等系列活动400余场,参与群众5万人次。依托全市205个农家书屋、25个中心书屋开展“阅读经典 悦享人生”读书日等全民阅读活动1920场次。
引导市民践行文明行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细节抓起,设计推出“文明‘伊’起来”“文明随手拍”“文明观察员”等5个便于群众参与的活动载体,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文明行为倡导活动3700余场。运用新媒体持续展示我市文明风尚培育成果,推出文明养犬、文明乘车等H5、宣传片近百个,制作播发“我的城市我来建”“我是小小宣讲员”等短视频220余期。深入开展“文明‘伊’起来 满意在林都”助力全域旅游文明提升行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6个领域开展宣传倡导和培训指导活动780余场,引导市民和游客争做文明旅游的践行者、传播者、助力者,进一步擦亮“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城市品牌。
一座城市的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滋养。伊春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力建设具有伊春特色的城市文明,为推动“两区四地五城”建设、“双融合”促进“双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和文明力量,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来,伊春将继续以文明为笔,书写更加美好的城市篇章,奋力实现由“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华丽转身,让祖国林都因文明更美丽,让林区生活因文明更美好!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