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中国“摇滚之城”,石家庄凭什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8 20:04 2

摘要:从北方的小小村庄,到国际范儿的“Rock Home Town”,流水般的外来人口涌入“庄”里,兴起了饭馆、酒肆、市集,玩起了摇滚和嘻哈,也带来了文化基因的混合与碰撞。石家庄,没有像帝都那样厚重的文化包袱,也不像天津那样拥有鲜明的地域标签,反而给了新兴文化更多自

2023年夏天,一支乐队在石家庄地铁摇晃的车厢中即兴表演,一场由政府主导的“摇滚快闪”,让这座被戏称为“国际庄”的城市再次活跃起来。

在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处,石家庄曾经只是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庄。然而,当近现代的铁钎第一次敲击华北平原的矿脉,伴随着蒸汽轰鸣,火车拉来了这座新的城市。

从北方的小小村庄,到国际范儿的“Rock Home Town”,流水般的外来人口涌入“庄”里,兴起了饭馆、酒肆、市集,玩起了摇滚和嘻哈,也带来了文化基因的混合与碰撞。石家庄,没有像帝都那样厚重的文化包袱,也不像天津那样拥有鲜明的地域标签,反而给了新兴文化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正是在这片“不被特别期待”的土壤上,悄悄发育出了令人惊喜的文化侧面。

提起石家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棉纺厂”、“铁路中转站”、“煤矿”,仿佛它只是京津之间一座不易被记住的省会城市。甚至连它的简称“石”,听起来也很老实本分。

但石家庄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或许连石家庄人都身处其中而不自知。

当人们好奇这座北方城市是如何经由工业衰退期,成为独一无二的“Rock Home Town”,并孕育出如此另辟蹊径的文化性格时,或许可以讲讲石家庄的过去。

石家庄城市风光 | ©视觉中国

对于石家庄这个名字的由来,说法比较多,有人说是曾经有十户人家在这块地方选址建村庄,由此而来“十家庄”;也有说法是这里采石方便,村中多石匠,从而得名石家庄。

最早关于这个名字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上京毗卢寺重修碑记中的“石家庄村”。可见,一直到明代,这里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土地,没有太多故事,也鲜少被人关心。

然而,当20世纪初,两条铁路在这里交汇,这城市的命运从此改写。1901年,连接北京与汉口的京汉铁路在石家庄设站;短短6年之后,连接石家庄与太原的正太铁路通车。但由于窄轨与标准轨的轨距不同,货物到了石家庄需要重新装载转运。于是,在这里催生了庞大的转运仓储业。

于是,一批批外省工人、铁路员工、搬运工、商贾与手艺人,开始在这座新兴的交通枢纽落地生根。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山西的煤矿子弟、山东的铁匠匠人,也有冀中南的农民出身的劳动力。没有哪一种本地文化能在这片土地上占据主导地位,反而是多种文化在这里混合、碰撞,最终形成一种朴素而自由、内敛又包容的城市气质。

火车的“四世同堂” | ©视觉中国

石家庄从未有过“老城”的沉重包袱,这反倒成了它最大的自由。在计划经济的高光年代,它承接了国家大批量的工业项目——纺织机械、化肥厂、制药厂、轴承厂……一个个工厂烟囱拔地而起,日复一日,轰鸣的机械声几乎成为城市的背景音。

石家庄煤矿厂旧址与被改造成摇滚舞台的废弃工厂|©视觉中国

然而,时代的拐点很快来临,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大潮袭来,下岗潮汹涌而至,从此不再有铁饭碗。对于安土重迁的社会心态,无疑是一次痛击。但这座火车拉来的年轻城市,却有着更为灵活的应对心态。

在荣光褪去后的失落中,年轻人开始寻找新的语言。他们背负着上一代的沉默,却又无法忍受沉默,音乐,尤其是摇滚乐,成了情绪的出口。

石家庄,正如其英文音译梗:“Rock Home Town”,可以逐字对应“摇滚之城”。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摇滚乐启蒙地之一。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摇滚乐队“朝阳乐队”和“悲惨的星期五”来华参加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第一站就选择了石家庄,这个场景在18岁的邢迪心中埋下了一颗摇滚的种子。他用买颜料的钱买了人生第一把吉他,组建了石家庄第一支摇滚乐队“地平线”。

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本摇滚乐杂志《通俗歌曲》在这里创刊。这本由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杂志,最初介绍邓丽君,却在编辑晓朱的推动下转向摇滚乐,成为全国乐迷的启蒙教材。

1999年,晓朱又创办《我爱摇滚乐》,以“买CD送杂志”的灰色模式传播摇滚文化,被戏称为“中国摇滚的九年义务教育”。

到如今,国外的《滚石》杂志依旧占据市场主流。《通俗歌曲》和《我爱摇滚乐》虽然再难觅得踪迹,但对于中国摇滚乐来说,它们无疑拥有划时代的意义 | ©视觉中国

然而,历史的叙事并非永远轻盈。国营工厂改制,寒冬降临这座北方工业城市。曾经辉煌的棉一棉二等七座国营纺织厂成为往事,棉纺织业由盛转衰。市场经济的浪潮吞没着一个过去的时代,改变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命运。

一群群工厂子弟目睹父辈在国企改制中下岗,亲历华北制药的烟囱从林立到倒塌。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苦闷的石家庄青年通过打口带接触西方音乐。这些残缺磁带,成为了他们窥探世界的窗口。

假日琴行、地下丝绒Livehouse相继成为据点,The Nico(万能青年旅店前身)、旺财等乐队在此诞生。一位老乐迷回忆:“那时候我们像地下党接头,琴行老板一喊‘新货到了’,全城的摇滚青年就骑着二八自行车冲过来。”

这一切被敏锐的音乐人捕捉到,由此成就了一曲经典之作。“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在世纪之交,万能青年旅店用一首《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为新世纪的中国摇滚乐坛敲下一记重音。这首歌意外成为石家庄的“暗黑版市歌”,甚至被乐迷称为“华北平原的哀歌”

寒冬之后,出路何在?这是一道横亘在许多工业重城面前的难题。在成为中国摇滚乐的重要阵地之前,石家庄是复杂而矛盾的。复沓的重金属乐与萧条的厂房旧址形成反差,乐队的文艺气质与粗旷的工厂烟囱格格不入。

但或许是摇滚精神便象征着“反叛”,石家庄从未向一座工业衰落老城的命运轨迹屈服。石家庄,永远在摇滚着,躁动着,走向新生。借着40年前的摇滚基因,这座华北工业重镇用音符书写了一场城市命运的逆袭。

如今,走在石家庄的大街上,你或许会错过它不高调的市政建筑、平实的街景、以及朴素到略显“土气”的招牌。但拐进一条小巷,你可能会在某个旧厂房改造的空间里,看到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在筹办一场影像展,作品讲的不是异国他乡的梦想,而是他们爷爷那一代工人们的工牌与集体宿舍。

在石家庄的工业区,你可以看到昔日厂房改建成的音乐空间,铁轨边废弃仓库中传出的吉他电音。

从纺织厂的轰鸣到摇滚乐的嘶吼,从“万能青年旅店”到“痛仰”,再到各种地下live house,伴随着节拍、绚丽的灯彩,这座城市孕育了太多躁动。直到2023年夏天,石家庄地铁车厢里突然响起一支乐队的电吉他声。这座被戏称为“国际庄”的城市冲上热搜。

如同淄博以烧烤出圈,贵州“村超”火热,石家庄,也希望借着摇滚文化逆袭。

同年,石家庄高调宣布打造“摇滚之城”,作为一个存在感薄弱的省会,GDP全国第38,人均倒数第三。对比其他城市,这是一条更冒险的路——用反叛的摇滚重塑城市IP

官方行动迅速展开:地铁摇滚快闪、公园免费演出、摇滚巴士巡游。活动的热情不免遭遇摇滚圈的冷眼,改编版歌词“黎明再临华北平原”是“下岗潮变正能量”,年轻人则吐槽官方组织的演出像大型“单位联欢会”。

但是裂缝也正在逐步缝合。商人聂永组建“瓜子乐队”,成员包括税务局长和小学老师,他们在网络春晚上唱摇滚版《回娘家》;政府将万能青年旅店贝斯手姬赓评为“特殊津贴专家”,每月补贴500元——“中国最摇滚的公务员”由此诞生。

至此,石家庄的冒险已初见成效:小红书不断涌现“摇滚圣地巡礼”攻略:乐迷按图索骥寻找《杀死那个石家庄人》中的药厂、师大附中......;2025年工业遗址公园甚至出现“哪吒摇滚天团”雕塑,传统神话与工业废墟碰撞出新奇体验。

现在在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还可以看到“摇滚哪吒”的墙绘 | ©视觉中国

摇滚在这里不是潮流消费品,而更像一种出口,一种面对现实的自我表达。虽然在大多时候,这座城市呈现“i人”气质,但良久的沉默后是对张扬的渴望,摇滚乐,便是最好的宣泄口。

石家庄文艺而不忧郁,城市本身的边缘感,大城市光环之下的艰难发育,让石家庄的音乐人在骨子里多了一股子硬气和不服输。

更有意思的是,石家庄的本地独立音乐人长期扎根,形成了独特的“地头蛇”文化,与北京、东北地区等摇滚中心有着很明显的不同。相比北京大多数由“北漂”组成的摇滚乐队,歌唱繁忙的首都为自由的一个落脚点,石家庄的乐手则是土生土长,浸润在这座城市的摇滚文化中,创作着独属于石家庄的音乐记忆。石家庄之于摇滚,和摇滚之于石家庄,都有着几乎相称的重量和意义。

一座工业起家的省会,终于突破了人们对传统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生发出独一无二的“Rock Home Town”文化。

褪去工业外壳的石家庄,正在走着一条自己的文艺路线。

当人们谈论咖啡店与黑胶唱片,或许会想到数字游民的聚集地大理,或是边陲小城芒市,抑或是文艺范儿的成都。而石家庄,这个朴实的名字看似从来与诗和远方绝缘。

但当你走在石家庄的街头,可以看到很多有调性的咖啡店。枕河而开的华清书局、长安公园的川行咖啡、适合上阁楼晒太阳的有风小院......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味道。与北上广写字楼底下强调设计感的精致咖啡不同,石家庄路边的咖啡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据点,既是工作者的栖身之所,也是城市青年自我表达的场域

你可以在某家老城区的咖啡店里偶遇正在写歌词的乐队主理人,也可能在某个蒸汽朋克风格的黑胶兼咖啡馆里看到吉他乐手即兴一段。

这背后有时代的因素,一线城市无限内卷的咖啡馆,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蔓延到二三线城市,石家庄率先承接了这波创业潮流,而摇滚文化更是为石家庄的咖啡文化进行了无形的加持。

近几年,石家庄不断出现许多具有特色的私人咖啡馆,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吸引着当地的年轻人,更逐渐成为石家庄的新标签。

在石家庄,没有严密的上班打卡,没有拥挤的地铁一号线。对于咖啡店的常客们来说,咖啡不只是提神饮料,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帧石家庄人的日常

在一家有格调的咖啡店里,咖啡豆馥郁的果香在手冲壶的氤氲下被完全激发,坐下等待的顾客不会频频低头看表,而是与店家闲聊打趣一番。角落黑胶唱片机悠悠转动,传来丝质顺滑的音乐,暗暗彰显着店家对黑胶的品味所在。

午后的石家庄是慵懒的。在咖啡文化进入“庄”里之前,石家庄人就好在晌午之后歇盏茶,吃点烧饼小食。石家庄的街头巷尾永远热闹,酥脆多汁的驴肉火烧,甜如蜜的麻糖,明火烤制的缸炉烧饼,每一样小吃都绝不含糊。借着喝茶的契机,聊聊人生,谈天说地,一天的焦躁与困顿由此消散。

或许是对当地下午茶文化的传承,石家庄的咖啡店一到下午便会涨客流,咖啡,重新捡拾起石家庄人雷打不动的饮食习惯。

石家庄被人们戏称“国际庄”,或许并非因为咖啡店和洋气生活方式的普及,而是这座城市孕育着更为年轻和外向的文化。

在“Rock Home Town”,你能看到一座北方城市在时代夹缝中的倔强。也许是因为与北京、天津的近距离对比,让石家庄显得“过于低调”。但正是这种不被期待、不被定义,反而让这座城市在夹缝中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节奏。它或许不够“时髦”,不够“精致”,但它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

从北方工业重镇到“Rock Home Town”,石家庄从不缺少从头再来的勇气 | ©图虫

这座城市的故事始终带着荒诞与真实交织的魔幻色彩。石家庄或许永远不会成为“下一个成都”或“新一线文艺都市”,但它不需要模仿谁,也不需要讨好谁。当工业遗址公园的哪吒弹起电吉他,当万能青年旅店在河北艺术中心开唱,那些关于反抗、自由与热爱的基因,正在废墟上悄然重生。

在这座表面平静、内里滚烫的城市里,一种属于石家庄的文化正在发生,并逐渐成为一代年轻人愿意留下的理由。

正如摇滚迷所说:“石家庄不需要成为摇滚之乡,它本身就是一首未完成的摇滚诗。”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来源:时尚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