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和“双减”政策的落地,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加凸显。为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
关爱润心
赋能育家
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和“双减”政策的落地,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加凸显。为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水平,南京市教育局策划启动了中小学书记校长“双专题”培训送教活动,围绕“关爱润心”和“赋能育家”两个专题,邀请高校专家、区校领导、资深班主任、心理名师组成讲师团,采取送教到各区的形式,在2024—2025学年内面向全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开展全覆盖式轮训。
精彩抢先看!
近日,南京市中小学书记校长“双专题”培训送教江北新区专场活动在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举行。南京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柴耘,南京市教育局宣德处副处长刘振,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周桂松,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办副主任史炳松,新区相关工作负责人及全区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分管校长参加活动。
本次培训活动主题为 “关爱润心,赋能育家”,活动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科研员、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林静主持。
点击视频,精彩继续
参观校园 “校家社”协同让成长更有力量
上午9点,与会领导在学校校长葛春庭的陪同下参观了“碳中和工业景观沙盘、鱼翔浅底、‘怡之光’广场”等校园校貌。葛校长向领导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教学理念以及“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相关情况。领导们对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予高度的评价。
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在以“养怡”为核心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尊重个性,可供选,适合的”三原则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并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培养儿童“自学、自主、自信”的核心品格,力求让 “怡小豆”在“怡园时光里”拥有自在、闲适而幸福的生命样态,探索“让每一位儿童有所发展、让不同儿童有不同发展”的怡然成长路径。
“校家社”如何协同共育 专家把脉明方向
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周桂松为活动致辞。他代表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热烈欢迎市局领导和专家,并感谢他们对新区教育的支持。他强调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江北新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经验与成效,要求新区各校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要不断唤醒自觉意识、拓宽专业素养、壮大指导队伍,深入推动新区协同育人工作创新发展。
活动中展播了南化四小校家社育人工作成果《怡园好家风》,获得一致好评。
揭牌仪式
现场,南京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柴耘和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周桂松为南化四小“‘怡’起成长吧”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暨南京江北新区合育未来共成长体验中心揭牌。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爱武以《家庭教育立法的理论阐释》为题做讲座。陈爱武教授阐明了为什么为家庭教育立法,深入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就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策略。陈爱武教授指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困境,将一法一条例对比解读,并对家庭教育的工作机制做出解释。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副校长吴芸做《共建“儿童美好之家”: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拉小行动》讲座。她分享了拉小将学校、社会、家庭融为一体,通过三者间的协同育人,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校家社”温暖互惠的共生关系,构建拉小“大家一起学”的学习生态场的生动实践。
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顾琳作《从小家到大家:新型家长会的多元实施》主题分享。她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在家校共育方面的创新做法,例如改变过去传统家长会的方式,在家长间通过话题征集、互动演练、跟进反馈等方式,发掘家校共育的潜力。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科研员、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林静作《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主题讲座。林静通过具体的数据与真实的案例,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需求与行为特征,指出青少年网络使用带来的家庭教育新挑战,并针对开展相关家庭教育给出了指导策略与建议。
最后,南京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柴耘作活动总结。她赞扬了南化四小的校园环境和家校社合作模式,并对江北新区成为“全国校家社实验区”的成就表示祝贺。她认为,这种实验区的建立不仅是江北新区教育的荣耀,更是一次教育改革的尝试。她分享了自己对四位专家报告的学习感受并指出,校家社协同育人要坚持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不断提升合育水平;要创新发展,坚持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创新;要面向未来,坚持政策引导、主动作为和专业保障,探索面向未来的家校合育工作可行样态。
本平台的图文视频均为《魅力校园》栏目组自主拍摄和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平台所使用的其他图片及音乐如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或删除事宜。
来源:煊雅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