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重发挥文学阵地的重要作用。《朔方》《六盘水》《葫芦河》等文学刊物成为众多写作者的成长驿站。地方文学刊物孕育了一方“小小的精神园地”。对于刚开始提笔写作的新人,文学刊物编辑部不仅给予生活上的关心,还给予很多文学上的帮扶,让他们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阔。
文学服务与文学生态的涵养
文学生态涵养与文学服务的盛行是“西海固文学现象”生发的关键。
注重发挥文学阵地的重要作用。《朔方》《六盘水》《葫芦河》等文学刊物成为众多写作者的成长驿站。地方文学刊物孕育了一方“小小的精神园地”。对于刚开始提笔写作的新人,文学刊物编辑部不仅给予生活上的关心,还给予很多文学上的帮扶,让他们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阔。
西海固作家群的形成,得益于文学创作氛围的熏陶。特别是被中国作协命名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的西吉县,成立了众多的基层文艺组织;县内各中小学都有文学社团和文学校刊,培育了浓厚的文学氛围。丰厚的创作土壤以及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鼓励发展基层文学服务组织。青铜峡作家之家、木兰书院等基层文学服务组织拓展了当地文学志愿服务工作。借助这些平台,文学爱好者们或进行同题作文“竞赛”,或交流创作心得。木兰书院、各种诗社等民间力量,以其自由灵活和包容性,很好地团结带动了各方面的文学力量,一点点促进了文学新人的成长。
西海固文学生态涵养与文学服务的基层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一是文学人才茁壮成长。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的西海固作家有300多人,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0多万字。二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西海固地区作家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三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西海固作家群自觉承继这片土地的精神命脉和文化传统,书写西海固人民的奋斗精神。在西海固地区,很多基层群众因为被文学吸引而坚持阅读和写作,摒弃了低俗习性,进而回归正轨、走向幸福生活。四是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西海固各地依托独特的文学资源,定期举办各类文学活动,推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实践,实现了文学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从“文学庄稼”到
“文学地标”
这次有幸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现象调研活动”。在实地走访中,很多作家和诗人都告诉我们,他们最初开始文学创作,基本上是源于生活苦闷而想有个述说与表达、有个寻找和追求,完全是一种内在的自发和对文学朴素的热爱。而写着写着,随着生活的变化和创作的成长,他们从中深化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才开始真正有些理解了文学,并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热爱。文学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与写作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他们的写作,从“萤火虫”般自发的叙说需求和精神追求,转变为自觉的文学创作并聚集“发电”。我感到,正是西海固曾经苦难的过去和现在发生的巨变,这个巨大的社会发展和生活变化的落差感,让西海固作家的创作心理上也掀起了汹涌波浪。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对时代的思索。这让他们创作的作品变得更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力量。
在这次实地考察过程中,西海固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崭新面貌,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比如,城市井然有序的规划,春意盎然的绿化,旷野中令人瞩目的蔬果种植科技大棚,农户家中的整洁大院,屋舍上的太阳能发电设施等等。这与我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时所见的情景迥然不同,巨大的外在变化让我心里十分感动和激动。从“苦甲天下”到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宁夏再造了新时代的辉煌,而西海固文学在这一辉煌的过程中汲取了相当多的光与热。西海固文学出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得益于此。
文学组织化程度的层层提升,也是西海固文学创作成果丰收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中国作协将首个“文学之乡”授予了西吉县。宁夏文联和作协,加强文学创作指导和扶持,在作品创作项目扶持、作品发表、创作培训和研讨、文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西海固各区县重视本土文学创作和文学阵地建设,加大文学投入。这种系统共向努力和同向发力,有力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学发展生态。
我们福建与宁夏有着特殊的关系和深厚的感情。近30年闽宁山海情深,福建和宁夏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历程中共同携手,并肩前行。这次参加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现象调研,我深深感受到了当地作家、诗人对福建的深情厚谊。因此,我也深深感到,在今后闽宁协作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福建的作家、诗人们要向西海固的作家、诗人们学习。一是学习他们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用文学精神点亮前进的道路,学习他们那种主动融入时代变迁,同时坚守“乡村情怀”的创作态度。在这次调研中,我多次听到作家和诗人讲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代带着一代,点燃并传递文学的火炬,这种用文学的“大手”牵着文学的“小手”的传统,让西海固的文脉一直传承汇集。这对我们福建的文学创作很有启发意义。
西海固文学的
成长密码
老藤
新时代西海固文学现象的崛起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成了新大众文艺一道带有泥土芬芳的风景线。解析这一现象成长密码,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素质,都有着积极意义。
密码之一:生活的巨变。许多人认为西海固文学的崛起是艰苦的自然条件所致,这样说显然有些片面。为什么西海固文学在古代没有崛起,在现代没有崛起,在当代前三十年也没有崛起,而只有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生了这种现象级的崛起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里的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变。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家的创作是现实生活在精神上的投射,生活决定着创作的激情和内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片“苦甲天下”的贫瘠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摆脱了贫困,生态得到了改善,社会有了长足发展。这种生活上的巨变,让许多喜欢写作的人情不自禁拿起笔来,书写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表达他们的家国情怀。
密码之二:文化的积淀。自然积淀可以形成石油、化石和基础矿石,而文化积淀则会形成日用而不觉的沛然文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这里是古代边塞诗的发源地之一,边塞诗忠诚、勇敢、坚忍不拔的文学品格,在这里得以传承和赓续;这里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带,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里还是丝绸之路北路的重要节点,千百年来这片土地见证了商旅、僧侣、使节的往来,促进了文学艺术的交融与传播。这里的人们虽然贫苦,却不封闭;虽然缺水,却不少爱。这种文化积淀所蓄积的热能和力量,终于在新时代以文学的方式有了一次绚烂的绽放。
密码之三:组织的扶持。文化是养出来的,文学更需要组织的扶持。在西海固调研,感触最深的是各级组织对文学和文学爱好者的呵护。从固原市委、市政府,到各县区党委政府,他们普遍有这样一个理念,尊重文学,支持文学,不仅要通过脱贫攻坚富“口袋”,而且要通过文学创作富“脑袋”。中国作协、宁夏作协也对西海固文学厚爱有加。《朔方》《六盘山》以及各县市区的文学内刊,为写作者们提供了发表的阵地。生态关乎兴衰,正是因为各级组织的大力扶持,为西海固涵养了优良的文学生态,文学才由一簇簇小草、灌木,渐成连片的绿洲和森林,成为新时代文学一道别开生面的景观。
密码之四:作家的自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西海固文学现象的形成,离不开当地作家的自觉和努力。调研中采访的每一位作家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过五旬的农民诗人曹兵以诗为伴、以梦为马,活出和写出了属于自己、属于黄土地,也属于众多粉丝的精彩;坐在轮椅上的农民妇女王对平,在杂货铺记账本的背面创作小说。她在日记中写道:“不是我坚强,而是我知道,除了坚强我别无选择。”白天在餐馆洗碗的农民妇女王秀玲,因为编辑部要求以电子版投稿,便到网吧里学习打字,写出了一篇篇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我们所见到的作家,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励志故事,每个人都是一篇精彩的小说。
西海固文学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我感触最深的是,文学生态的涵养至关重要,文学组织的服务至关重要,文学阵地的坚守至关重要,作家的自强不息至关重要。文学的生命力体现在广袤的大地上,只有厚植文学生态,新时代文学事业才能生生不息。
让文学与
更多的人有关
西海固作家以一己视角写下了群体奋斗。他们普遍学历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低调且沉默,但生活的酸甜苦辣滋养了精神。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写作,讴歌自己的劳动。马骏反复写到自己与命运的抗争以及父母的陪伴和内心的善与爱。诗人曹兵回到关口村之前在工地上打工,他的诗歌抒写了工地“铁皮屋”的苦闷。他们的写作也致敬默默付出的其他劳动者,比如马文菊写下了“雨中的交警”。他们也写下了对远方的无限向往。马慧娟早年在三姨家电视上看到江南水乡,“瞬间就被那种美丽的画面吸引了,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什么时候能去那里看看呢?”他们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和写作姿势。王对平大多数时间坐在轮椅和床头守着小商店,床头书刊、笔记本和稿纸堆得很高,一家人吃饭、孩子写作业和她的写作都在床尾的方桌完成。
文学写作需要一种氛围。“中国文学之乡”和“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西吉县。“中国诗歌之乡”落户固原市原州区。“文学照亮生活”文学讲座及各级作协、文联、出版社、文学报刊组织的作家班、笔会、改稿会、研讨会在西海固成为常态,作家之家、文学志愿服务、农家书屋的文学活动如火如荼。作家的茁壮成长让文学工作的主动作为被看见。西海固各地都办有大大小小的文学内刊,满足了起步阶段写作者的阅读和发表需求。这些作家作品又通过《六盘山》杂志被全国的读者和文学选刊所发现。受到文学召唤和滋养的他们,也会热心、耐心地帮助其他写作爱好者。
白天劳作、夜晚写作的西海固作家会为作品发表和出版而激动,但他们不会因此就脱离当下的生活。盲人诗人赵玲依然经营着一家按摩店,李成山还是一边放羊一边写作。马慧娟在种地、喂牛、打工的间隙,见缝插针地用手机记录生活。获得诗歌大奖的曹兵种了30亩玉米和洋芋。所不同的是,他们要求自己写得更好,还要指导向自己请教的写作爱好者。单小花组建了一个网络学习班,马骏就是其中的一员。科技与新媒体让更多的写作发生并被看见。过去要看报纸、电视、广播才能获得的文学信息,今天只要一个手机就能拥有。马慧娟在QQ空间开始写作,很多像魏金柱一样的残疾人在小红书上认识了作家马骏,走上了文学之路。在湖南清溪文学村,农民做了作家书屋管理员,售书、卖擂茶、讲故事、网络直播和写作,热腾腾的文学照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勃勃生机。
70年前,作家周立波回到家乡创作,滋养了清溪沃土,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文学村。西海固、东莞的文学现象以及清溪文学村建设所焕发的文明新气象,映照的正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向着人民文艺指引的方向发展。文学正在与每一个人相关。
来源: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