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李行亮和麦琳都没有看到对方真实付出

360影视 2024-12-12 17:26 3

摘要:可以看到,当李行亮真正的情感爆发出来的时候,麦林终于可以get到丈夫的痛点了。所以我觉得,他们两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对方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 | 暗涌 (心理学资深博主,心理科普作者)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麦琳式婚姻供养》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李行亮要想从一个“AI机器人”变成人,要走的第一步是学会愤怒

当麦琳发现自己的丈夫哭了,她不像前几期那么作、那么躁动,而是能够安静下来了。

可以看到,当李行亮真正的情感爆发出来的时候,麦林终于可以get到丈夫的痛点了。所以我觉得,他们两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对方的正确打开方式。

节目里面也有谈到,麦琳的父母就是吵吵闹闹的。但李行亮的家庭又是刻意去压抑情绪、不能表露情绪的。

所以对于麦琳来说,她的丈夫不回应她是更致命的,她宁愿对方和她有一样的情绪反应和情绪冲撞。而李行亮,用节目里的话说,像一个AI机器人,情绪很难直接表达出来。

最明显的,李行亮很少直接表达愤怒。然而,不直接表达愤怒、压抑愤怒,不代表身体和内心感受不到愤怒,所以李行亮表达愤怒的方式更多是被动攻击。比如,他要用在大众面前道歉、施压的方式,让麦琳原谅他,这样也是被动攻击的方式。

另一方面,他们夫妻之间的互动也加重了这种状况。

看起来,麦琳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另一半向她表达愤怒的。包括李行亮在内的其他嘉宾也都是不太敢直接去跟她表达不满的,因为她给人一种“如果你对我表示不满,那我就会随时崩溃掉”。

而只有李行亮敢于表达愤怒,他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看到节目里两人和解后,你会萌生出一种担忧:李行亮会不会自我反省过多了一点?就像节目嘉宾评论那样,他又自洽了。

如果他真的又自我说服,后续依然处于不断忍耐的状态,我认为他们不会有太大改善,还是会延续原来的相处模式。

从麦琳的角度讲,她需要在自我成长的部分照顾好自己,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别人。如果她的内心需要用更多的包容和爱去填满,她是没有余力关注别人的,最多只能从现实角度关注一下伴侣,却没有能力真正从精神层面去了解另一半。

就像她说的,她没有兴趣去了解李行亮喜欢什么。所以她需要向内发展,让自己充盈起来,才有能力去爱伴侣,真正走进伴侣的内心世界。

“追逃模式”中,女性往往是追的一方,而男性常常是逃的一方

在前两期的时候,有一个关于两人扔衣服吵架的片段,网友们说他俩是无限流吵架模式。

如果我们理性去分析,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麦琳从头到尾都围绕一个主题:感觉自己得到的关心不够。这个过程中,每当麦琳抛出一个点,李行亮就会切到另外一个点上,说我们能不能用非情绪化的方式来沟通。

他们是在平行过程中对话,麦琳不停追问李行亮能不能给自己更多的关心,李行亮没有就这个话题仔细讨论,而在于讨论为什么麦琳和自己沟通的时候总是情绪化。

我们从这样一个对话里就可以看到一个“追”,一个“逃”的状态。麦琳是追着要的,李行亮是急着跑的。他跑的方式就是我把话题转到其他的话题上面,不直接回应你的话题。

这个追逃模式会对他们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呢?

麦琳在追问半天没有得到回复后情绪失控,在讨论热度高的几期节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她似乎退回到了孩子的状态。许多人可能会对此感到愤怒,但我理解这可能是她在未得到回应后的一种退行反应。

在节目中,李行亮提到自己习惯于把问题放到桌子底下,承认自己存在回避的问题,并解释说,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很少吵架,即使吵架,最终也会莫名其妙地和好,他从未见过双方情绪沟通的过程。因此,他形成了一种忍耐的模式,就像他母亲一样,一直忍耐。

其实这种模式在许多关系中都存在,包括节目中扬子和黄圣依的模式,以及留几手和葛夕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女性往往是追的那一方,而男性常常是逃的那一方。

例如扬子会说,我都给了你一个期限,一月十八号我们就要正式回归家庭,你还要怎么样?实际上,他拿这样一个期限挡在中间,可以让他有逃避的缓冲状态;留几手对自己的问题也非常清晰,但他常常不直接和葛夕就问题进行讨论,他总在说,我理解以后就要尊重你,但其实他并没有去讨论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逃的模式。

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是有一定的男女差异。但你会发现,如果一方一直追,那么另一方自然会逃得更快,另一方逃得更快,追的一方又会非常抓狂,之后就陷入一种绝望无助的状态。

不管怎么做,对方都不会真正回应,于是就开始冷暴力。像麦琳在节目里,不管人李行亮怎么哄,她都不接受。

再然后,追的人也不追了,逃的人也逃得远远的,关系就会面临断裂的风险,最后是不是可能就奔着离婚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人能发生改变,那么这段关系是可以被挽救的。

“我爱你”也许是谎言,但是一个人的情绪不会撒谎

羞耻情绪和我们常说的喜怒哀惧的本能情绪不一样。它是和社会文化、道德相关的一种情绪。羞耻感的产生一定是和评判有关的。

如果一个行为是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或家庭环境所不允许、不鼓励,甚至是反对的,那我们做了这样的行为,就可能会产生羞耻感。

可以看到,李行亮的父母不是情绪表露的类型,这对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另外,我们传统文化也比较提倡“爱要深藏于心,用行动去表达”。所以我们很多人不习惯、不擅长把爱说出口、将不开心的事情说出口,认为这是不好的事。

当表达一些情绪时,我们担心会被别人认为是脆弱的。坚强是更值得被鼓励的,所以我们不去表达脆弱的情绪,这都是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但是,现在环境越来越包容,提倡大家去表达爱,表达不好的情绪,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使我们能够在这个话题上深入讨论。

中国人说的“中庸”,我很赞同。

不管是歇斯底里的情绪爆炸,还是选择压抑的情绪表达,对自己和伴侣的健康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用语言去描述情绪。

你在情绪爆发之后,能够冷静下来,把它转化成语言,这是很重要的。

麦琳是爆炸式情绪,李行亮又很难耐受这种爆炸式表达方式,他就去躲。而他又把自己的情绪放在桌子底下,不去处理。长时间下来,他们必然是孤独的,不仅是李行亮,麦琳也很孤独。长期下来就会出现亲密关系双方在彼此精神上的缺席。

我们的语言是会撒谎的。我说我好爱你,也许是谎言,但是情绪不会撒谎。

只有我们能够表露情绪,让对方感知到,才能通往伴侣的灵魂深处,建立精神上的交流。否则就会造成缺席,变成最孤独的两个人,每天同床共枕,但却根本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对方真实的喜怒哀乐。

亲密关系不是我给你10块,你再给我10块的生意

牺牲背后有很复杂的心理动机。

对于麦琳来说,她的自我牺牲的主要动机是想获得爱。

在她视角里,只有她付出了,才能够获得对方的爱。于是她在家庭里各种付出,渴望得到全部的爱,就是所谓的“自我牺牲”。

但是她陷入了某种两难困境:付出以后,李行亮确实回馈了很多爱,但她会把对方的爱归结于自己的付出,所以她永远没有办法得到“对方爱自己”的肯定。

当然,牺牲一定是包含爱意的。但是鉴于人性的复杂,这个爱意背后往往有更多的东西,比如私欲。可能我们会以自我牺牲作为一个挡箭牌,而不去面对自身的一些问题。

所以,你是否把自我牺牲当成了亲密关系当中的一个工具,去获得心理满足?

在节目里的争吵过程中,李行亮会用“情感绑架”这个词。“自我牺牲”就像免死金牌一样,不管两个人之间出了什么事情,都拿出来说。那这个关系还能怎么去调和呢?

牺牲会让爱意变质,变质掉后,就会变成情感绑架、控制的工具。

亲密关系不是一个生意,不是我给你10块,你再给我10块的过程。所以当他们在争论到底谁付出更多时,或认为自己付出更多时,真正困扰他们的点在于:我的付出你到底有没有看到?

李行亮和麦琳其实都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付出。

麦琳会觉得,我付出那么多,你为什么总要敷衍我?为什么总是息事宁人?而站在李行亮的角度,他会觉得,我为这个家赚钱,还要忍耐你这么多,难道不是付出吗?你也看不到。

付出和回报是否匹配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从外人的角度,会用一些世俗的观念去匹配,实际上,两个人的关系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对方可以给予自己哪些方面的满足。所以,付出和回报是否匹配,说白了就是:我是否满意,对方是否是满意。

只有我们能够把内心真实的需求比较高效、准确地传递给对方,对方也能够准确get到,在你不满的时候,能做一个很好调整,这段关系就还可以继续。

控制欲其实也是一种关系的表达

说到控制欲,我们每个人都会有。

其实控制欲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独揽财政大权,离婚的时候,你确实会占据一些优势。另外,它可以带给人一些心理层面的好处,当你去控制别人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我很厉害的感觉。但如果你去滥用这个权利,会带来很多弊端,甚至婚姻关系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对于一些人来说,控制欲其实就是关系的表达。

你会发现有一类人,他不光是对自己的另外一半控制欲很强,他跟很多人的关系里,呈现的是一个相同的状态。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只有上下权力关系,才是他与别人建立关系的主要方式。因为这可以让他体会到自己很有能力,同时,他会让对面那个人产生一种“我很差劲,我离不开他”的感觉。

长此以往,一个控制欲非常高的人,他的另外一半会变得越来越无能。比如扬子和黄圣依的关系里,扬子是控制欲比较强的一方,权力欲望也更强。可以看到,黄圣依在某些时候是自我怀疑的,她可能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会无意识地去先去问丈夫的意见,我这个可以做吗?我真的能做到吗?

外界的质疑声会让家庭主妇更容易自我怀疑

麦琳和李行亮的经济状况和普通人比,算比较优越的。

对于麦琳来说,她不太需要做家里的家务活,都有阿姨在做,这样的话,孩子又大了,也许作为家庭主妇,她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过剩,可能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到掺和李行亮的事业中。节目里也提到,对于李行亮的音乐相关的专业部分,她也会有更多的决定权。

这样就容易过度侵入丈夫和孩子的空间,而这种过度侵入又会反过来加剧她自我牺牲的委屈感。这个时候,她对于李行亮的情感需求就会更强烈,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主妇的核心任务是要去培养孩子、辅导作业,她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通道就非常单一。一旦孩子成长中遇到一些挫折困难,她可能就会遭到指责,“你就在家里干这点事,管个孩子都管不好”。

这种来自外界的声音和自我质疑都会让作为家庭主妇的女性自我怀疑更加严重。

关于麦琳是不是自恋型人格(NPD)

我不太赞成大家去做这样的病理性诊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咨询师,我们没有诊断的权利,这个是医生做的事;

第二,节目仅仅是抛出了一些片段式的东西,我们仅仅是基于片段去推断,给她贴上什么标签,尤其是一个病理性的标签,这样是不太理性的,并且是不太公平的;

第三,病理性的诊断本身也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它是从一个症状去划分类别。

比如我们常见的自恋型的人格障碍,会有过度的自我中心,过度的自我夸大,无法理解别人的情感等症状,你会发现和其他的类型的性格障碍,会有很多共病性。

比如,有一部分边缘型也会表现以自我为中心,在某一段时间,也不能去关注别人的情感。甚至我们正常人也常常在某一段时间出现同样的情况。

之所以要把它分类,仅仅是为了在医学上面去更好地去做出后续治疗,所以要快速地把它进行划分,更高效地去治疗。

麦琳核心的原因还是她的自尊水平比较低,她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不美的、不配的。

这是根植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件事,人往往有证实倾向,如果你内心深处,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对方做出来的任何事,你都会往自我证实的方向去引导。

比如李行亮夸麦琳相貌的时候,她会感知为是讽刺。她不觉得自己是美的,只会觉得:你竟然讽刺我像张曼玉?

当我们坚信自己不好时,无论对方发出怎么样友好的信号,我们都会把它做一个主观层面的加工和扭曲。

因此,像麦琳这样的人群,可以拓宽自我价值实现的通道,去跟更多的人去接触,去做更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当我们去接触不同的人时,我们跟他们发生交流时,他身上的闪光点,可能会被吸纳到自己身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接触新人的时候,会感觉到很新鲜、很刺激。

这就是去认识不同的人,并且跟他们建立关系的价值所在。我们可以让不同人身上的优点,成为我们自己的宝贵财富。这样,我们的自我会不断地稳固,有更多的配得感,自我充盈起来。

爱一个具体的人,意味着从理想化回到现实

流量对两人关系的打扰肯定是冲击式的。

可以想象麦琳当前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站在夫妻关系的角度来说,这既是一个风险,也是一个机遇。如果他们能够把自己内部处理好,在彼此陪伴之下共同面对这一场“情绪的盛宴“,他们是可以彼此治愈的,这对两人关系无疑是一种升华。

如果说他们不能在这个危机下携手,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许真的会分崩离析。

他们需要认清楚的是,节目里呈现的部分,不仅事关他们个人、事关他们婚姻,其实还事关整个嘉宾团队,就是这三对夫妻的选择上。

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扬子和留几手,他们更像我们传统的男性,他们可能能够互相理解,那李行亮就更容易被孤立。对于麦琳来说,她在节目里会有比较,画像也好、另外两个嘉宾颜值上的优势也好,也许都触动了她,从而导致后续的各自失控。

但其实我们不能忽视整个团体的作用,也许他们呈现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样子。也许换另外一个组合,给李行亮和麦琳重新配另外两对性格迥异的夫妻队伍,也许会发生不一样的故事。这也是他们自己需要客观去看待的。

随着大家对李行亮和麦琳婚姻的讨论,恐婚话题也被再次提起。从广义来讲,自媒体所传递出来的男女对立确实会有一些不良影响,会加剧恐婚情绪。

另外,很多人在没有进入婚姻之前,会有很多完美的、理想化的期待。这种期待在对比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所呈现的真实的、不完美性时,会产生反差感,这也会加剧年轻人的恐婚情绪。

具体到个人,恐婚的原因就更加多样化了。对于一些人来说,他可能还没做好建立家庭的准备,没有处理好自己过去人生当中的自身议题,心理层面和物质层面不具备进入家庭的条件等等,都可能会导致畏惧心理。

归根结底,我们最终都要尝试去爱具体的人。

实际上,当我们学会去爱一个具体的人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从一个理想化的状态回到了一个现实的状态,看到眼前这个人的好与坏,能够去感受对他的爱、对他的恨,而不是陷入一个理想化的一个想象中,或者坚定自己在偶像剧里看到的非常完美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看到生而为人的复杂性、多样性,还有对彼此的包容性。

来源:九派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