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吃!为什么喜欢余华?因为别人在节目里工作,而他却在生活

摘要: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为什么余华受到很多人喜欢。因为在这个节目中,别人都在工作,余华是在生活。工作中需要有人情世故,礼貌尊重,而生活中,关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有味道就是有味道,清淡就是清淡。

清晨,刘亮程做了一碗面,告诉大家,这碗面没有放盐。

一会儿之后,余华来了,西川说我们已经吃上了。

看到面条,余华嘴上说,我们都吃过泡面了,你们不早一点说(告诉我们)。身体却很诚实,小编看到他的喉结动了一下,应该是下意识咽下一口口水。

叶子给余华剩了一碗面,他坐下来吃了一口,这时,刘亮程说,这是清汤寡水洋芋面,余华很快接话,确实是清汤寡水。然后伸手去拿调味品。如此直率。

其他的几位作家,在余华来之前,是这么说的。

西川的评价是,“好,我已经吃出了土豆的味道。”叶子说,“好吃,很滑爽这个面。”苏童说,“不错不错。”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为什么余华受到很多人喜欢。因为在这个节目中,别人都在工作,余华是在生活。工作中需要有人情世故,礼貌尊重,而生活中,关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有味道就是有味道,清淡就是清淡。

到海滩边的时候,大家在聊文学,各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语言。余华老师又想起了吃的,他问苏童,你还有印象吗,1998年那次台湾行,最后一站是在高雄,我们一直没有吃过牛肉面,凌晨一点,我们看到一个地方灯火通明,我们就往那个地方走,那个牛肉面,是我们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牛肉面。

很难想象,如果这个节目没有余华,可能就非常枯燥了。毕竟在头条上,文学的受众很少,哪怕是比较知名的媒体报道关于作家的事情,不涉及花边的,几乎没有点击量,留言也很少。

举个例子,12月12日12时,本期《我在岛屿读书》上线之后,3个小时,视频的播放量将近350万,可是评论量只有70多。

估计这篇流水账也没有人会看,这也不妨碍小编对文学的喜爱,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小编仔细留意了很多细节,收集了余华在节目中的言行表现,切实体会到作家的思维和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与平常人不同。

例如,在集市上,余华说,我买菜是根据颜色来的,绿色是首选,然后是红色的,蘑菇是白色的,洋葱是紫色的,不同的形状再买一点。

小编考虑的首先是想吃什么菜,然后就买这道菜的食材、辅料等,例如想吃红烧武昌鱼,就看鱼是否在水槽里活蹦乱跳,作为配菜的青椒红椒洋葱等的色泽是否鲜亮,水分是否充足。没有从形状颜色的角度去买什么菜做什么菜。

余华说,自己今年二月底到了三亚,到了三亚以后,可以什么都不用干,不用读书、不用写作,可以无所事事。一种放松的感觉。在北京的生活也是放松的,但就是有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不是工作带给你的,而是生活环境给予的。人有时候需要换个环境。

小编深有体会,以前在武汉光谷的时候,开始不能辨别方向,朋友说,无所谓的,你跟着人流走就行。

哈哈,果然,后来慢慢熟悉了,又觉得这种挤地铁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自己的生命被生活裹挟着前行,甚至对时间产生了一种错乱感,每个月只要工资到账的那一刻是开心的,这种生活令人厌倦。

后来终于回到家乡,虽然也要开车上下班,却没有那种紧迫和拥挤的感觉,相对放松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在和有意义,虽然工资不高,内心却充实一些。

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就让大家多读文学作品。小编当时也读过不少,也仅限于把字认完了,没有能够消化吸收。现在觉得,没有足够的经历是看不懂书的,书中的句子写得再好,自己生活中没有相似的体会或观察,就无法产生共鸣,好的句子也是别人的,对自己产生不了积极作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

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喜欢读书,毕竟开卷就有益。

小编做自媒体也有几年了,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不温不火。所以很喜欢房琪书里的一句话:相信有一天,你会在一次次试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那里一定藏着只属于你自己的正确答案。

来源:肥稳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