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典册巨擘 书学先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6-06 09:19 5

摘要:刘国钧(1899—1980),字衡如,江苏南京人,九三学社社员中的杰出代表,以其非凡的学术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图书馆学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的一生都在图书馆学和哲学领域不断探索与追求,是中国图书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刘国钧

刘国钧(1899—1980),字衡如,江苏南京人,九三学社社员中的杰出代表,以其非凡的学术成就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图书馆学界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的一生都在图书馆学和哲学领域不断探索与追求,是中国图书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1920年,刘国钧自南京金陵大学毕业。求学期间,他深受“教育救国”理念熏陶,矢志以图书馆事业为舟楫,推动知识传播与文化普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毕业后,他留校从事图书馆工作,在专业领域展现出非凡禀赋,为其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图书馆被视为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重要载体。刘国钧怀揣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于1922年至1925年远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深造,系统学习了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与技术,回国后继续在金陵大学任教授和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并致力于将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目录学结合。他在《图书馆学季刊》中明确提出,图书馆学应“参酌欧美成规,稽考中国先民贡献”,形成符合国情的学科体系。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事业遭受重创,大量藏书损毁,机构内迁。刘国钧于1943年参与筹建国立西北图书馆(今甘肃省图书馆前身),在兰州的艰苦条件下推动文献保护与学术研究,成为战时西北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柱。他提出“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的办馆理念,强调图书馆在动荡时期的文化保存与社会服务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图书馆数量激增,但专业人才匮乏、分类编目混乱。刘国钧积极参与新图书馆运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体系,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发展。1951年,刘国钧调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历任图书馆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同时兼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顾问,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编译委员会顾问和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顾问等职),主导学科建设与教材编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其在《什么是图书馆学》(1957年)一文直面学科定位争议,强调“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需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回应了当时社会对图书馆学科学性的质疑。

在图书分类法领域,刘国钧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编著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年)从实践中来,融合了中西分类思想,独具特色,被北京图书馆等众多机构采用。其分类理论对后来的《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1957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75年)的编制和图书馆分类工作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的《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也是文献分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对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刘国钧的编目著作同样影响深远。他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图书馆学要旨》《图书馆目录》《中国书史简编》和《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等著作,不仅是他学术研究的结晶,更是他智慧与心血的凝聚。其中,《中文图书编目条例草案》(1929年)和《图书馆目录》(1957年)等作品,促进了中文图书编目规则的形成,对中国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产生了长达50多年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图书馆学要旨》一书,更是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学体系化的初步形成,刘国钧提出了“要素说”理论,认为图书馆学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为世界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图书馆学理论方面,刘国钧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1957年,他发表的《什么是图书馆学(供讨论用)》一文,进一步完善了以图书馆要素为特征的图书馆学体系。刘国钧提出了“六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即图书馆事业由图书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史、图书馆事业管理和图书馆事业教育6个要素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不仅深化了对图书馆事业规律和性质的认识,也为后来的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

刘国钧还是我国最早介绍、倡导和研究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的学术带头人。他密切关注国外图书馆工作自动化和现代化的进展,意识到图书馆事业即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为此,他抱病撰写综述性文章,介绍国外图书馆工作、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学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刘国钧的一生,是对图书馆事业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九三学社的宗旨和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他的学术贡献和人生经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至今仍被图书馆学界所铭记与敬仰。

(罗文强)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