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明天6月5日17时57分,芒种节气正式到来,全国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进入高潮。黄淮海平原上,收割机刚收完最后一垄小麦,农民们已经抄起豆种袋,夏大豆播种刻不容缓。
农谚一响,锄头下地,芒种时节豆种入土,收成全看这“两浅一密”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明天6月5日17时57分,芒种节气正式到来,全国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进入高潮。黄淮海平原上,收割机刚收完最后一垄小麦,农民们已经抄起豆种袋,夏大豆播种刻不容缓。
“夏至耩黄豆,一宿扛锄头”,夏至前后雨水频繁、温湿度双高,正是豆子“翻身发芽”的黄金期。但播种时机只是第一步——老农口中念叨的“2浅1密”,才是防空荚、保产量的核心秘诀!
一、浅播:破土出苗的头道关
“若要豆苗齐,点种在地皮”,这句老话道破了大豆播种的第一要诀:浅播。大豆籽粒大,顶着两片肥厚的子叶出土本就吃力。若播得太深,幼苗拱土时耗尽了力气,轻则出苗不齐,重则烂种在地下。
“豆子发芽像扛锄头,埋深了连‘肩膀’都露不出来!”田间老把式们反复叮嘱:播种深度超过3厘米就是冒险,尤其雨后地湿时,深播等于“活埋豆种”。
二、浅管:中耕松土的智慧
“浅”字诀不只用在播种,更贯穿田间管理。“豆锄三遍,荚生连串”,中耕贵在浅锄勤锄。豆根天生“娇气”,深锄伤根,不锄则土壤板结、杂草争肥。
头遍锄在出苗后,破土透气;二遍苗高10厘米,清草保墒;三遍初花期,松土促花。三次浅中耕,既护住大豆的浅层根系,又除尽杂草,让根瘤菌“喘口气”,固氮劲头更足。
三、密植:株距定产的关键
“不稀不稠,一拃出头”——老农伸手一拃(约16厘米),就是豆穴的理想间距。但现代种植更讲究科学配比:行距40厘米,株距10-12厘米,每亩保苗14000-16000株最合理。
密植不是蛮干。大粒品种可稀些(约12000株),否则枝叶交错、密不透风,结荚反而少。小粒种则可适当调高密度,“挤而不乱”才是高产姿态。
四、水肥巧控,防住“空荚杀手”
光有“2浅1密”还不够!大豆花期怕涝,结荚期怕旱——“大豆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大豆干荚湿花,有杆无瓜”。初花期土壤宜干爽防落花,结荚期则要灌足水,让豆荚“喝饱鼓粒”。
肥料也得看时候。初花期弱苗追尿素(每公顷45-75公斤),配合喷施磷酸二氢钾;壮苗则少施氮肥,防枝叶“疯长忘结果”。
五、虫病早防,轮作解“重茬劫”
“豆田年年调,豆子年年好!”重茬种豆等于“自找苦吃”:根腐病、线虫病、食心虫排队来袭。和玉米、薯类轮作,病虫少一半。播种前药剂拌种(咯菌腈防病,吡虫啉防虫),等于给豆苗穿上“护甲”。
蚜虫卷叶5%就得打药(赛丹乳油喷雾);食心虫上年蛀荚超5%的田块,赶紧插敌敌畏毒棍熏蒸——防虫贵在“快准狠”。
夏播大豆最晚别拖过6月25日,麦茬地雨后直接抢种。老话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错过这几日,秋后豆荚稀稀拉拉,一株能收半把就算运气。
种子入土时那“三厘米浅播”的谨慎,株距“一拃宽”的精准,中耕锄头下“三遍浅耘”的耐心——才是“芒种豆,夏至油”的底气。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