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宝子”:是建立亲近关系还是模糊了边界感?

摘要:当你开启线上社交,你可曾在手敲键盘打字时,因如何称呼对方而纠结犹豫?曾几何时,一句“小姐姐、小哥哥”风靡全网,“亲”更是凭热度被《咬文嚼字》评为2011年十大流行语;而如今,画风突变,“亲爱的”“宝子”成为“新宠”。《Z世代线上社交礼仪报告》显示,在18—34

当你开启线上社交,你可曾在手敲键盘打字时,因如何称呼对方而纠结犹豫?曾几何时,一句“小姐姐、小哥哥”风靡全网,“亲”更是凭热度被《咬文嚼字》评为2011年十大流行语;而如今,画风突变,“亲爱的”“宝子”成为“新宠”。《Z世代线上社交礼仪报告》显示,在18—34岁群体以及35岁及以上群体中,“帅哥”“美女”以及“小哥哥”“小姐姐”成为普遍反感度高达前三的称呼。

亲近的线上社交称谓究竟是建立了亲近关系,还是模糊了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年轻人使用的社交称谓,折射出年轻人何种情感需求?青年报·青春上海近期针对线上社交称谓开展了问卷调查。

◆ 支持方 ◆

亲切称谓有助于拉近距离

让线上社交环境更轻松自然

如今,一句“亲爱的”或者“宝子”,成为Z世代开启线上社交沟通时的常见开场白。在短视频平台,宝子们的话题播放量达上亿次,亲爱的相关话题播放量达2233亿次。

青年报·青春上海问卷显示,“老师”和“亲”是问卷对象最常使用的两个称呼,分别占比约37%和28.5%。在问卷对象被称呼的称谓中,“老师”和“宝子”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称谓,分别占比约30%和19%。“如果是和学校老师线上聊天,我们会称呼老师,如果是同龄人之间,亲近称谓更有助于拉近距离,我们会根据关系的亲近程度,用不同的线上社交称谓。”大学生小乐向记者举例道,“比如我在做小组作业,临近截止时间,需要询问组员进度或者寻求帮助的时候,用‘亲爱的’,‘亲亲’来询问有助于开展友好沟通,给线上社交的语言环境迅速升温。当我约朋友一起去图书馆或者食堂时,一句‘宝子’可以让我们拉近距离,这是朋友间彼此的默契。”

亲近称谓不仅在学生间流行,也在职场中的同级年轻人中流行。近日,记者在临近写字楼的商圈,采访了多位在B1层等待就餐的年轻职场人。采访中,多位年轻人表示,亲近称谓适合和同组组员、供应商以及跨部门协同的线上沟通社交场景,有利于协作。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两年的陆小姐告诉记者,“最初,因为我们需要跨部门协同,我也曾因为线上沟通称谓而纠结,后来看到大家在工作群里常常用‘亲亲’来称呼同级,我也跟着这么称呼。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亲近的称呼虽然只是代称,但是有助于提出工作需求,缓解线上社交的沟通卡顿。”

◆ 中立方 ◆

线上称谓应结合实际语境

亲爱的不仅是称谓更是情感表达

青年报·青春上海问卷显示,表示礼貌和尊敬,缓解线上聊天带来的生硬感以及更好地展开沟通成为线上沟通使用称谓的三大原因。“用hi的话,有时候会觉得有种发邮件,冷冰冰的感觉。”对于在国企上班的00后唐小姐而言,不同的线上社交称谓,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道无形划分。“我会根据不同的情境,使用特定的称呼。工作语境下的线上社交,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称呼对方老师。如果和朋友之间,我更倾向于用活泼一些的称呼,比如‘亲爱的’。如果说称呼老师是对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和礼貌,那么亲近的称呼更像是朋友,更有互动感。”Just So Soul研究院《Z世代线上社交礼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线上沟通中,当拿不准如何称呼,不直接称呼而以“哈喽,hi”代替,依然不是好的选择。

对于职场人来说,恰当的称谓就像是开启正式谈话和沟通前的缓冲带,表示自己友好的态度。谈及称谓,从事数据分析的小磊深有感触,他曾因为线上社交称谓和同事发生过不愉快。“不加称谓的线上沟通,的确会给人一种发号施令的感觉。有次,因为工作忙碌,太多加急的需求,顾不上这些社交细节,我直接向同事提出需求。当时我同事直接反问我,‘你是在命令我吗?’我此前从来没意识到,同样的一句话,站在不同角度和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感受。从那以后,我就会在开启聊天时,用英文名或者‘哈喽’先打声招呼。无论是哪种聊天工具,本质都是收发邮箱的往复过程,开头的称谓就像我们见面时打招呼。”

◆ 反对方 ◆

“亲爱的”使用泛化会“贬值”

模糊人和人的社交边界感

随着“亲爱的”“亲亲”等称呼在线上社交的广泛使用,也有年轻人认为这样的泛用,会导致亲近称谓的“贬值”。相较于发自肺腑的称呼,亲近称谓的泛用更像是以亲近之名提出合作或者需求,并导致人与人社交边界感的模糊。正如《报告》显示,冒犯和不熟成为人们反感一些称呼的主要原因。

在从事策划岗位的95后小枫看来,亲近称谓的过度使用,会让这些语言逐渐符号化。所谓的亲近称谓,应该是亲近关系的真诚表达,而不是一种沟通工具。“当合作伙伴提出了不合理的需求,哪怕再亲近的线上社交称谓,都不会缓解后续沟通的不愉快。现在除了‘宝子’和‘老师’,最近我还接触到了一个我无法理解的称呼——‘宝子老师’。比如说,一个方案PPT改了无数版,而且都是一些无意义的调整。这个时候,你无论喊我‘亲爱的’,还是其他亲切的称呼,我都会觉得你缺少专业性。有时候,我真是咬牙切齿地回复一句‘好的,亲爱的’。”

小枫的感受并非个案。青年报·青春上海问卷显示,60%的受访对象表示,曾因线上沟通的亲近称谓,感到自己的边界感被影响。在从事产品岗位的林先生看来,“对于过分亲近的称谓,我会觉得模糊了边界感,很不习惯。即便和朋友,我更习惯直接沟通,有事说事。像‘亲’这样的称呼,看似是为了寻求对方的认可,但实际并不能让对话双方站在同一立场。这样通过语言刻意营造的亲密感,本质是一种假象,就像泡沫,没有实际意义。”

◆ 专家 ◆

线上社交称谓展现Z时代的情感表达和情绪需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俞莉娜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Z世代线上社交称谓的变化,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变化,也展现出年轻人的个性。从规范化的称谓到如今多样化的称谓,既折射出年轻人注重情绪价值、追求精准情感表达的需求,也体现出年轻人因线上社交沟通,对亲密感的需求。亲近称谓有一定心理慰藉作用,在聊天中有助于营造良好关系。如今Z世代流行的线上社交称谓,受互联网流行语的影响。诸如“宝子”作为线上社交称谓,最初在直播平台风靡,尤其是服装、美妆、食品等品类的直播间。随后迅速出圈,拓展至线上社交称谓。

谈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线上沟通称谓,俞莉娜建议道,线上社交称谓一方面需要根据沟通聊天对象来选择,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的沟通社交场景来判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些称谓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接受度,要避免因双方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误解。建议年轻人根据社交关系亲疏、具体社交场景以及个人性格特点来选择。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