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TOS:国际结缔组织肿瘤学会年会现场直击,共探结缔组织肿瘤领域新进展

摘要:2024年结缔组织肿瘤学会(CTOS)于11月13日至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成功举办。这是一场结缔组织肿瘤领域的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专业医师、医疗专业人员和科学家,旨在分享他们在这一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鼓励临床研究和创新,推动学科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CTOS研究进展速递。

2024年结缔组织肿瘤学会(CTOS)于11月13日至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成功举办。这是一场结缔组织肿瘤领域的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专业医师、医疗专业人员和科学家,旨在分享他们在这一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鼓励临床研究和创新,推动学科发展。此次年会专家云集,精彩纷呈。议程形式也丰富多样,涵盖了骨肉瘤、软组织肉瘤、胃肠间质瘤(GIST)与腱鞘巨细胞瘤(TGCT)等相关疾病,引起学界热烈关注。医学界肿瘤频道特别邀请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研究中心牛晓辉教授

结合大会研究进展进行深入解读,与大家共同见证结缔组织肿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骨肉瘤

P73:新辅助化疗和手术间更长的时间间隔与骨肉瘤肿瘤坏死率降低相关

目的

研究表明,在骨肉瘤患者中,化疗和手术的延迟完成与无事件生存期(EFS)的降低相关。然而,术前新辅助化疗与手术间隔时间较长对肿瘤学结果的影响尚无结论。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新辅助化疗结束与手术切除之间的时间间隔与肿瘤坏死率、EFS以及术后感染率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研究检索了自1987年以来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骨肿瘤科的骨科肿瘤登记数据库,筛选出接受过新辅助化疗、在本机构进行手术切除并确诊为骨肉瘤且记录了肿瘤坏死率的患者。最终纳入190例患者,回顾性收集了患者、肿瘤、治疗和肿瘤学结局相关数据。分析术前新辅助化疗结束与手术切除之间的时间间隔与肿瘤坏死率、术后感染率以及五年EFS(定义为从手术切除到局部复发、转移复发、死亡或肿瘤学随访结束的时间)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术前新辅助化疗结束与手术切除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5天(标准差18天,范围1-171天)。新辅助化疗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9天(标准差41天,范围1-248天)。术前新辅助化疗结束与手术切除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3周与肿瘤坏死率显著降低相关(n = 82,均值58%,标准差34%,范围0%-100%),而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3周的肿瘤坏死率较高(n = 108,均值73%,标准差28%,范围0%-100%)(p = 0.001)(图1)。然而,时间间隔大于3周与五年EFS(p = 0.192)或术后感染发生率(p = 0.524)之间无显著关联。新辅助化疗的总持续时间与肿瘤坏死率(p = 0.093)、EFS(p = 0.356)或术后感染(p = 0.486)之间均无显著关联。

结论

在骨肉瘤患者中,术前新辅助化疗结束与手术切除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3周与较低的肿瘤坏死率相关,而时间间隔小于或等于3周的患者肿瘤坏死率更高。然而,时间间隔大于3周与五年EFS或术后感染率无关。新辅助化疗的总持续时间与肿瘤坏死率、EFS或术后感染均无显著关联。这些数据提示,新辅助化疗与手术之间较长的等待时间可能会影响疗效,表现为较低的肿瘤坏死率。

图1 末次化疗与手术间隔时长的肿瘤坏死率

专家点评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手术和化疗在内的多模式治疗已成为四肢非转移性高级别骨肉瘤患者治疗的金标准。与单独手术相比,高级别局限性骨肉瘤经新辅助化疗和手术综合性治疗后可将患者无瘤生存率从不足20%提高到60%以上[1]。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坏死率的规范化评估对于患者预后评估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且能够提高评估肿瘤坏死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项研究揭示了新辅助化疗与手术间较长时间间隔可能有助于提高肿瘤坏死率的发现,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然而,时间间隔与长期生存率及术后感染率之间无显著关联提示,仅关注肿瘤坏死率可能不足以全面评估疗效。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多中心数据和更全面的生物学机制研究,为骨肉瘤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骨外科

目的

在骨肉瘤中,肿瘤坏死率的降低表明对化疗的反应较差,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而骨肉瘤切除术后的切缘阳性则增加局部复发的可能性。迄今为止,尚无研究评估骨肉瘤中肿瘤坏死率与手术切缘状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骨肉瘤中肿瘤坏死率与手术切缘状态之间的关联。

方法

研究纳入了自1987年以来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骨肿瘤科的骨科肿瘤登记数据库中所有接受新辅助化疗、在接受原发性手术切除、最终病理诊断确认为骨肉瘤、并有组织学分析的肿瘤坏死率记录的患者。对于本研究中纳入的255例患者,回顾性地收集了患者、肿瘤、治疗和肿瘤学结果数据。

结果

所有患者的中位数和平均肿瘤坏死率分别为80%(IQR 40%-95%)和 67%(SD 31%,范围 0%-100%)。89%的患者 (228/255) 有阴性手术切缘,而11% (27/255) 的患者有阳性手术切缘。切缘阴性的患者肿瘤坏死率中位数为80%(IQR 45%-95%),而切缘阳性的患者肿瘤坏死率中位数为60%(IQR 35%-85%)。切缘阴性的患者肿瘤坏死率平均为68%(SD 31%,范围 0%-100%),而切缘阳性的患者肿瘤坏死率平均为58%(SD 29%,范围 5%-99%)(P = 0.024)。肿瘤坏死率降低与 EFS 降低相关(r = 0.125,P = 0.047),而最终切缘状态为阳性与 EFS 降低相关(P = 0.018)。在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中,33% (9/27) 的患者在最终病理学中发现肿瘤淋巴管侵犯,70% (19/27) 的患者肿瘤伴有神经血管束侵犯,19% (5/27) 的患者同时存在肿瘤淋巴管侵犯和神经血管束侵犯。值得注意的是,15% (4/27) 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出现病理性骨折。

结论

切缘状态通常被用作肉瘤切除术中手术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虽然手术操作很重要,但目前普遍认为肿瘤生物学和行为固有因素也会影响切缘状态。这些数据表明,肿瘤坏死率降低20% 与最终切缘状态呈阳性有关,而肿瘤坏死率降低和切缘状态呈阳性均与 EFS 降低有关。虽然这些发现只是相互关联而非因果关系,但假设肿瘤坏死率降低可能导致切除切缘处有更多存活的癌细胞,这代表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效果固有的另一个因素,可能与阳性切缘状态有关,与外科医生手术操作无关。

专家点评

手术(保肢手术或截肢手术)仍是骨肉瘤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正常组织覆盖的肿瘤,避免手术切缘阳性。手术切缘阳性,局部复发风险会增高,即使术后放疗,患者远期生存仍会被影响。这一研究表明,骨肉瘤中肿瘤坏死率降低与手术切缘阳性有一定关联,且两者均与EFS降低相关。未来,通过规范化评估和提升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坏死率,改进化疗方案、优化手术策略及深入探索分子机制,骨肉瘤的治疗效果有望进一步提高,从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硬纤维瘤

Paper 103:Nirogacestat治疗成人硬纤维瘤:Ⅲ期DeFi研究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Nirogacestat是一种口服γ分泌酶抑制剂,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目前*唯一一种用于治疗需要全身治疗的进展性硬纤维瘤成人患者的药物。DeFi是一项全球、随机、多中心、关键性Ⅲ期试验,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期和开放标签扩展期,评估了Nirogacestat的疗效和安全性。截至主要分析数据截止日期(2022年4月7日),接受Nirogacestat治疗患者的中位(范围)暴露时间为20.6(0.3-33.6)个月。本次研究目的是评估Nirogacestat连续治疗1、2、3和4年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评估DeFi试验中最初随机接受Nirogacestat连续治疗患者[意向治疗(ITT)人群,N=70]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8月13日)。根据治疗第1至第4年进行评估。疗效数据由基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v1.1的肿瘤反应进行独立中心盲法审查。患者报告结局(PROs)每3个月进行一次评估并取平均值。安全性通过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评估,定义为自Nirogacestat治疗开始至最后一次给药后30天内发生或加重的不良事件。

结果

Nirogacestat治疗的中位(范围)暴露时间为33.6(0.3-60.0)个月。分别有46例(66%)、40例(57%)、33例(47%)和15例(21%)患者接受了至少1年、2年、3年和4年的连续治疗。最佳总体缓解率(BOR)从治疗1年内的34.3%增加至治疗4年内的45.7%。第3年和第4年分别报告了3例新增部分缓解(PR)和3例新增完全缓解(CR)。在第4年,共报告了24例(34.3%)PR和8例(11.4%)CR(图2)。目标肿瘤体积的最佳中位减少百分比从第1年的32.3%(n=46)增加至完成至少4年治疗的−75.8%(n=15)(表2)。在使用Nirogacestat治疗45个月内,患者的疼痛、DT特异性症状严重程度和DT特异性身体功能的PROs均早期改善且持续维持。整个治疗期间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为腹泻、恶心、疲劳、低磷血症和头痛;多数事件为≤2级,且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第一年内首次出现。总体上,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治疗的第2年、第3年和第4年均呈下降趋势。

图2 第1、2、3、4年的BOR

结论

本分析展示了持续使用Nirogacestat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其中位治疗时间从主要分析时的20.6个月延长至33.6个月。长期使用Nirogacestat与肿瘤体积的进一步缩小、持久的客观缓解及PROs的早期改善和持续获益相关。本次分析中Nirogacestat长期治疗的安全性特征与主要分析结果一致。

专家点评

硬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和局部复发的倾向,但不会转移。该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如腹外(头颈部、胸部、四肢)、腹壁或腹内。目前的治疗选择包括手术、放疗以及全身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化疗、靶向治疗)等。硬纤维瘤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全身治疗地位有所提高,被认为是有效的替代方法。基于DeFi研究数据,Nirogacestat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进展性硬纤维瘤患者,成为首个获批治疗硬纤维瘤的靶向药。这一研究显示了Nirogacestat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为以Notch信号通路为靶点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其在缓解率、肿瘤体积控制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上的多维获益,标志着硬纤维瘤治疗进入了全新的靶向治疗时代。同时,这一研究为未来软组织肿瘤的治疗策略探索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胃肠道间质瘤

Paper 11:阿维鲁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用于标准治疗失败后不可切除/转移性GIST患者的Ⅱ期单臂研究(AXAGIST)

目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晚期或转移性GIST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相当比例的患者中可实现长期生存。然而,尽管获益显著,但患者最终都会因肿瘤异质性而对TKI产生耐药,这一问题难以克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VEGF抑制剂与PD-L1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能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增强治疗疗效。

方法

AXAGIST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单臂Ⅱ期研究,在欧洲两个中心(意大利、波兰)开展,旨在评估阿昔替尼联合阿维鲁单抗治疗标准治疗失败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入组患者需接受过至少两种(但不超过三种)既往治疗,包括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患者接受阿维鲁单抗(10 mg/kg,q2w,iv)联合阿昔替尼(5 mg,bid,po)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无法接受的毒性、退组、妊娠(以最早发生者为准)或长达24个月疾病无进展的患者。主要终点是基于RECIST 1.1标准的3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次要终点包括PFS、总生存期(OS)、ORR及安全性。

结果

共有58例患者入组,其中56例患者可用于疗效和安全性评估。中位年龄为60岁(18-80岁),21例(37.5%)为女性,30例(53.6%)患者接受过三线TKIs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7.4个月(95% CI:25.4-未达到)。47例(81%)患者存在KIT突变,2例(3.4%)患者存在PDGFRA突变,9例(15.5%)患者为野生型GIST。最佳疗效为PR的患者5例(8.9%)、疾病稳定(SD)的患者34例(60.7%)、疾病进展(PD)的患者为17例(30.4%)。在PR患者中,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8.5个月(95% CI:18.3-未达到)。3个月PFS率为57.1%。中位PFS为4.6个月(95% CI:2.9-6.4),中位OS为14.2个月(95% CI:9.2-26.3)。12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为22.8%(95% CI:14-37.1)和59.3%(95% CI:47.5-74)。不同分子亚型的PFS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野生型GIST患者的中位PFS最长(6.4个月),其次为KIT外显子11突变患者(4.6个月),而KIT外显子9突变患者的中位PFS最短(1.4个月)。在既往伊马替尼治疗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等因素中,仅LDH水平与PFS具有显著统计学相关性。94.6%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30.4%的患者发生3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均可控。

结论

这项针对GIST患者的最大规模前瞻性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该组合疗法在标准治疗失败后的部分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尤其是PR患者表现出较为持久的获益。目前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

专家点评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由于基因突变类型多样,GIST的临床病程特点和预后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对于局限性、可切除GIST,手术是唯一可能达到治愈目的的治疗方式,但术后40%~50%可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2]。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给晚期不可切除GIST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但多数患者仍会出现疾病进展或者转移的临床结局。对于晚期或转移性GIST,系统性药物治疗仍是目前研究探索热点。AXAGIST研究首次在TKI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中系统评估了阿维鲁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的疗效与安全性,填补了这一领域的部分空白。尽管目前疗效有限,但研究显示出明确的疾病控制作用和持久获益潜力,特别是在野生型GIST和低LDH患者中。未来研究应着力优化治疗方案,深入探索生物标志物,并推进联合疗法在GIST中的进一步应用,助力解决后线治疗的未满足需求。

腱鞘巨细胞瘤

Paper107:根据手术史对于Ⅲ期ENLIVEN研究进行分析

目的

TGCT是一种罕见的非恶性肿瘤,发生于滑膜、滑囊或腱鞘中,中位发病年龄为40岁。吡昔替尼(Pexidartinib)在关键Ⅲ期ENLIVEN研究中表现出的显著且持久的肿瘤应答,于2019年获得FDA批准上市,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治疗伴有重度病变或功能受限且无法通过手术改善的症状性TGCT成年患者的药物。吡昔替尼在晚期TGCT中使用的时机及其对手术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本次次要分析旨在根据患者手术史评估ENLIVEN研究中吡昔替尼的疗效,并探讨治疗后手术作为一种潜在治疗策略的可能性。

方法

研究入组了患有症状性TGCT且不建议手术的成年患者。研究第1部分以1:1随机、双盲方式将患者分配至吡昔替尼组或安慰剂组。吡昔替尼组患者在前2周接受每天1000 mg(早400 mg,晚600 mg)的方案治疗,随后22周每日800 mg(分早晚两次)维持治疗。在第1部分结束后,所有患者可在第2部分接受开放标签的吡昔替尼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毒性。主要终点为基于RECIST v1.1标准的ORR。本分析根据患者的手术史评估肿瘤缓解结果,并分析治疗后TGCT手术率及其结果。

结果

共有61例患者随机分配至吡昔替尼组,59例分配至安慰剂组。其中,吡昔替尼组32例(52.5%)和安慰剂组31例(52.5%)患者有TGCT手术史。最常见的手术类型为滑膜切除术(吡昔替尼组14例,45.2%;安慰剂组11例,35.5%)。在第25周时,吡昔替尼组患者的肿瘤缓解率为:有手术史患者为34.4%,无手术史患者为41.4%;在开放标签阶段,该缓解率分别升至56.3%和65.5%(图3)。安慰剂组中无患者达到客观缓解(0%)。吡昔替尼组中有3例患者在治疗后接受了手术(1例有手术史,2例无手术史)。这3例患者在吡昔替尼治疗期间的最佳反应分别为CR(1例)和SD(2例)。根据外科医生的评估,治疗后手术得以实施的原因是“降低了发病率”和“提高了完全切除的可能性”。其中2例患者实现了R1和R0切除。安慰剂组无患者在治疗后接受手术。

结论

吡昔替尼在TGCT中表现出显著的肿瘤应答,对于未接受过手术的患者其疗效相当或更好。在使用吡昔替尼治疗后,实现具有治愈意义的完全切除成为可能。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吡昔替尼与手术切除联合治疗的潜在作用。

图3 吡昔替尼对比安慰剂组的肿瘤缓解率

P37:吡昔替尼治疗、停药以及再治疗期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

目的

自关键Ⅲ期ENLIVEN研究成功后,间歇性用药的可行性和疗效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这一Ⅳ期全球性、开放标签、非随机研究旨在探索吡昔替尼治疗、停药及再次用药对既往接受吡昔替尼治疗TGCT患者的影响。由于TGCT发病年龄较早且会对HRQoL造成影响,本次分析重点评估吡昔替尼治疗、停药及再次用药期间HRQoL随时间的变化。

方法

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台湾参与吡昔替尼研究的TGCT患者在其先前研究的治疗结束(EOT)访视后加入本研究。患者可选择继续使用吡昔替尼(治疗持续队列,TCC),维持原剂量;或停用吡昔替尼,并根据研究者和患者的决定重新启动治疗(停药/再治疗队列,TF/RTC),治疗将以先前EOT访视时的剂量水平用药。TCC患者每3个月评估一次;TF/RTC患者在停药后的1个月和3个月进行初次评估,此后每3个月评估一次。本次分析报告了患者报告结局[PROMIS身体功能(PF),EQ-5D-5L视觉模拟量表(VAS)]相较基线变化的次要终点数据。

结果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共32例患者入组(TCC组21人,TF/RTC组11人)。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5岁(范围:21-81岁),从诊断到知情同意的中位时间为7.8年(4.6-32.6年),既往吡昔替尼治疗的中位时间为55.7个月(26.7-91.0个月)。在TCC组,24个月平均配对变化(APC)为PROMIS PF的-2.78(95%CI:-6.20至0.65),EQ-5D-5L VAS的-2.4(-9.6至4.8)。在停药期间,24个月APC为PROMIS PF的-1.93(-6.37至2.51),EQ-5D-5L VAS的3.4(-3.6至10.4)。在停药期的11例患者中,有3例因症状性进展(n=1)、肿瘤进展(n=1)或两者均有(n=1)而选择重新启动治疗。重新启动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在PROMIS PF和EQ-5D-5L VAS评分中均实现了临床显著改善(≥10分)。

结论

尽管既往文献报道TGCT患者的HRQoL随时间下降,但在本研究中接受吡昔替尼治疗的患者,其HRQoL在约2年的随访期间总体维持稳定。未来可进一步开展针对长期连续或间歇性吡昔替尼治疗对患者HRQoL影响的研究。

专家点评

TGCT是一种罕见的滑膜来源非恶性肿瘤,其高复发率和功能受限特性对患者HRQoL影响显著。吡昔替尼作为FDA批准的首个CSF-1R抑制剂,为无法通过手术改善的重度TGCT患者提供了创新疗法。作为首个获批治疗TGCT的CSF-1R抑制剂,吡昔替尼在肿瘤负荷控制、生活质量改善及手术条件优化方面显示出多重益处。Paper 107的结果显示吡昔替尼治疗后手术成功率提高,提示未来可进一步研究术前辅助治疗或术后维持治疗的疗效。此外,与其他靶向药物或免疫疗法的联合可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P37提供了间歇性用药模式的初步数据,为未来在控制疗效和毒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提供了方向。上述两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在慢性管理和个体化治疗中的潜力,特别是在重度TGCT和无法手术的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围绕间歇治疗、联合策略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展开,推动TGCT从单一手术主导模式向多学科、全方位管理模式转变,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CTOS年会为全球结缔组织肿瘤研究和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促进了知识共享和合作。通过此次会议,参会者对结缔组织肿瘤的诊断、治疗和患者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骨肉瘤领域,新辅助化疗后骨肉瘤切除标本组织学评估肿瘤坏死率是骨肉瘤重要预后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新辅助化疗和手术间隔时长对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GIST领域,靶免联合治疗有待更多探索,为临床用药提供进一步更多循证医学证据。在TGCT领域,

吡昔替尼

可显著改善TGCT患者临床结局,有望为全球TGCT患者提供新型口服小分子治疗选择。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吡昔替尼胶囊已拟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伴有重度病变或功能受限且无法通过手术改善的症状性TGCT患者,期待其尽快在国内获批上市,为我国患者带来用药治疗选择。

未来在结缔组织肿瘤领域,希望大力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以取得治疗新突破,为这类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截至文章发布日期

专家简介

牛晓辉 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骨肿瘤及转移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 肿瘤多学科肿瘤诊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 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 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 骨科分会 骨肿瘤专业组 组长

北京医学会 骨科分会 骨肿瘤学组 组长

国际保肢协会(ISOLS)中国区唯一Board Member

亚太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APMSTS)常务理事

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EAMOG)前主席、常务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

担任34家SCI期刊审稿专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2篇,其中SCI文章44篇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Strauss S J,Frezza A M,Abecassis N,et al. Bone sarcomas: ESMO-EURACAN-GENTURIS-ERN PaedC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2021,32(12):1520-1536.

[2]沈琳,曹晖,秦叔逵,等.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 版)[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8,4(1):31-43.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