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主角还在忧愁如何将荔枝鲜果运送至长安时,重庆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的荔枝林里,一颗颗果实正在压弯枝头。不过,与唐朝时承载着百姓血泪的那颗荔枝不同,如今这片土地上的荔枝正在成为老百姓增收账本上的甜蜜数字。
当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主角还在忧愁如何将荔枝鲜果运送至长安时,重庆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的荔枝林里,一颗颗果实正在压弯枝头。不过,与唐朝时承载着百姓血泪的那颗荔枝不同,如今这片土地上的荔枝正在成为老百姓增收账本上的甜蜜数字。
近期,随着《长安的荔枝》热播,正值上市期的荔枝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焦点,而学界普遍认同送入长安的荔枝来自巴蜀(涪州),即如今的重庆涪陵等区域。事实上,涪陵与荔枝的缘分远不止于此。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为博杨贵妃欢心,唐玄宗曾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又称“妃子园”。尽管安史之乱爆发后,“涪人惩荔枝之害,芟荑不遗中”,荔枝树也被挖了个干净,但千年时光里,荔枝还是在涪陵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城区有荔枝街道、荔枝园社区,地名沿用多年;荔枝园原址上建起文化公园,让历史记忆成为现代景观;5个乡镇、35个村规模化种植万亩荔枝树,惠及1.8万农户……深挖荔枝文化,发展荔枝产业,涪陵正围绕那一颗小小的荔枝大做文章,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荔圃春风”文化园。受访者供图
荔枝园原址建起文化公园
荔枝园在哪里?
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夔州路·涪州》中记载,“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也写道:“自眉嘉至此,皆产荔枝。唐以涪州任贡,杨太真所嗜,去州数里有妃子园。”
“荔枝园的位置,根据历朝历代的记载很清晰,现在的荔枝园社区,就是因此得名。”涪陵区文化旅游委申遗办主任代川介绍,为活化文化根脉,2023年,涪陵在原荔枝园附近建成“荔圃春风”文化园,一座牌坊和“种荔枝、采荔枝、运荔枝、品荔枝”四组雕塑,再现唐代涪州的历史盛景。2024年,又在文化园旁边建成“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收藏荔枝道古籍、文物、地图等珍贵史料150余件,配套开发全景沙盘、数字展屏等科技展陈设施,年接待读者超100万人次。“我们还在园内种植了一些荔枝树,历史记忆变现代景观,让市民游客可感可触。”代川透露,今年还将推进荔枝道体验步道和主题游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涪陵还充分利用影视IP力量展现荔枝文化魅力。2024年5月,原创微短剧《涪陵的荔枝》上线播出,通过爱情故事引出“荔枝古道”历史内核,实景展现涪陵历史人文、城市发展与自然风光,获得了很大的关注。
万亩荔枝树增收致富
荔枝园里已经不复当年的果实累累,但那颗荔枝果却在涪陵多个乡镇种植。据了解,在深挖荔枝文化的同时,涪陵因地制宜发展荔枝产业,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涪陵5个乡镇、35个村规模化种植万亩荔枝树,年产值突破9000万元,那份属于荔枝的甜蜜也甜在了百姓心头。
睦和村的村民就是荔枝种植的受益者。早在1999年,睦和村就已经开始规模化种植荔枝,是涪陵区较早种植荔枝的村镇。据睦和村党支部书记秦翠蓉介绍,全村目前种有荔枝400余亩,年产荔枝8-10万斤,每到采摘季,入园采摘的市民游客无数。
“我们村种植的是中晚熟品种,大约是7月20日开采,采摘期为一个月。”秦翠蓉表示,大家对于荔枝鲜果更青睐,以树下采摘为卖点的睦和村荔枝,尽管价格均在15-30元之间,普遍高于市场零售价,但根本不愁销路,尤其是近两年大众对于涪陵荔枝背后的历史文化了解更多之后,村里的荔枝更是供不应求,每年为种植户带来上万元增收。
为进一步提升涪陵荔枝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涪陵依托长江师范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力量,成立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统收集保存重庆地区荔枝种质资源182份,筛选出4份特色种质资源,引进培育妃子笑、仙进奉等25个优质品种,创制荔枝杂交后代300多个,筛选出荔枝新优系2个,构建起涵盖传统品种保护与现代品种创新的多维种质库。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涪陵荔枝,正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以荔枝文化为切入点,融入旅游、采摘,昔日的“妃子笑”正化作“百姓甜”。
原稿点击:唐朝时的荔枝园今何在?涪陵这样深挖荔枝文化-重庆日报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