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傅,求求您,快...快打电话!我老公掉下去了!” 老牛背的悬崖边,一个浑身发抖的女人死死抓住陌生游客的胳膊,眼泪混着冷汗往下淌。不到五分钟前,她就站在几米开外,眼睁睁看着丈夫杨某——那个前一秒还坐在一米高护栏上歇脚的人——身体猛地后仰,像块石头直直坠入深不
51岁男子坐景区栏杆坠崖身亡:男子信息曝光,当地文旅回应来了!
“师傅,求求您,快...快打电话!我老公掉下去了!” 老牛背的悬崖边,一个浑身发抖的女人死死抓住陌生游客的胳膊,眼泪混着冷汗往下淌。不到五分钟前,她就站在几米开外,眼睁睁看着丈夫杨某——那个前一秒还坐在一米高护栏上歇脚的人——身体猛地后仰,像块石头直直坠入深不见底的崖下!陡峭的崖壁吞没了他,连个影子都没留下。那一瞬间的寂静,比任何尖叫都刺耳。活生生的一个人,怎么转眼就没了?
“老牛背”这名字听着接地气,走上去才知什么叫“鬼门关”。五十米长,海拔六七百米听着不高?可那几乎垂直的角度,光秃秃的天然石头被千万双脚磨得锃亮,最窄的地方,脚底板横着放都悬!两边护栏?也就一米出头,心理安慰大于实际作用——真要失足,这高度哪里拦得住?景区竖满“严禁攀爬”的牌子,可总有人当耳旁风。
偏偏51岁的杨某,一个土生土长的凤城本地人,犯了最不该犯的忌讳。那天下午,阳光刺眼,爬山累得够呛。走到老牛背中段,他大概觉得那光溜溜的石头护栏是个“现成板凳”,一屁股就坐了上去。妻子离他不到五米,眼睁睁看着丈夫身体突然失控后仰,连惊呼都卡在喉咙里,只听“扑通”一声闷响——人没了!悬崖像个沉默的巨口,瞬间吞噬了一切痕迹。妻子瞬间崩溃,靠着巨石瘫软下去,只剩下绝望的哭求和颤抖的手指指向丈夫消失的深渊。
女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像刀子,瞬间划破了老牛背的紧张空气。“有人掉下去了!” 这消息在狭窄陡峭的山路上炸开,游客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有人立刻掏出手机,手指哆嗦着按景区救援电话,信号微弱得让人抓狂。时间一分一秒都是煎熬,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景区救援队的反应堪称神速。几分钟后,带着绳索和担架的专业队员气喘吁吁赶到现场。领头的老张经验丰富,只看了一眼那深不见底的崖壁和家属绝望的眼神,二话不说,系上安全绳就往下探。陡峭的岩壁几乎没有落脚点,碎石在脚下簌簌滚落。搜救队员一寸一寸向下挪动,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每一处石缝、每一丛灌木。汗水浸透了衣服,手臂被岩石划出道道血痕。几小时后,终于在一块突出的山地上发现了杨某——人还有微弱气息!这发现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但更艰巨的任务才刚开始:如何把这个重伤员从这绝壁上平安运下去?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极限挑战。陡峭的地形让担架几乎无法平稳移动,全靠救援队员用绳索固定、肩扛手抬。汗水模糊了视线,体力消耗逼近极限,但没人敢松一口气。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次传递都心惊胆战。下午的阳光渐渐西斜,当杨某终于被抬上等候在山下的救护车时,精疲力竭的救援队员一屁股坐在地上,累得说不出话。然而,医院的最终消息,却像一盆冰水浇灭了所有人的心火:抢救无效,人没了。
噩耗传来,锥心之痛的家属报了警。一个尖锐的问题立刻被推到风口浪尖:那夺命的护栏,是不是太矮了?面对记者追问,丹东文旅局工作人员的话听着有点“打太极”:“护栏高度没有具体国标……我们会把问题上报业务科,后续再反馈。” 这话像颗软钉子,把责任轻轻拨开,却把巨大的疑问留给了公众:护栏到底多高才安全?难道没有标准,就意味着景区可以心安理得?
网络舆论瞬间炸锅,观点激烈碰撞。一部分网友情绪激动:“护栏矮是事实!景区难辞其咎!这种高危地段,护栏就该做得又高又结实!” 他们质疑景区管理存在疏漏,安全防护没做到位。可另一波声音更响亮、更犀利:“护栏是让你扶的,不是让你坐上去玩命的!明知道老牛背多险,还作死坐栏杆,怪谁?” 他们认为,杨某自己漠视规则、冒险行为才是祸根,景区护栏再高也防不住“主动作死”。护栏高度,成了这起悲剧中最具争议的焦点。
家属的悲痛和公众的质疑声中,凤凰山景区在8月4日拿出了关键证据——监控录像。画面清晰显示,杨某出事前,确确实实是主动坐到了那仅一米高的护栏顶上。他背对着深渊,身体重心不稳,一个后仰……悲剧瞬间发生。景区工作人员语气沉重又无奈:“我们安装摄像头,就是为了在类似争议发生时能厘清责任。这次,录像还原了真相。”
这铁一般的证据,像一记重锤砸在“护栏过低导致坠亡”的猜测上。护栏设计初衷是防护行走中的意外,绝不是供人坐着休息的“石凳”。网友们看完细节,态度更鲜明了:“护栏是摆设吗?是让你倚靠防失足的!自己非要当椅子坐,坐的还是悬崖边的‘椅子’,这不是玩命是什么?” “景区再冤也有个限度,总不能给整座山都罩上铁笼子吧?” 真相残酷地指向一个事实:对基本安全规则的漠视,才是这场悲剧最直接的推手。
凤凰山不是第一次用险峻警告世人。“老牛背”的凶名在外,景区入口、沿途、危险点,警示牌几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广播循环播放着安全须知,工作人员拿着喇叭不断提醒游客不要靠近边缘、不要攀爬护栏……安全提示可谓铺天盖地。杨某作为本地人,对这些警告不可能陌生。然而,这些声音似乎都被当成了耳旁风。那一瞬间的“坐一下没事”的侥幸心理,最终换来的是无法挽回的结局。
网友的评论直白到近乎冷酷:“自己作死,别拉景区垫背!”“护栏矮?不坐上去能掉下去?成年人得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这要都能赔,以后是不是想不开了都去景区栏杆上坐一坐讹钱?” 话糙理不糙。景区有责任提供合理的安全保障,但游客作为成年人,对自己生命负责才是第一位的。面对险境,对规则的敬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是比任何护栏都更重要的“生命线”。杨某的悲剧,是用生命代价刻下的警示碑:别让一时的大意或任性,掐灭了自己的人生光亮。
护栏高度之争或许难有定论,但杨某坐在悬崖护栏上的那一秒选择,却永远无法重来。景区警示牌再多,也挡不住心存侥幸的脚步;安全绳再结实,也捆不住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当“打卡照”的诱惑压倒了本能的安全意识,险峻风光瞬间就能化作噬人深渊。你下次站在危险边缘掏出手机时,有没有想过:这瞬间的风景,值不值得押上你仅有一次的生命?
来源:爱旅游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