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带火瘦身经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5 08:00 1

摘要:市中心的便利店,减脂轻食备受喜爱;写字楼健身房,深夜仍然灯火通明;三甲医院减重门诊,咨询问诊者络绎不绝……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超重不只是审美问题,更是关乎健康的公共卫生课题。

暑假期间,一群学生在郑东新区篮球公园打比赛。

一小朋友在河南省体育中心游泳馆游泳。

在郑州某医院,医生正为求诊者制定个性化体重管理方案。

郑州市某老年公寓的健康顾问在为老人检测身体指标。

“养生甜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受访者供图

郑州某学校组织学生在如意湖广场表演健身操。本版图片除受访者供图外均为本报记者 邓放 摄

□本报记者 曾鸣 李晓敏 李鹏

市中心的便利店,减脂轻食备受喜爱;写字楼健身房,深夜仍然灯火通明;三甲医院减重门诊,咨询问诊者络绎不绝……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超重不只是审美问题,更是关乎健康的公共卫生课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颇为出圈的热词之一。一句“国家喊你减重”,拉开全民甩脂的序幕,“瘦身经济”开始迅速升温。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我省健康产业消费升级,社会生活方式发生积极转变。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省健身休闲活动加速增长。1—5月,全省规上服务业中健身休闲活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49.6%,比一季度加快20.5个百分点。

体重管理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又带来哪些新的消费习惯?在8月8日“全民健康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此展开了走访调查。

管住嘴迈开腿

轻食健身成潮流

8月2日,在郑东万象城仲景生活烘焙店里,不少顾客正在挑选心仪的糕点,还不到下午5点,许多货架上的产品已售空。

仔细翻看产品标签,每一款都至少包含了一种中药材:山药南瓜奶豆、陈皮蜂蜜蛋糕、鸡内金焦馍、百合杏仁饼干等。茶饮类产品也很“养生”:柠檬茶里放有藿香、紫苏,酸梅梨汤搭配山楂、薄荷、甘草,宣传页上写着“本草茶咖”。

常常光临仲景生活的刘晶晶是一名“95后”,快节奏的生活让她开始关注食养。“有好身体才能更好工作和生活。坚持低糖健康饮食习惯,做好体重管理,这种理念我非常认同。”刘晶晶说。

喜茶果蔬茶饮品“纤体瓶”卖爆,奈雪的茶推出“霸气羽衣甘蓝奇异果”,肯德基轻食品牌“KPRO”主打“低脂健康”……众多知名品牌纷纷开辟健康食饮赛道。业内专家认为,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在这一领域,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开拓。

控制体重,“管住嘴”更要“迈开腿”。近年来,我国健身消费市场持续增长。《2025天猫健身行业趋势白皮书》显示,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健身人口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经常锻炼人数占比达38.5%。线上健身市场表现突出,月活用户年复合增速达17.3%,超七成消费者增加健身开支。

8月3日晚,虽然夜色已深,郑州市花园路的一家24小时自助健身房,仍然有不少健身爱好者陆续入场运动。

“24小时自助健身房挺不错,没有时间限制,随到随练,很适合‘打工人’。”基于价格、距离等综合因素的考量,在附近小区居住的张嘉俊选择了这家自助健身房。相较年卡价格动辄大几千元、常有私教推销的健身房,自助模式让他感觉更加放松。

该自助健身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午和晚上,客流量都比较大。尤其是晚上7点到10点人气最旺。中午时间段前来运动的主要是附近的上班族,趁着午休时间“打磨”身材。而晚高峰在店的,相当一部分是周围小区的住户。

在某平台上,记者以“24小时自助健身房”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在郑州此类健身房已有近百家。除“自律侠”、“暴汗牛”等连锁门店外,也有一些本地商家开设的门店,团购年销量在500—30000余次不等。以“自律侠”为例,8.9元的畅练一日卡销量最高,92元的月卡和784元的年卡也颇受欢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线上健身平台也迅速崛起,许多网友通过直播课程、在线AI教练指导等方式在家中锻炼。

以健身APP“Keep”为例,它能够根据用户场地和器械条件智能生成方案,提供个性化训练计划,涵盖瑜伽、操课等多种课程类型。同时,还具有社区交流功能,用户可在此分享健身成果并参与挑战活动。

有多年健身习惯的陈女士,在“Keep”商城上购买了瑜伽垫、壶铃、智能运动手环等,对线上健身课程谙熟。她把客厅改造成健身房,可以一边看投屏一边做力量训练。“现在线上健身课很多,不乏大师级的课程,想练什么都可以。我最近选择了‘元气女团燃脂舞’课程,想让居家健身更有趣、更多样。”她说。

减重门诊火了

科学瘦身是刚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减重需求明显增加,各大医院纷纷开设减重门诊。从联合问诊到中医调理,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体重管理体系。

7月30日,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东区二楼内分泌科候诊区,座无虚席。一块关于肥胖危害的健康展板格外醒目,吸引了不少患者驻足。

“我们减重门诊已经运行10余年,作为河南省肥胖管理中心,专门接诊有科学减重需求的患者。”该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减重门诊负责人王丽敏介绍,仅周三下午,她就接诊了50余名患者,其中,10人专为减重而来。

35岁的武女士是其中之一,她身高158cm、体重96kg。“父亲患有糖尿病,这让我很警惕,肥胖也确实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武女士坦言,这是她首次踏入减重门诊。

武女士以前参加过减肥夏令营,靠节食短暂减重后迅速反弹,“医院更专业,这次我决心坚持医生方案。”她说。

王丽敏发现,寻求减重者中,不乏体重指数正常却执着于“再瘦5公斤”的年轻女性。“她们对照网红身材焦虑不已,却不知过度减脂可能引发闭经、骨质疏松等问题”。

这种“狂热”催生一些不健康的理念,比如某轻食代餐品牌推出“三日清肠套餐”等。社交媒体上,“三日清肠套餐”、7天瘦10斤的网红食谱获百万收藏,评论区却充斥着头晕、脱发的求助留言。

某平台数据显示,“节食”“液断”等关键词搜索量暴涨,而“科学减重”“基础代谢”等理性内容关注度却很低。当减脂餐变成精神负担,当运动成为数字枷锁,健康正被悄悄抵押给体重秤上的冰冷数字。

而在减重门诊,医生们将肥胖视为慢性疾病进行系统管理。“每个人的减重方案都必须个性化。”王丽敏介绍,门诊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方案:单纯超重者以饮食调整为主,合并代谢疾病者则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同时提供“医生+营养师”的二对一管理模式。

“今年专程来减重门诊的患者明显增多。”王丽敏补充道,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科学减重。

与此同时,中医减重也受到不少患者青睐。

7月31日,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6岁的黄女士正在接受穴位埋线治疗。

“我体重在正常范围,但腰腿脂肪堆积明显,总是感觉疲惫。”黄女士说。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可吸收胶原蛋白线埋入特定穴位,持续刺激脾胃经络,以降低食欲、调节代谢。

“中医减重重在调理脾胃,恢复身体自然代谢能力。”该院肥胖门诊坐诊大夫张珂珂介绍,中医针对痰湿、气郁等体质导致的肥胖,采用针灸、埋线、火龙罐、穴位贴敷等疗法,尤其适合尚未出现代谢性疾病的单纯性肥胖人群。

从中医调理的角度来看,减肥并非单纯追求体重减轻,而是通过调和脏腑、气血功能,达到形神兼养的健康状态。张珂珂认为,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减重是一项长期健康投资,而不是短期速成项目。”两位专家强调,在多种中西医协同减重路径中,选择契合自身体质与生活节奏的方式,方为稳妥有效之道。

“金融+健康”跨界

体重管理有新招

“达到目标还有奖励,这次减肥我可以坚持下去了!”近日,“90后”小伙小杨在平安健康保险客户端上购买了“体重管理服务臻享版”套餐,开启了为期一年的体重健康管理计划。

该项服务针对每位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管方案,并将用户的“减重之旅”拆解成一个个专属减重任务,达成每周任务目标、季度任务目标,就可以获得运动软件会员奖励、生活权益折扣券等。

保险行业敏锐捕捉到“减重经济”的机遇,与健康管理机构合作,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如企业用户也可以定制相关保险产品,涵盖职场健康文化建设等内容。

随着“体重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人保健康河南分公司今年在我省多个合作企业中积极开展“燃脂大挑战,健康赢未来”活动。

以一家企业为例,保险公司组织专业健康管理师全程参与指导,建立动态健康档案,经过3个月的科学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150名员工中有98名成功减重10%以上,最高减重达12公斤;43名员工体脂明显降低;17名员工的尿酸指标得到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率38%,BMI指数改善率达到78%……

“要从‘保健康的人’向‘保人的健康’转变。作为专业健康险公司,我们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账。”人保健康河南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已累计帮助超2000名企业员工改善健康指标,相关企业员工年度医疗费用支出同比下降10%,减轻了企业和员工的经济负担。同时,健康保险公司的风险减量效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未来3年,还将投入专项资金,助力更多豫企实现健康发展。

《河南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中提出,“鼓励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效参与体重管理,充分发挥支持保障作用”。对此,郑州大学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中国保险学会智库专家谢明明表示,推动全民科学体重管理,不仅是公共卫生的重点任务,也蕴含着巨大的健康服务需求和产业发展空间。

“保险作为连接个人健康与经济保障的重要金融工具,正从传统的‘疾病发生后理赔’模式,积极向‘疾病发生前干预’转型。我们的保险产品目前在健康管理中的主要做法包括:健康问卷和体检筛查嵌入承保流程、保险产品搭载健康管理服务、推出面向亚健康人群的专项产品等,未来在大健康赛道,保险业还会有更多创新和可能。”谢明明说。

随着“金融+健康”等跨界模式的深入探索,保险行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广健康管理服务、落实风险减量管理,也有助于整合医疗健康生态的服务资源,促进产业互促深融。

持续推进体重管理,不仅激发了全民健康意识,更蕴含着万亿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然而,当减重产业日趋火热时,更需要冷思考:身体不是待雕刻的大理石,而是需要精心养护的生态系统。

体重管理,健康是第一位。健康之美在于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乐观的心态——这些,远比体重秤上的数字更值得追求。

短评

健康管理要有正确打开方式

□悦连城

“轻食”风靡、养生奶茶走俏,体重管理门诊如雨后春笋,互联网医疗送药上门……当瘦身经济以燎原之势席卷生活,健康管理热度升温,却也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

热潮之下,暗流涌动。某些“神速甩脂”的奇方异术,打着高科技或祖传秘方的幌子招摇过市;某些包装精美的代餐产品,价格不菲却营养堪忧;更有甚者,某些健康产品或课程以私人订制之名,行“割韭菜”之实。这些喧嚣的营销,如同精心设计的迷宫,将健康简化为体重秤上的冰冷数字,将科学矮化为速效的噱头。它们贩卖焦虑,收割钱包,唯独忽略了健康的本质——一场需要耐心、科学与智慧的持久耕耘。

所幸,理性的光芒正穿透迷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相信科学。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汇聚营养、内分泌、运动医学乃至中医专家之力,为患者量体裁衣,开出融合饮食调整、合理运动、必要药物及心理支持的综合处方。传统中医疗法如针灸、埋线,也在现代体重管理中焕发新生。互联网医疗更以其高效便捷,让专业指导触手可及。这昭示着一种共识:健康管理绝非单打独斗的莽撞冲刺,而需要科学谋划。

真正的健康之道,从来不在神药、神医的虚幻承诺里,而在“科学”二字之中。这要求我们擦亮双眼,对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保持警惕,更要求我们付诸行动,将均衡饮食、规律运动、良好作息这些好习惯融入日常。这样,才是健康管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报财经全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