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杰,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地质实验中心原岩石制片师,能够将岩石打磨成0.03毫米的薄片。35年来,他打磨各类岩石薄片超7万片,多次助力科研人员准确认识油气储层、获得油气发现。他和团队曾起草修订岩石制片方法行业标准。磨片机上,磨盘飞速旋转,李裕杰一双有力的手稳稳控制着粘在载玻片上的岩石片,偶尔抬手拿起小盆里的毛刷,将细小的金刚砂和水的混合物刷在磨盘上。摘要:李裕杰,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地质实验中心原岩石制片师,能够将岩石打磨成0.03毫米的薄片。35年来,他打磨各类岩石薄片超7万片,多次助力科研人员准确认识油气储层、获得油气发现。他和团队曾起草修订岩石制片方法行业标准。
李裕杰在工作。
张睿 摄
粘在载玻片上的岩石片。人民日报记者 李亚楠 摄
在与磨盘摩擦的过程中,1毫米厚的岩石片开始变薄,随后被挪到另一台磨片机上,刷上更细的金刚砂做最后的打磨。用手摸摸,再用显微镜看看,两三次之后,显微镜下的石英石出现灰白的颜色,这是岩石片被磨到0.03毫米的状态,标志着打磨工序已经完成。
李裕杰退休前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地质实验中心的岩石制片师,他的工作就是把不同形态的岩石打磨成0.03毫米厚的薄片。这些岩石是从地层深处取出来的岩芯,磨成薄片后,就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获取藏在其中的地下数千米、亿万年前的地质信息,找油找气都得靠它。
世界最大砾岩油田——玛湖油田被初步发现时,科研人员在多次推演论证中都认定该区域存在碱性矿物,这就需要拿出看得见的证据。然而蹊跷的是,鉴定人员始终无法在岩石薄片中找到碱性矿物。会不会是打磨过程中水把矿物给溶解掉了呢?想到这里,李裕杰把自来水换成了苏打水、食盐水、氯化钾溶液等等,每换一种配方,就要重新做一遍实验。多次操作后终于发现,观察使用饱和食盐水打磨而成的岩石片时,碱性矿物清晰可见,从而证明了10亿吨级大油田的存在。
岩石制片包括13道工序,其中的难点在于固定、打磨和盖片。李裕杰记得有次遇上含稠油砂岩,“整个形态就像红糖一样,因为里面有稠油,胶水也渗不进去,很难黏合成片状。”
多次尝试后,李裕杰想到,如果能把砂岩里面的稠油提取出来,就能用胶水固定住这堆“散沙”。他找来桑皮纸将“散沙”紧紧包在其中,再用撑子将纸包吊在煮胶的锅里,遇热后稠油开始往下渗,砂岩顶部渗进去薄薄一层胶,这才固定住砂岩。将固定好的砂岩进行切割打磨,终于磨出了合格的薄片。
岩石制片中,不同类型的岩石需要使用不同的打磨方法,但都需要非常有耐心。有一次,因为科研需要,李裕杰要磨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岩石片,“越大的岩石片越难磨,容易磨得不均匀,花了半个月时间才成功。”李裕杰说,要是遇上膨胀性黏土就更麻烦了,看着是好好的岩石,但是遇水就膨胀坍塌,最后只能用最笨的“干磨法”,即磨盘不自转,不加水,纯手工磨制,“有一次要磨五十几块岩石片,磨了一年多才磨完。”
普通的岩石片在李裕杰手里只要几分钟就能变成合格的薄片,这样的速度,来自时间的积累。他在磨片机旁已经站了35年,总共磨出7万多片符合标准的岩石样品,摊开双手,他手指靠近指甲的地方指纹都被磨平了。
由于经验丰富,李裕杰和其团队曾作为第一起草人,负责我国岩石制片方法行业标准的修订,并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我将在岩石制片领域继续深耕,努力为石油勘探工作作出更多贡献。”李裕杰说着,脸上洋溢着笑容。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4.12.13 第6版
人民日报记者 李亚楠
版面责编:张彦春、刘涓溪、曾亦辰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王钰涵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