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不是胖子,也不抽烟,爱喝茶,爬山十年不断,血压也控制得不错。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健康”的老李,在清晨起床上厕所时突然觉得右手不听使唤,话也讲不清楚。
他不是胖子,也不抽烟,爱喝茶,爬山十年不断,血压也控制得不错。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健康”的老李,在清晨起床上厕所时突然觉得右手不听使唤,话也讲不清楚。
送到医院时,他的脑部已经发生了梗塞。家属不解:“他每天走路一万步,怎么还能中风?”
中风,真的毫无征兆吗?
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问题,往往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血管。不是表面的静脉曲张,也不是体检时的脂肪肝,而是那五条最容易被忽视的血管堵塞,它们,才是中风的幕后“黑手”。
第一条:颈动脉——中风的“前哨站”
颈动脉是连接心脏与大脑的关键通道,供应大脑80%的血液。一旦发生斑块形成,剥落后极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根据《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3》,约6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
但问题是,颈动脉堵塞早期几乎无症状。很多患者直到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医生们称它为“中风的预演”,如果忽视,真正的脑梗可能就在下一次清晨。
医生看到的临床规律是:经常出现一过性视物模糊、手脚麻木、口齿不清,却在几分钟内恢复的中老年人,极可能是颈动脉在发出“求救信号”。
第二条:冠状动脉——心脑共患的“连环雷”
“中风”和“心梗”,从来不是孤立发生。临床数据显示,35%的脑卒中患者合并冠心病。这是因为大脑和心脏的“供血管道”都被动脉粥样硬化波及,这种全身性的“血管老化”过程,不分区域。
冠状动脉堵塞不仅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更是脑灌注不足的间接推手。长期心功能下降,大脑供血也跟着“捉襟见肘”。
医生在临床中见过太多“漏诊”的案例。一个因胸闷住院的老人,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进一步检查却发现颈动脉狭窄70%。其实,这不是巧合,而是系统性疾病的体现。
第三条:椎动脉——“不稳定”的眩晕幕后黑手
老人常说:“我最近头晕得厉害,转头就晕,是颈椎病吧?”其实,很多时候是椎动脉狭窄在作祟。
椎动脉是大脑后循环的主要血供来源,支配小脑、脑干等关键区域。它的位置深、管径细,容易被外来压迫(如颈椎骨刺)或者内在粥样硬化影响。
一旦供血不足,会导致眩晕、走路不稳、看东西跳动等症状。
医生在坐诊中发现,频繁出现短暂性眩晕的老人,超过一半有椎动脉管腔变窄。而这类病变在CT中极难发现,需依赖彩超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手段。
第四条:脑动脉——沉默的“硬化战场”
大脑内动脉,尤其是大脑中动脉,是最常见的脑梗位置。它不像颈动脉那样容易筛查,也不像心脏那样有心电图可参考,往往是“悄无声息地老化”。
一项发表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研究指出,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2%存在脑内小动脉硬化迹象。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性脑梗”等慢性缺血状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步态不稳等。
医生们常说:“老年痴呆,有一部分是‘血管性’的。”血管一旦变窄,脑细胞的“营养断供”,最后就是“认知断电”。
第五条:下肢动脉——最容易被忽略的“中风预警器”
很多老人抱怨腿凉、走一段路就得歇,误以为是风湿。“其实,这很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医生常提醒。
美国心脏协会指出,下肢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和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5倍。这是因为,腿部动脉一旦硬化,往往全身血管也在变硬。
医生在门诊常通过踝臂指数(ABI)来筛查外周动脉病变,这是一个简便却极有效的工具。腿部的“堵”往往是全身“堵”的标志,不能等到“走不动”才引起警觉。
堵,是“慢性中毒”;防,是“日常修复”
堵塞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斑块”是血管内膜日积月累的“垃圾堆积”,由胆固醇、炎症细胞、钙盐等混合而成。它们像是“水管里的锈”,悄悄变硬,直到某天脱落,堵住了关键血管。
医生在多年坐诊经验中总结,真正有效的“防堵”,绝不是靠“通血管保健品”,而是生活方式的系统逆转。以下是他们反复强调的“防堵五法”,场景化、量化、实操性强:
第一,行走是最好的“通血药”:每晚快走30分钟,保持微出汗,心率达到“(170-年龄)×0.6~0.8”的范围,是最有效的血管“软化”手段。
第二,清淡饮食不是清汤寡水,而是“少盐少油+好脂肪”:每日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个啤酒瓶盖),烹饪用油选择橄榄油、菜籽油,每周吃三次深海鱼(鲭鱼、鳕鱼)补充优质脂肪酸。
第三,睡得对,比吃得对更重要: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7点起床,固定作息有助于稳定血压和内分泌。研究表明,睡眠不足6小时者,动脉硬化风险升高近30%
第四,中医调理应“辨证施调”,不可盲补:如气虚瘀阻型者可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血瘀明显者可用丹参、川芎等活血药,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越补越堵”。
第五,情绪管理是血管最好的“清道夫”:长期焦虑、压抑会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使血压波动加剧,促进内皮损伤。每周3次以上的冥想、太极、书法练习,能有效缓解血管“内火”。
中风不是命运,而是生活方式的“延迟账单”
医生常说:“血管的年龄,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年龄。”真正的健康,不是无病,而是“未病先防”。
未来的医学,正朝“精准血管管理”迈进。基因检测、脑血管AI风险评估、个体化营养干预等手段,正在逐步进入基层医疗。但在那之前,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血管的“守门人”。
正如《中国卒中防治工程》总负责人赵继宗院士所说:“防中风,要从防血管堵开始。”
如果你也关心身边长辈的健康,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点赞、评论、转发,是你我对健康最好的守护。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6): 481-490.
[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管理指南(2021)[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49(8): 732-744.
[3]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颈动脉狭窄筛查与干预共识(2022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10): 889-897.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