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这是”新思维”的体现,也有人觉得不太对劲 但当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是1987年秋天的事了,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
莫斯科大学的图书馆里突然多了很多新书架,摆满了英文原版书籍。
学生们围着看,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是”新思维”的体现,也有人觉得不太对劲 但当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真正让人察觉异样的,是无线电信号的变化。
以前那些境外电台,莫斯科这边总是干扰得厉害,声音断断续续的。
但从某个时候开始,BBC和美国之音突然变得特别清晰。
技术员老瓦夏私下跟人说:”上面通知了,不让我们再干扰。”
”为什么?”
”说是要开放包容。”老瓦夏摇摇头,”反正工资照发。”
这种开放来得太突然了。
报刊亭开始公开销售西方杂志,书店里摆着《经济学人》和《时代周刊》。
一些部委的干部开始自掏腰包买这些”学习资料”,桌上摆得满满当当。
更让人意外的是农产品贸易的变化。
1988年春播前,美国农业公司的代表团来了好几批。
他们带来了转基因大豆种子,价格便宜得不像话。
黑龙江的农民老张告诉邻居:”美国人脑子进水了?这价格连运费都不够。”
但便宜就是硬道理。
很快,这些高产种子在东北大地上铺开了。
产量确实高,农民们都挺满意。
谁能想到,这只是开始。
与此同时,苏联开始大量进口美国粮食。
小麦、玉米、大豆,源源不断地运进来。
价格低得让人不敢相信,比本土生产成本还便宜一大截。
农业部有个叫伊万诺夫的处长,当时就提出过疑问:”这样下去,我们的农业怎么办?”
上级的回复很简单:”既然人家愿意赔本卖给我们,为什么不要?节省外汇,用于工业建设。”
看起来很有道理。
但后果呢?
到了1989年,苏联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警戒线以下。
国内农业萎缩得厉害,很多集体农庄入不敷出。
农民失去种植积极性,大片土地开始荒废。
同时期,戈尔巴乔夫开始频繁接受西方荣誉。
诺贝尔和平奖、欧洲各国的荣誉市民、美国大学的名誉博士。
一个接一个,来得密集。
克里姆林宫的工作人员说,那段时间戈尔巴乔夫心情特别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看来我们的改革方向是对的,连西方都认可了。”
他开始相信,苏联和西方真的能够合作共赢。
1991年8月政变失败后,一切都变了。
那些曾经低价供应粮食的美国公司,立刻恢复正常价格,甚至故意抬高。
曾经给戈尔巴乔夫颁奖的西方政要,对苏联解体后的混乱局面装聋作哑。
这套路,后来在别的地方又上演了。
2003年,中国加入WTO。
庆祝的锣鼓还没敲完,美国农业公司就开始行动了。
转基因大豆种子,几乎免费送给中国农民。
技术指导、设备支持,应有尽有。
东北的农民老李当时激动地说:”美国人真是活雷锋啊!”
短短几年,中国从大豆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1996年前后,局面彻底逆转。
传统大豆品种被大量替代,对进口种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2005年,美国突然提高大豆出口价格。
中国大豆产业遭受重创,无数农户血本无归。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过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这次,中国的应对完全不同。
当苗头显现时,农业部门立即采取行动。
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子管理,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外来农产品的依赖度,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更关键的是,中国从来没有动摇过制度自信。
无论西方如何鼓吹”华盛顿共识”,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
改革开放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而不是改变根本制度。
这个底线,从来没有松动过。
领导层始终保持清醒 明白什么是学习,什么是陷阱。
回头看苏联的教训,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是制度自信的动摇。
当戈尔巴乔夫开始怀疑苏联体制时,败局就已经注定了。
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制度都不相信,还能指望什么?
其次是对西方善意的误判。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慈善事业,每一个”善举”背后都有利益考量。
苏联高层太天真了,把对手的阴谋当成了友谊的表示。
最后是警惕性的丧失。
从解禁西方电台到大量进口农产品,从接受各种荣誉到全面拥抱西方价值观,苏联一步步走向深渊。
中国吸取了这些教训。
既要改革开放,又不能丢掉根本;既要学习别人长处,又不能失去独立性。
这种平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
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美国农业陷阱依然存在。
只是目标换了,手段更隐蔽了。
但无论如何变化,核心逻辑没变:先让你依赖,再控制你的命脉。
苏联的解体,给全世界上了一课。
表面上看起来的善意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阴谋。
保持警惕,坚持原则,这永远是生存法则。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以某种方式重现。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既开放又安全 既合作又独立,这是每个大国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参考资料: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徐葵著,人民出版社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程国强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大国兴衰的制度密码》,金灿荣著,中信出版社
《从计划到市场:转型经济学分析》,厉以宁著,商务印书馆
来源:招财寻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