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下八上”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这时期,北京也进入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强的阶段,科学认识和应对暴雨十分必要。为了帮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更科学地理解极端暴雨天气、掌握应对知识,8月2日,首都科学讲堂邀请到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北京市科协20
“七下八上”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这时期,北京也进入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强的阶段,科学认识和应对暴雨十分必要。为了帮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更科学地理解极端暴雨天气、掌握应对知识,8月2日,首都科学讲堂邀请到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北京市科协2024-2026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潘昕浓,带来专题科普讲座《天气预报有多难——科学认识极端暴雨与应对》,带领公众深入剖析极端暴雨的秘密,提升面对极端天气的自我保护能力。
科学解码:极端暴雨形成之谜
讲座伊始,潘昕浓以一段震撼人心的近期暴雨实况视频开场,接连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暴雨越来越频繁?暴雨过后真的就安全了吗?”一个个直击要害的提问,瞬间点燃了全场观众的好奇心。
潘昕浓从极端暴雨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严谨专业的分析,层层揭开暴雨形成的复杂机理。特别是当她展示中央气象台的雷达回波图,用“列车效应”来解释极端暴雨成因时——“就像一列火车经过,每节车厢都带来雨水,最终形成持续强降水”,形象的比喻让复杂的天气现象变得清晰易懂。
“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科学认知和应对就是我们最好的防护盾。”不仅点明了讲座的主旨,更传递了掌握知识、理性应对的核心价值。
榜样力量:在互动中播撒科学梦想
“北京会出现台风吗?”“分散性和系统性降雨哪种影响更大?”……在讲座提问互动环节,潘昕浓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解答。她还特别寄语青少年观众:“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气象变化,尝试学习解读卫星云图,从小培养防灾减灾的科学素养。”
一位青少年在活动结束后激动地分享道:“原来天气预报不仅需要大量的数据,更离不开科学家的经验判断!潘老师让我明白,每一次精准预报背后都是无数气象工作者的智慧结晶。我以后也要成为像潘老师这样的气象科学家!”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在真诚的交流中无声传递,悄然在青少们心中种下探索气象世界的种子。
科学教育:筑起应急科普的“知识防线”
极端天气是时代的挑战,更是全民的考题,防灾减灾的科学教育理应从小抓起。这场融合了知识普及与安全教育的应急科普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公众对极端天气的科学认知,也让“气象素养”这个看似遥远的话题走进了公众日常生活,筑起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防线”,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应急科普内容,在青少年的心间点亮科学的明灯。
作为北京市科协重点打造的科学教育品牌,首都科学讲堂始终以“科学育人”为核心宗旨,致力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公众的科研思维与辩证思考能力。本期讲座采用“开放式提问引导+互动讨论+专家深度解析”的多元形式,打造沉浸式、立体化的科学学习场景。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式提问,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其从多角度思考极端天气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理性、辩证的认知方式,筑牢防灾减灾的“知识防线”。2025年,首都科学讲堂将继续深入校园、社区,将更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到青少年身边。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