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暑假成为“第三学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6 14:57 2

摘要:当前,全国中小学生已进入“深度假期模式”,不少学生正沉浸在“撒欢儿”中无法自拔。但与之呼应的,是假期结束前“一支笔一盏灯一个奇迹”的疯狂补作业时刻,堪称“全国统一剧情”“每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当前,全国中小学生已进入“深度假期模式”,不少学生正沉浸在“撒欢儿”中无法自拔。但与之呼应的,是假期结束前“一支笔一盏灯一个奇迹”的疯狂补作业时刻,堪称“全国统一剧情”“每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假期作业,看似是个矛盾的存在。在美好的假期,孩子们能够放松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过量作业带来的压力又让假期本该有的快乐和轻松打了折扣,如果做不完,还要陷入焦虑和痛苦之中。于是,“学生不想写、家长不想管、老师不想看”成了绕不开的难题。

“放假玩耍还是写作业”的选择题,我们该如何解答?


假期作业,是许多家长及孩子的共同话题。劳动实践、日记、练字帖、人手一本的《暑假生活》等,构成了很多人的假期回忆。

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严控暑期作业总量,科学规范作业布置”“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等要求。

严控假期作业总量,其实并非新规。近年来,不管是“双减”政策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还是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规定的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教育主管部门都会提出相应要求。

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年年提醒”的要求,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

当下,不少孩子的假期日程被作业排得满满当当。一天下来,可能连看课外书和户外活动的时间都所剩无几。这样的假期,与其说是休息,不如说是换了个地方上课,难免让孩子心生抵触。

为了能完成作业任务,家长们不仅要盯着孩子写作业,老师们也要用各类软件或小程序对作业“打卡”,孩子们则在不断拖延、被催促、抵抗中度过假期,缺少了探索、思考、成长的空间。

此外,“搬砖式”练习册、“机械式”重复作业、“千篇一律”的观后感和读后感等,难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痛点问题,往往导致“看似很努力,实则空费力”。

本着“做总比不做好”“做多总比做少好”的逻辑,很多家长习惯将作业视为孩子与“假期摆烂”之间的重要防线,尤其是面对暑假这种超长假期,家长们更倾向于通过作业、报班来管束孩子的玩心。一份近期关于暑假安排的问卷调查显示,42%的家长给孩子报班3门以上。

“辅导班查漏补缺、兴趣班拓宽视野”的假期标配,其背后是家长们“假期不能落后”的焦虑心理,于是选择用“量的堆砌”掩盖“质的缺失”。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考试频繁、课间休息时间被挤占等问题,是教育部规范治理的重点对象。

加强假期作业管理,意义需要从多个角度看待。

对学生来说,假期本应是调整状态、探索世界的黄金时期,如果把假期变成“第三学期”,不仅难以培养孩子们对学习的满足感与掌控感,还可能影响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今年以来,多地就休假日作业印发相关指导意见,如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出台规定,表示“休假日作业需更具生活化、趣味性和综合性指导性活动和社会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还有部分学校设计了融合劳动实践、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特色作业,引导学生们亲近大自然,步入博物馆,释放天性,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对教育者来说,“因材施教”是贯穿古今的教育智慧。有的学生基础薄弱,面对难题只能望而却步;有的学生学有余力,很难从简单无意义的重复中获得提高。假期作业应当避免“一刀切”,兼顾学生们在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比如,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多所小学借助AI智能作业系统的个性化假期作业,精准定位到每个同学每学期知识漏洞所在。AI智能作业系统为每名学生绘制知识图谱、定制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假期做的每一道题都有效。

严控暑期作业总量,除了学校做好作业管理,还需家长们扭转对作业和任务的执念,养成陪伴孩子成长的良好心态。比如,山东多地通过“家校协同育人公约”,引导家长理性安排假期日程,不强迫孩子参加超前、超标校外学科培训,不攀比不晒学习成果,履行好家庭教育职责。

假期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成为更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会考试的学生。愿我们都能放下“填满时间”的执念,去点亮孩子眼中那盏好奇、自主、温暖的灯,以更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假期作业。

我们可以把相对从容的假期时间当作锻炼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把假期作业从应试氛围中摆脱出来。比如,山东省青岛市多所小学组织了“小小城市规划师”等暑期实践作业,学生们需要实地考察社区的交通、公共设施布局,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运用了数学中的测量、统计知识,了解了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科技,还锻炼了观察、调研、逻辑思考与表达等综合素质。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更好的学业表现关系密切,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离开教师的“拐杖”独立行走难能可贵。通过假期,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慢慢从“需要被安排”变为“能安排自己”。

比如,亲子共同制定假期规划,利用适当的作业节点,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在暑假合理安排作息、劳逸结合;再如,教师运用更灵活的作业设计,创设比平时学习更加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又如,将户外运动和兴趣爱好转变为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引导孩子做更具体的分解,在过程中收获更多积极反馈,成为生活的主动组织者。

假期作业的本质,从来不是给假期“上枷锁”,而是为成长“搭梯子”。这个暑假,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奔跑,在星光下思考,还给假期该有的模样。

来源:安丘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