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池小油箱,能否让增程上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6 15:09 2

摘要:3天前,蔚来创始人李斌在乐道L90发布会后直言,若时光能倒流,会先布局增程盈利。他早在2018年就看好其市场潜力,但也强调“增程是过渡,终局为纯电”。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插混、纯电、增程、超级增程……在新能源动力赛道上,技术之争愈演愈烈,一些车企在调整战略。

今年7月29日,以增程起家的理想汽车发布纯电车型i8,再度在行业引发“增程是否为过渡技术”的讨论。

3天前,蔚来创始人李斌在乐道L90发布会后直言,若时光能倒流,会先布局增程盈利。他早在2018年就看好其市场潜力,但也强调“增程是过渡,终局为纯电”。

有些车企如长城汽车一直拒绝增程技术,且态度十分明确。2022年,长城汽车高管就表示“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今年4月21日,在魏牌高山预售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宣称“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

行业争议归争议,但增程赛道现在火得不行。

8月1日,智己汽车发布“恒星”超级增程技术。66kWh/800V专属增程大电池、1.5T增程发动机、纯电450+KM续航、ERNC主动降噪技术、与顶级纯电车同源的800V碳化硅电机……智己一举杀入增程赛道。

“我们不是在做增程车,而是在做一辆新的电车。这是一个新的品类,是增程车,更是自带超充桩的电车。”智己首席技术官、智能研究院院长项娇在发布会上说。

纵观增程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理想、问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卖得贵还卖得好。新玩家不断涌入,如昊铂、尊界、智界纷纷推出新车。就连一直深耕纯电的小鹏汽车,也计划加入分羹。

传统大厂如上汽通用别克,也携至境L7踏上增程赛道。该车搭载上汽通用最新增程技术(纯电续航302公里)与L2++级辅助智驾系统。“通用汽车是增程技术的发明者,并将重新定义增程。”7月15日,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说。

增程赛道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暗藏着技术路线的博弈,其中大电池+小油箱的组合,是相关车企发力的核心方向。

大电池重构增程体验

很多选择增程的车主有些后悔。

“当初选增程版,就是想着没电了可以用油,跑高速、出去旅游都不用担心里程。可真买了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从提车到现在,油基本没怎么用过,而且哪怕只是烧一点点油,都心疼得不行。”

一位问界M9增程车主分享用车感受时说,平时就在市区周边开,200+KM纯电续航倒是够用;稍微想跑趟远门时,还是会惦记着提前把电充满。说到底,他的里程焦虑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理想L8车主王先生在长途奔波4500公里后,对理想品牌乃至整个增程技术路线都心生疑虑,直言“增程不过是过渡技术,纯电才是未来方向”。

他吐槽说,车子一进入平原,增程模式的短板就暴露了。全程下来,他加了5次油,每次得花近500元,算下来平均每公里油费高达0.61元。他直呼“这简直是在烧钱”。

综合多位车主反馈,增程式电动车有三大短板:

一是纯电续航过去撑死只有200公里,用户跑长途心里仍然发慌;二是高速并不省油,厂家宣传的续航更是水分不小;三是电量低于16%就蔫了,踩油门没劲,响应还慢半拍。

对用户的这些痛点,厂家心里都门儿清。近期,一些车企密集推进大电池+高功率补能的增程技术路线:

极氪9X搭载70度电池,纯电续航380公里,6C补能缩短充电时间。

小鹏G01(增程SUV)规划纯电续航超430公里,电池容量或超60度。

尊界S800增程版配65度电池,纯电续航超310公里。

智己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66kWh/800V大电池,纯电续航超450公里,综合续航1500公里,搭载1.5T发动机及AI能源管理系统……

由此看来,车企比拼的,并非是有没有增程技术,而是能不能做好。其实,只有当增程车真正实现纯电覆盖日常、补能快过加油、亏电不肉不费油之日,才是其口碑翻身之时,才不再是大家眼里的过渡品。

大电池小油箱的边界

从30度、40度、60度到70度,增程车的动力电池容量在一路飙升,几乎追上同级别纯电车。那么,增程车电池的上限是多少度?

宁德时代乘用车事业部、商用事业部CTO高焕认为:“我们坚信,大电池是未来5-10年至关重要的技术方向。”

从其66kWh超级骁遥MAX电池,可看到增程车大电池的研发逻辑:

其一,针对92%新能源用户333km的城市通勤需求,团队目标是覆盖99%用户,但普通铁锂电池在重量和空间上难以满足,因此选择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为实现66kWh容量、450+km纯电续航,以及15分钟充电310km的全球领先快充能力,电池不惜采用高成本的材料。

其二,大电量与超快充结合,会给电池循环寿命带来巨大压力。为此,团队将材料从多晶升级为成本更高的单晶,并优化电解液配方,最终使电池寿命较常规增程车电池翻倍,循环寿命提升50%。

“我们为‘恒星’增程技术设定66度电池,核心是基于用户都市通勤场景,通过用户行为大数据来定义电池容量。”

智己汽车CMO李微萌表示,中汽中心与智己用户研究院的联合调研显示:一周333公里的纯电续航,可满足超92%新能源用户的城市通勤需求;而300公里纯电续航,能让92.4%的用户轻松完成周末小长途往返。

因此,“恒星”增程技术将纯电续航目标设定为400公里以上,初衷就是让用户一周只需充一次电,便能从容应对日常上下班。

然而,电池容量与成本正相关,在增程车上搭载大电池、追求高续航,又如何平衡成本压力?

智己汽车一位高管认为,450公里纯电续航与1500公里总续航,是从多维度精密平衡的结果,包括整车重量、布局、输出效率、油箱大小等,核心在于追求“油尽电尽”的系统综合效率最优。单纯加大油箱或减小电池,都无法达到很好的平衡。

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何不把油箱再做大些,让续航突破2000公里?

并非车内没有空间。比如智己LS6搭载50L油箱,并非装不下60L甚至70L,原因在于,增程车的本质是以电为主、以油为辅,用户选择增程的核心诉求是多数时候像纯电车一样好开,少数时候用油,这样消除里程焦虑。

若盲目加大油箱,比如加到60L或70L,看似能拉长综合续航,却偏离增程的核心逻辑。

一方面,大油箱会占用更多车内空间,可能挤压电池布局,或牺牲乘坐舒适性;另一方面,增程车的常态是用电,大油箱意味着车要拖着冗余的重量,反而影响能耗和驾驶体验。

50L油箱搭配大电池,既覆盖日常纯电通勤,又在长途时通过油箱实现无缝接力,同时避免大油箱带来的空间与能耗浪费,更贴合用户对增程车的电驱体验优先、补能灵活兜底的真实需求。

选增程还是选插混

增程与插电混动 (PHEV)的技术争议,本质上是不同动力逻辑在碰撞。

普遍的看法是:插混车型多为前驱布局、电池容量较小,虽然它在高速场景具备直驱功能,但评判一辆车的能耗,不能仅聚焦单一高效工况点,需结合全场景综合考量。

增程的优势则在于纯电续航更长,能让用户日常以用电为主、用油极少。更关键的是,即便电量偏低,仍能保持纯电般的驾驶质感。

反观插混,亏电时发动机直接驱动汽车,必须跟随驾驶功率、扭矩需求实时联动,往往偏离最佳工况,导致效率下降。此外,噪音、震动(NVH)及动力响应退回燃油车状态,脱离纯电体验。

高端智能中大型车更倾向增程方案,市场销量也表明了这一点。

不过,业内也有不同观点。

有专家认为,增程路线虽然技术门槛、系统成本及开发难度较低,但中高速场景下能量传递链路长,易造成效率与能量显著损失。

而有的插混技术,比如长城Hi4混联系统,可智能切换动力模式,中高速场景通过直驱,缩短三分之二传递路径,油耗比增程低13%;高速爬坡时,借助档位调节,效率再提升15%-20%。

增程和插混,是不同的技术路线。

用户的选择才是衡量各种技术价值的最终标尺。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份额约60.9%,插混约29.3%,增程约9.8%。而在2024年,三者占比分别为57.9%、31.4%和10.7%。

由此可以看到,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在上升,而插混和增程都在下滑。其中,插混约为增程的3倍,而且从去年至今变化不大。

如今,多家车企力推的大电池、小油箱的方案,能否提升增程式新能源车的市场地位?

无论走哪种技路线,车企都应不断精进,以更适配的方案满足用户的场景需求——这正是新能源赛道持续进化的底层逻辑。

来源:帮宁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