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到“育人” ——夏津县实验小学“双走4+1”课后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6 15:44 2

摘要:近年来,夏津县实验小学高度重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探索高效育人路径,用好用活课后服务阵地,经过前期探索实践,成功打造出融素质教育于个性化服务的“双走4+1”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了从“课后服务”到“课后育人”的华丽转身,为县域小学开展优质高效课后服务提供了“夏津

近年来,夏津县实验小学高度重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探索高效育人路径,用好用活课后服务阵地,经过前期探索实践,成功打造出融素质教育于个性化服务的“双走4+1”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了从“课后服务”到“课后育人”的华丽转身,为县域小学开展优质高效课后服务提供了“夏津实小样板”。

创新模式,开拓多元育人空间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不仅体现为学生学科知识的巩固,更体现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实施的“双走4+1”课后服务模式,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4”即学生每周参加4天学科素养提升课程,“1”即学生在多元化的社团课程中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其一。教师走教、学生走班这一“双走”模式,打破了传统以行政班为单位开展教学的定式,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进行社团选课,从而使自身兴趣特长得以深入挖掘和培养。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体验一次成功,享受一份快乐。以课后服务为阵地,开拓多元化育人空间,学校共开设了包括人工智能、泥陶、烙画、足球、合唱、萨克斯等在内的40多项课程、179个社团。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在实践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内挖外引,盘活优质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课程选择,专业师资匮乏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学校通过“内挖外引”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内挖”即深入挖掘校内相关师资潜力,通过调查问卷和摸排考察,充分调动校内师资组建课后服务社团的积极性。为更好地确保育人效果,学校挖掘培养本校内部有特长的教师,全部经专业培训后方可开设社团。同时积极“外引”,征集有专长的家长志愿者进校参与课后服务授课,并着眼部分社会力量,通过引入专业机构、社会名人、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方式,协调整合师资团队,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如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组建剪纸社团、联合融媒中心开辟“小广播员广播直通车”等,以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为学生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多元化的课后服务课程确保了对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从而帮助他们在兴趣专长领域获得纵深发展。

优化机制,确保社团育人效果

学校优化课后服务运行机制,以家校社共育为增值点,实现对课后服务的全过程管理,细化线上线下“双线”巡课要求,确保社团课程育人效果。社团开设前,均经过严格的师资考察,并制订了社团学期课程计划;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通过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对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全程量化管理,每日课后服务均需通过小程序进行教师签到、学生点名、问题反馈、整改追踪、评价互动等。同时,第三方机构不定期深入社团课堂进行听课评课,确保了课后服务效果。学期尾声,学校还会组织各级部开展社团文化艺术节,通过现场展演、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总结展示一学期来社团课程育人成果。另外,学校还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共享社团课程成果,并为各社团进行打分评价。这种形式让家长身临其境,感受多元课后服务课程给学生个性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真正领悟学校育人理念的精髓,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夏津县实验小学课后服务的创新举措,进一步强化了课后服务阵地的育人作用。通过多元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课程,既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实践进行了有效补充和拓展,又为富有专长的教师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打破学校“围墙”,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在落实减负增质的创新实践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课后服务从基础的“延时服务”逐渐走向“优质育人”,打造了一条“双减”政策下全面育人的高效路径,真正实现了从“服务”到“育人”的华丽转身。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