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航母舰载机有着落?中国第三款六代机疑试飞,美军空优被抹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6 16:44 2

摘要:但可以看出,这款战机采用无垂尾设计、大后掠角主翼、翼身融合、边条翼以及延伸的细长机头,是典型的 “无尾三角翼” 布局,契合全向隐身需求。

美国著名军事网站《战区》,近日爆出一张疑似中国第六代战斗机试飞的照片。

从侧面印证了解放军可能兜里真的有多款六代机的不同设计方案,并至少已经造出了原型机进行实践验证。

美媒曝光的照片,中文互联网上近来也有流传,整体较为模糊。

但可以看出,这款战机采用无垂尾设计、大后掠角主翼、翼身融合、边条翼以及延伸的细长机头,是典型的 “无尾三角翼” 布局,契合全向隐身需求。

从尺寸来看,这款原型机翼展与歼 - 36 相仿,但尾喷结构所占比例显示这并非一般的缩比验证机。

如果考虑其具备可变后掠翼设计,其定位可能在航母起降、超音速巡航与隐身性能之间取得平衡。

因此,外界推测其最大可能是歼 - 50 之后,中国应该已经在面向未来航母平台设计的另一款六代舰载战斗机原型。

关于其作战用途,西方专家有几种猜测。

一是认为其专为航母作战设计,二是认为其可能用于填补此前两款六代机之间的作战空白,执行更传统的多用途战斗任务,三是由于看不清是否有座舱,不能排除这是新一代高性能无人战机。

国内也有网友表示这款新飞机可能是新研发的未来舰载机。

从尺寸来看,J50比J20还大,J50上舰恐怕需要12万吨这个级别的航母,这个级别的航母我们未来20年可能也不会有超过5艘,不够用。

之前曝光的J36和J50可能都是纯陆上战机,毕竟它们两个都太大了。

所以真正上舰的应该是这个新飞机,个头介于J20和J35中间,便于航母甚至076携带。

该机似乎采用腹部进气道与宽间距双发布局,具备强大续航力和较大的内置弹舱空间,更多的具体性能还不好估计。

但是从曝光的多款六代机来看,能反映出一些我军的科研思路。

在全球六代机研发竞速赛中,我们选择的 “多条科研思路并行” 策略。

我们航空工业的体系化实力,也允许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技术路线,其中暗藏着对未来战场的深层布局。

成飞、西飞等主机厂与西工大、南航等高校形成 “研发矩阵”,仅西工大就为三款机型提供了 76 项专利技术。

其中可变后掠翼设计可能直接推动了这款舰载型突破。

中国六代机的研发打破了传统 “单一型号定胜负” 的模式,目前看来形成至少三条技术分支:

空优主导型(如歼 - 50)以兰姆达机翼 + 全动翼尖为标志,侧重超机动性与全域感知,配备智能蒙皮传感器系统,主打 “穿透性制空” 任务。

远程打击型(如歼 - 36)采用飞翼构型 + 三发设计,强调大航程与重型载弹,可搭载高超音速导弹执行跨洲际精确打击,构建 “战略威慑伞”。

舰载适配型(疑似第三款)无垂尾 + 可变后掠翼布局,兼顾隐身与航母起降需求,为 004 型航母量身定制 “海空统治力”。

通过技术路径的差异化竞争,避免因单一方案失败导致的代际断层。

军事专家宋忠平所言:“多条思路并行,不是资源分散,而是用最小代价抢占最大技术版图。当别人还在争论哪种设计更优时,中国已经把所有可能都变成了现实。”

美国这篇《战区》网站中的分析也谈到:“中国正用‘技术赛马’机制,确保在六代机竞赛中至少有一条路线能领先全球。”

不同的战机定位为不同战术环境下提供了多种选择。

如果台海冲突爆发,舰载型六代机可依托 004 航母形成 “500 公里禁飞区”;

如果面临洲际威慑需求,远程打击型可快速部署至北极航线,对北美形成战略牵制;

当遭遇无人机蜂群攻击时,空优型可通过有人 - 无人协同在 1000 公里外构建 “防御过滤网”。

这种 “按需调配” 的能力,恰恰击中了美国 NGAD 项目的软肋 —— 美军现在的六代机设计比较贪大求全,因过度追求 “全能性” 导致成本飙升,单架造价突破 3 亿美元,至今仍停留在图纸阶段。

当美俄仍在单一型号上艰难突破时,中国的多路线并行已展现出 “定义下一代空战” 的雄心。

在隐身标准上,无垂尾设计将雷达反射截面积降至 0.001㎡以下,倒逼美军重新修改 F-35 的升级方案,在协同作战领域,“有人机 + 20 架无人机” 的集群战术,正改写北约《联合空中作战条例》。

就战斗机气动外形来说,出现过或将可能出现的主流气动外形机翼布局,有平直翼布局、后掠翼布局、三角翼布局、变后掠翼布局、鸭式布局、边条翼布局、无尾翼飞翼布局和无尾兰姆达翼布局(λ 翼)。

超音速初期的第一代战机后掠翼为主,高空高速的第二代战机以三角翼、后掠翼为主。

第三代战机以边条翼、鸭式布局为主,第四代战机一般翼身融合 + 边条翼(如 F-22)、鸭式布局如歼 - 20。

而第五代或是六代机从中国曝光的设计方案来看,飞翼、无尾兰姆达翼等隐身布局正成为趋势。

这款新曝光的无尾兰姆达翼设计能够降低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提升隐身性能。

可变后掠翼能在不同飞行阶段通过调整机翼后掠角度优化空气动力学性能,保证低速时的良好操控性和高速飞行时减小阻力,实现更高的飞行速度和更远的航程。

风洞试验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无尾兰姆达翼的卓越性能。

在大攻角阶段(约 60° 攻角),全动翼尖仍能保持良好的偏航控制能力,其偏转产生的偏航力矩基本不受侧滑角改变的影响,为航向不稳定的飞翼布局飞机提供了关键的稳定性支持。

同时,在全飞行包线内,全动翼尖偏航力矩基本不受稳定旋转的干扰,赋予了飞行器在大攻角时出色的可控性与抗尾旋能力,极大地提升了飞行安全性 。

对于这款疑似中国第三款六代机的消息,美国军事媒体表现出惊讶、担忧以及对自身项目的反思。

他们开始承认中国航空技术发展迅速。

美国 “战区” 网站发文分析,一边从中国互联网流出的照片看气动布局和推测性能。

一边评价到,美媒认为不管这架飞机是有人驾驶的新型战机,还是高智能的协同作战平台,都说明中国军事航空技术在飞速前进。

美媒称解放军的空中力量发展速度太快,已经开始领先美国,这让美国人挺担心的。

美国的六代机项目 NGAD 还在扯皮阶段,首飞都没影儿,预计 2030 年前难说,而中国这边不仅歼 - 36 已进行试飞,还可能出现第三款六代机,对比之下,美国感到压力巨大。

《战区》主编泰勒表示,他曾呼吁美国空军尽早采购新一代战机并付诸实践,如今中国率先飞起来了,美国要重新思考所有作战计划。

他认为美国一些民众只会盲目贬低中国航空实力,这种自我麻痹只会让美国一次又一次错失先机,中国六代机的试飞,已经是对美军空中优势的重大挑战。

如果这架神秘战机真的是为 004 型航母量身定制的六代舰载机,那么它将对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带来极大提升。

不仅能凭借先进的隐身性能和强大的作战能力,在海上制空权的争夺中占据优势,还能与航母战斗群中的其他舰艇、飞机等形成更加完善的作战体系。

最终这款战机的真实身份和用途如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揭晓。

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中国航空工业创造更多的辉煌。

来源:奇圆科普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