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7月,安徽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王天奇已经成功入职芜湖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从学生到职场人身份的转换,王天奇认为学校人工智能微专业为自己助力很多。“微专业为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开辟了一条学术交叉的路径,培养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的个人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报讯(记者 方梦宇)今年7月,安徽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王天奇已经成功入职芜湖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从学生到职场人身份的转换,王天奇认为学校人工智能微专业为自己助力很多。“微专业为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开辟了一条学术交叉的路径,培养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的个人能力和科学素养。”王天奇说。
据悉,安徽工程大学从2020年创设首个人工智能微专业以来,陆续培育开设了新能源汽车工程、软件工程、机器人工程等密切联系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7个微专业。
“开什么,怎么开,微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和地域产业发展导向密切相关的。”学校教务处处长夏登峰介绍,学校通过前期的企业走访调研,逐步构建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微专业建设体系。围绕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学校相继开设了新能源汽车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交叉复合型微专业,通过“企业—高校”的协同机制,使微专业成为贯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转换器”。
在学校学生处处长黄炜看来,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3个不适配”的痛点: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与就业能力图谱不适配;双能师资配备与学生跨界创新能力培养不适配。“而我们的微专业正是往痛点狙击的。”
“轻巧、实用、立足产业、实践导向”是学校微专业的显著特色。据悉,在安徽工程大学,从事微专业教育教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占八成以上。学校在职称评审、教学质量考核时,将微专业教学工作量视同正常课程教学工作量。每个微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0至14个学分(5至7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大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创设,双方共同设计课程和编制实训讲义,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引入最新的技术、企业经验和案例,确保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在就业市场‘能力为王’的竞争中,微专业构建起‘硬技能筑基、软实力赋能’的立体培养体系。”夏登峰表示,微专业构建的跨学科学习模式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学生通过微专业的学习,可以获得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工智能微专业通过开展实践项目和企业导师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灵活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前沿知识和实用技能。在该专业2023年毕业的14名学生中,有12人选择了直接就业,就业单位大多为芜湖当地或安徽省内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微专业相关行业匹配率达75%,第二期毕业生中有8人选择直接就业,微专业相关行业匹配率达100%。
“下一步,学校将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设置微专业、建设微课程,积极推进‘人工智能+X’模式下的项目式课程、能力发展微课程和微专业建设,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黄友锐说。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