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司法为民“主旋律” 奏响文明司法“交响曲” 香河县人民法院多措并举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7 11:16 1

摘要: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是否满意是衡量法院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近期以来,香河县法院认真落实市中级人民法院“省域先进法院”创建工作目标,始终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工作主题,围绕“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工作主线,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工作宗旨

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是否满意是衡量法院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近期以来,香河县法院认真落实市中级人民法院“省域先进法院”创建工作目标,始终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工作主题,围绕“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工作主线,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工作宗旨,积极探索改进工作方法,做实做优工作举措,持续释放争先进位工作效能,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积极回应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司法满意度,以司法为民助推“省域先进法院”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搭建互动平台,提升工作质效

完善便民服务举措。在进一步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基础上,依托信息化技术推进诉讼服务转型升级,构建立案登记、法律咨询、诉前调解、判后答疑等多位一体诉讼服务模式。持续做好“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推广应用工作,畅通线上及线下全流程服务渠道,实现司法便民与审判效率提升双赢。

加强“立审执”有效衔接。开辟涉民生案件办理“绿色通道”,依法加大诉前、诉中财产保全适用力度,实现“以保促调”“以保促执”,强化对疑难、复杂案件执结力度,近期成功化解一件涉29个农民工群体讨薪案件,全力兑现胜诉权益,获得当事人高度赞誉。

建立民意沟通机制。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审判工作的金标准,强化“如我在诉”“如我在执”意识,坚持将司法为民宗旨贯穿到工作各方面,融入审判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全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落实接访回访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常态化开展院领导接访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依法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让每一次接访都能成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实践,切实将司法为民落到细处、实处。对矛盾突出、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实行院领导包案制度,由院领导带队,深入到当事人家中、工作场地等释法明理,努力消除误解隔阂。仅今年以来该院一把手回访重点案件4件4人次,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二、聚焦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

以群众满意度为“风向标”,创新推出“四部曲”,即“即时评价”“一案一评”“督察回访”“靶向整治”工作机制,通过高效服务、精准监督、严格问责,构建起“评价—反馈—整改—问责”闭环管理体系,以司法公开促作风提升,推动司法公信力与群众获得感双提升。

立案窗口即时评价。为密切服务联系人民群众,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聚焦群众需求,回应关切由“被动接收”向“主动作为”转变。诉讼服务中心在窗口设置电子评价器,群众办理完立案手续,可现场对服务态度、业务水平、办事效率等进行打分,评价结果实时上传至院内监管平台,每月统计汇总并公示,作为窗口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办案团队一案一评。每案审理或执行结束后,办案团队邀请当事人填写工作作风评价表,对法官履职情况、司法作风、廉洁自律等进行全面评议,评价内容涵盖庭审程序、法律适用、释法明理、执行效率等环节。审管办每月梳理,形成工作作风分析报告,并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纳入法官绩效考核体系。

督察回访每月必查。督察室每月随机抽取至少30件已结案件,通过电话回访、问卷调研、上门走访等方式,了解当事人对案件办理的满意度,重点排查是否存在机械办案、程序空转等问题。如发现问题,立即启动“二次答疑”程序,督促承办法官重新释法明理。

信访问题靶向整治。督察室对信访人反映的干警作风、工作态度问题逐一核查,以严肃问责倒逼司法作风持续改进。建立健全信访案件双向反馈机制,既要求承办部门及时回应诉求,也邀请信访人填写满意度评价,避免“重答复轻落实”。

司法服务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法院做得好不好,现在我们这些普通当事人都能直接评价了,司法服务真是在不断改进。”这是日前一名当事人在办理立案手续后由衷地感慨。

三、拓展主攻战场,延伸司法触角

充分发挥法庭扎根于前沿阵地优势,拓展民众与司法互动平台,拉近群众与司法的距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

强化巡回审判,尽显司法温度。把巡回审判作为落实司法民主推进工作的落脚点,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巡回审判运行机制,探索巡回审判新途径,提升巡回审判工作质效,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巡回审判案件70余件,所审结案件调解撤诉率75%,且无一矛盾激化、无一上访申诉、无一错案,实现以巡回审判促公正、保稳定、促和谐的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拓宽参与司法渠道,丰富公众参与形式。通过广泛征求旁听人员对案件审理意见,鼓励民众表达看法,为司法决策提供多元视角。持续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率,让普通民众深度参与司法审判,让民众深度融入司法过程,清晰洞察司法公正的实现路径,使审判成为展现司法公正的前沿舞台,增强了司法公信力。仅今年以来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就达560余件。

构建司法调解联动,前移矛盾化解阵地。注重整合调解资源,借助农村调解员、有威望群众、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司法所、妇联、派出所干部等力量,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势,借助基层积累的深厚人脉资源,精心搭建起司法诉讼与人民调解深度融合的有效对接机制,将司法化解社会矛盾工作阵地向前大幅推进,运用包括法律、道德、伦理、情理在内的多元调解方式,参与巡回审判调解工作。90%以上巡回审判的案件都邀请镇村调解员参加,彰显司法为民之情。

精心设置工作站,法官下沉到一线。安排法官驻村或包村,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详细了解案件背后的复杂情况,精准把握矛盾症结,最大限度实现实体正义,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案件公正处理的核心诉求,成为民众评价司法公正的重要依据,极大降低群众诉讼成本,无需长途奔波、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也减少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司法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播撒法治种子,奏响法治声音

法律宣传做得勤,司法为民效果好。深耕普法宣传领域,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以法律“六进”为抓手,走进学校、村街等,普法于民,为民解惑,拉近与群众距离,树立起法院良好形象。

全面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积极主动与县教体局沟通联动,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沟通,统筹推进“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工作,精选60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警兼职担任全县90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通过普法讲座、模拟法庭、开放日等,开展“拒绝校园欺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主题法治宣传120余次,实现对全县中小学校全覆盖,以法院力量助力校园平安建设,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不定期深入村街社区普法。切实将普法宣传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入辖区乡村集市、街道商铺,走进农户炕头、田间地头,或发放普法宣传手册,或现场答疑解惑,结合《民法典》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典型的案例剖析法律要点,通过“唠嗑式讲解”“互动式普法”,加深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群众“零距离”互动,实现普法宣传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用好媒体扩大受众。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头条、微博及平面媒体资源,宣传工作动态、典型案例、法律知识,推广工作亮点、工作成效,充分展示干警风采,将“法院大事小情”告诉人民群众,增进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理解、信任支持。建立重大典型案件开庭审理公告制度,借助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平台,广泛发布开庭信息,热忱邀请群众参与旁听,让非诉讼当事人在庭审观摩过程中接受生动鲜活的普法教育,近距离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庄重,以公开透明促进司法公正,将法治理念切实融入每一次司法实践。

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走访调研活动,全院32名员额法官走进县内60余家重点企业走访调研,与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并认真听取企业反映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以及改进意见,记录、解答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现场进行法律答疑,实地走访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帮助企业治疗“顽疾”,畅通企业涉诉纠纷“绿色通道”,增强企业抵御经营风险能力,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提升群众满意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任重而道远。面对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的更高期待,香河法院将紧盯时代之需、人民之盼,时刻秉持“如我在诉”情怀,深耕审判、执行主业,时刻将群众利益置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执法办案的每一个细节入手,从司法为民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精耕细作、多点突破,全面提升司法水平和司法公信,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为法治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筑牢坚实根基。

来源:吴戈的壹涵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