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葫芦岛——这座位于辽宁西南角的滨海城市,虽没有北上广的喧嚣和浮华,却自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辽西大气。或许你听过锦西这个名字,那正是它的旧称。如今的葫芦岛,成为辽宁省辖下的地级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山海自成一画。城市空间展开在群山与渤海之间,地貌由西北高地一路
葫芦岛——这座位于辽宁西南角的滨海城市,虽没有北上广的喧嚣和浮华,却自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辽西大气。或许你听过锦西这个名字,那正是它的旧称。如今的葫芦岛,成为辽宁省辖下的地级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山海自成一画。城市空间展开在群山与渤海之间,地貌由西北高地一路沉降,最终跌落进东南边的海滩平原。
从空中俯瞰,这片新老交融的土地,轮廓分明:总面积超一万四百平方公里。管辖区划简单明了——三大城区,两个县,外加一个被委托管理的县级市。户籍人口接近232万,尽管近年来人口流出问题一直被外界关注,但地方政府正通过资源整合和生态治理力图扭转这一趋势(根据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及辽宁省统计公报数据)。这里被誉为“辽西走廊”,不仅仅是地理名词,更承载着南来北往的历史脉络。
葫芦岛的地形分明,构造仿佛巨大拼图:西北的山区占据了全市41%的面积,是地势最高的片区,大片丘陵(占比26%)向东南延展,最终平缓过渡为占全市三分之一的滨海平原。渤海之滨形成了一条狭长走廊,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提供了独有的天然通道——比如京沈高铁和京沈高速公路均从这里穿过,将东北与京津冀紧密相连。
但在这片多山多丘陵的土地上,局部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尤其山区,森林覆盖率偏低,水土流失已多年成为地方治理的难题。近年来葫芦岛市加强了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如实施造林补绿等生态修复措施,力图改善流域环境,据生态环境部披露,截至2023年末,辽西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逐步缩减,成效初见端倪。
地理格局和历史积淀,也让葫芦岛成为东北区域一个极具辨识度的旅游目的地。兴城古城便是代表——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8年),这个被称为“宁远城”的古老卫戍城市坐落在首山东麓,四周受到兴城河水环绕,城墙如巨臂绕城一周,保留得近乎完好,是全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四大明代古城之一。
走进兴城古城,仿佛穿梭进旧时岁月。城墙南北长821米,东西宽816米,总周长超过3.2公里,城内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这里不仅有古老的寺庙和书院街巷,还分布着众多历史文物,包括东北三省内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兴城文庙,占地高达1.68万平方米。走在古城小巷,偶遇挂着鎏金招牌的百年老店,看见院落中参天的古柏与盘曲的桐树交错成荫,让人沉醉。同期,从文庙到民俗馆再到历代驿站遗址,无不见证着辽西一隅从明清到今日的烟火变迁。
除了古迹,葫芦岛同样有着独特的“长城文化”资源。例如广为人知的九门口长城,地处兴城市北齐至明代分界地带,被京沈铁路、道路环绕。这段水上长城拥有“京东首关”美誉,其军事防御格局极具特色:主体为高大厚重的城墙,城桥两侧耸立方形堡垒,各自设有7个砖石拱洞,连接城墙与水桥,整体结构“攻可进,守可退”,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考古及建筑专家指出,九门口既是军事枢纽,也是山海关以东辽西走廊的安全屏障。
有趣的是,这里还有全国唯一一处真正意义上的“水上长城”——桥下流水,城墙横跨,两侧建筑坚固,使得敌军进攻面临水陆兼防的双重难题。据中国长城学会资料,九门口长城至今依旧保留较为完整,是研究明代边防体系的核心例证之一。
要是向大众推荐滨海自然风光,觉华岛一定榜上有名。它被称作渤海之心——过去还叫过大海山、桃花岛、菊花岛。从兴城市区东南出发12.5公里,这座形状酷似葫芦的小岛跃然海中,总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南北纵深1-4公里,中部最狭处仅有半公里,将岛屿自然“剪裁”为南北两端,别具特色。这里气候湿润温和,夏季海风送爽,年均气温不到10℃,极其适宜避暑。记者曾跟随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团队实地考察,发现岛上渔业门类齐全,从近海捕捞到特种水产养殖,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渐形成,海参、鱼、虾、蟹等产品远销省内外,每年旺季游客爆满,成为滨海休闲新热点。
说起自然与人文交叠,首山则不可忽视。作为兴城东3公里处的标志性山峦,三峰如巨人的额头高耸而立,“三首云冠”曾是兴城八景之一。山体总面积超47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29.7米,控扼辽西古道。当地资深导游李师傅回忆,中峰顶端烽火台遗迹依稀可见,仿佛提醒后人:这里曾是古时战乱要冲。东南坡的“三道悬流”瀑布,吸引慕名游客无数,而隐藏在山林石缝间的朝阳古寺,则又为景区添了几分寂静禅意。首山不仅是自然风光地标,还是北方防线的重要关隘。
当然,这一地区旅游资源还远不止于此。从唐王洞到灵山寺、架山、塔子沟双塔、历史人物纪念碑,再到著名温泉度假村,不同主题、不同历史背景的景点串联成一条条充满故事与烟火气的线路。许多团队游、亲子游选择自驾体验,带动了区域民宿、农家乐的全链条发展。
提到葫芦岛,不得不补充三个如雷贯耳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踪迹仍旧在这片土地上留有浓墨重彩的印记。
首先,是祖大寿。这位明末清初的辽东名将,出身宁远(今兴城),一生辗转“夹缝求生”。他先后守卫锦州、随袁崇焕御敌,在宁远大捷、锦州保卫战等关键节点展现过勇气与智慧。历史学界普遍认为,祖大寿两度被迫“降清”,内心其实忠明不二(参见《中国通史·明清卷》分析),虽背负“两朝臣子”名号,但从未主动参与屠杀明军,历史评价有争议但不乏同情。顺治十三年去世,获赠镇国将军,至今家乡仍常有人祭祀致敬。
再谈李鸿章。这个名字对于近现代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满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实际操盘手。葫芦岛是其成长和仕途发迹的背景板。很多辽宁史地学者强调,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还曾深度参与洋务运动、主持中外事务。晚年争议不绝:有人称他忍辱负重,力图自强,有人批评其纵容腐败、妥协割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推动的近代军工、造船、电报、铁路等一系列新事业,为东北乃至全国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第三位是吴三桂。作为明末重要边疆武将,他以山海关大败李自成闻名,后在多尔衮入关时迎清兵,让中华大地风云骤变。随之又成为云贵藩王,自立割据,爆发“三藩之乱”,甚至一度称帝。吴三桂一生传奇多变,很多后人对其评价难定:既是军事强人,也是权谋高手。而他的家族与祖大寿正有姻亲关系,辽西两地家族政治互动成为明清之际中国深层社会脉络的一个缩影。
**从地域到历史,从生态到人文,葫芦岛就像一张正在展开的画卷,时而平静,时而波澜。**
如要参考实地案例,近年辽宁文旅厅借助互联网整合资源,通过短视频、直播推介,将兴城古城水街美食、觉华岛渔村民宿一一挖掘。例如去年“五一”期间,葫芦岛旅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35%,创下纪录,其中本地特色渔家乐订单量激增,年轻群体成为新主力。数据来自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权威发布,其中“非遗进景区”活动与冬季温泉节特别受欢迎,让曾经被动的小城文旅焕发新活力。
当然,本地经济也在谋求多元化,近年大力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绿色水产养殖等新经济形态渐有起色。不过,基础设施、青年人口流失、生态修复等课题依旧棘手。在城市变革、人潮涌动之间,如何守护历史遗迹、传承文脉并融入新的活力,成为所有葫芦岛人探寻的课题。
站在今天回望葫芦岛,其实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中国三线小城的缩影: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承受过挑战也追逐着希望,既依赖山海恩赐,又努力开拓新的舞台。未来这座城市会怎样发展,我们不妨慢慢见证。
来源:曾经的你一点号